透过词作《声声慢》解读作者的心境

2021-09-26 01:29何军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声声慢南渡首词

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其《声声慢》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也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的篇目。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文本的解读,由于不同解读者的切入角度不同,形成的认识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这是符合对经典文本实现多元解读的要求的。事实上,就有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新的认识,于是不时会在作品理解和教学设计方面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撰成文章发表于相关刊物,给人以不少启发。但就《声声慢》这首词而言,可以说绝大多数解读者与高中语文教师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就是把理解词人李清照的愁绪作为教学的最终归结点。[1]所谓“存在即合理”,当“词人的愁绪”成为大家所认同的观点之后,其自然也容易成为本词教学的一个落脚点。

然而,作为一线教师,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解读似乎又不能满足于这一点,透过词去理解背后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透过离愁别绪去读出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心境(而不只是情绪),应当是对本词深度解读的一个方向。于是,不妨再从作者境遇在作品中的投影、国家命运在作品中的映射等角度,再对本词进行解读。

一、作者境遇在作品中的投影

作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声声慢》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存在不同看法。这种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给这首词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总体而言,李清照做这首词的时候,一定是其“南渡”之后。南渡即建炎南渡,因为外族侵略,南宋迁都杭州,建立南宋,李清照也在这一时期南渡避难。这段时期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李清照的词风都表现的清新明快,细腻婉转,能够从中读出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即使偶尔有闺怨离愁,也掩盖不了其词的清新明快风格;而在南渡之后,词人遭遇丈夫病死、只身逃难的厄运,其词再也没有原来的风格,而是表现出哀婉、凄清、苍凉、悲楚之情。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即使再有才,也无法回避丈夫去世带来的痛楚,这种痛楚必定会在其作品当中体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解读者认为,《声声慢》中清晰地表现出李清照内心无所皈依的心态,而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丧偶女性的所特有精神状态。其它相关的解读中也有说李清照“流荡以终”境况,因此带着这样的认识来解读《声声慢》秋夜、梧桐、雨的意象组合,就可以发现其本质上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同时也是用于丧偶遗女的典型意境(这显然是不可能是在赵明诚生前使用的)。进一步解读词中具有点题效果的“黑”字,则更加揭示出李清照的孀居身份。因此总体而言,可以认为这首词的内容统一,主题明确,没有模糊、矛盾之处,是一个典型的孀妇心态写照。[2]

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样的解读是符合情理的,作为北宋、南宋时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固然有其爱国的光辉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其个人生活体悟的一面,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发现这首词当中有着鲜明的作者境遇在作品中的投影。例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所写的景与人,更多的是曾经的生活、生活的回忆、回忆的苦楚在词中的投影,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读出作者思念亲人的内心情感。

二、国家命运在作品中的映射

然而,这又不是一首纯粹的狭隘风格的思念之词,只要用心揣摩就可以读出其中,也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也可以认为国家命运在这首词当中有着一定的映射。有研究者考证《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词的代表作,而确认了这一时间之后,研究者就认为李清照在历经时代和个人生活的种种变化之后,就在这首作品中寄寓了无比复杂和深沉的情思。尤其是起句的7个叠词,历来为人所称道,进而认为这14个字中还凸显着全词的词眼——寻觅。[3]

笔者对这一观点总体认同,同时也觉得这14个字确实引领着对全词的解读,将“寻觅”理解为全词的词眼,自然就有必要认识到这一词眼背后所蕴含的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照。傅赓生在其《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形容这14个字的妙处,认为其一是妙在“叠字”,二是妙在“有层次”,三是妙在“曲尽思妇之情”。这里,理解“曲尽思妇之情”应当是有层次的:固然,思妇首先是指思念夫君的妻子,但作为李清照,其所思者又不只是亡夫,因为在亡夫与亡国交织的时候,作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李清照,不可能对亡国无动于衷,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一定会让李清照百感交集,这种情感在用文字描述的时候,被其凝聚到14个字上,让人读来倍感沉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描写,是一个人与境的描写,是作者个人境遇与国家命运共振的浓缩。“寻寻觅觅”是动态描写,写的主体是人;“冷冷清清”写的是境——既是实际环境,也是人对环境的直接感知;“凄凄惨惨戚戚”则直接写人的内心。于是通过这14个字,就可以读出一个“人”在一个“境”中的一种“感受”。顯然,此时的“凄凄惨惨戚戚”首先是对“冷冷清清”之境的直接感知,同时又是因为夫亡国破的内心所感,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种内外交困,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面的、悲楚的。如果说李清照此时内心原本就因亡夫而痛苦的话,那当国家的命运映射到这种痛苦之上时,无疑会让作者的内心变得悲凉。于是,淡酒与疾风便显示出作者的这种内心——酒未必淡,但因愁绪太重,所以酒淡了,相应的,作者的晚年也是一般惨淡的;风未必疾,但因作者内心忧国忧家,所以风疾了,相应的,作者所感受到的生活环境也是疾苦的。

三、个人与国家在作品中的纠缠

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个人的命运都无法脱离国家的命运而存在,所谓“家国”和“国家”,从来都是将国与家联系在一起。这是固有的传统文化,也是客观的现实所在。对于像李清照这样的词人而言,个人与国家的纠缠及其所产生的叠加感受,最好的输出途径就是自己的词作品。正因为如此,才能在词中读到个人命运的投影,读到国家命运的映射。

面对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解读《声声慢》这一作品的时候,自然也不适宜用单一的视角去解读。应当说,作者的个人命运是一个视角,国家命运是另一个视角,两种命运的叠加则又是一个视角,视角的叠加不意味着结论的叠加,当个人与国家在作品中发生纠缠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解读作品时需要发掘新的内涵。譬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愁什么,不言而喻,而当这种家国之愁不能用一个字了得时,再回过头去读词开头的14个字,于是就有人说“一个愁字不能了,故有十四个叠字,十四个叠字不能了,故有全篇”,这样的评价言简意赅,力透纸背,端的是高度概括。

这个时候,再去理解词中的“愁”意,就能读到一般的意义,即人们对李清照《声声慢》词所形成的基本认识——作品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了词人丧夫后凄苦哀愁的心情。[4]也能读到特别的意义,即作者此词远不是在写一个贵夫人个人的哀愁,而是万般滋味在心头的交织,是诸多愁绪在心里的叠加,是“独自怎生得黑”的无穷寂寞……

总而言之,《声声慢》中蕴含着个人与国家的纠缠,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山河破碎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只道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参考文献:

[1]张鸿雁.简论《声声慢》情感表达的重叠式延展[J].语文教学研究,2014(10):9-11.

[2]王绪霞.孀妇身份的心理折射——李清照《声声慢》作时及情感内涵论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2):160-162.

[3]涂薇.散场,是时间的悲剧——李清照《声声慢》情感分析[J].读写月报:高中版,2017(4):13-14.

[4]宋建成.李清照《声声慢》赏析[J].中文自学指导,1994(11):27.

何军蓉,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声声慢南渡首词
溧阳市南渡镇推进“联防联治联建”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他睡在九月的昙花里
宋高宗的眼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