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国,陆文燕,张 枫,顾晶磊,陈建青
(1.嘉兴市秀洲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嘉兴 314000;2.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 嘉兴 314025;3.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嘉兴 314100)
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浙北粮仓”之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但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效益低下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自粮食功能区规划修编以来,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甚至处于亏损边缘,镇村集中流转或农户自行流转粮食功能区内土地用于莲藕、果蔬、苗木等非粮产业现象仍然较多,粮食功能区非粮化趋势逐年加重,种粮面积持续下滑,稳粮压力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征迁、外荡退养以及养殖规划管控等因素影响,渔业产业发展受到土地和空间等多重因素制约,水产养殖面积逐年萎缩,渔民因生存空间挤压而失业数量逐年增多,渔民经济收入得不到有效保障,转产转业压力增大。“鱼米之乡”稳粮难和养鱼难已成为当前政府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两个难题。
针对当前秀洲区稳粮难和养鱼难这两个难题以及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情况,秀洲区以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和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创建为抓手,进一步转变农作模式,加大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力度,切实优化种养品种结构,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
秀洲区目前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主要有3种,分别为稻田鳖模式、稻田小龙虾模式和稻田小龙虾与澳洲淡水龙虾(简称“澳龙”)共生模式。
1.模式机理
秀洲区的稻田鳖模式主要为稻鳖共生模式。一方面鳖以稻田里的虫、螺等为适口饵料,水稻的合理稀植也保证了充足的通风条件,有效切断水稻病源、减少病虫害发生;另一方面通过鳖的爬行,田块土壤得到有效疏松,水稻肥力从鳖粪便得到补充。稻鳖共生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生产的稻米为绿色产品,养殖出的鳖为生态鳖;实现了“一田多收、稻鳖双赢”。
2.技术要点
(1)田间工程。选择周边环境安静、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面积15~30亩的稻田,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供鳖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的环沟,沟宽1.5~2.0米、深0.8~1.0米。面积大的田块可在合适区域建设1个面积较大的鱼溜,深度可略有增加。开沟总面积一般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挖沟的泥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改造后田埂高出田块平面0.8~1米,并在田埂四周建造防逃设施。
(2)消毒除野。在苗种投放前10~15天用生石灰50~75千克/亩对环沟进行消毒,以杀灭环沟内敌害生物和致病菌,预防饵料鱼、鳖的疾病发生。
(3)水稻种植。选用株高适中、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的晚粳稻“嘉58”“嘉67”“南粳46”等为主推品种。栽种方式一般为机插秧或人工插秧,合理稀植,选择粗壮的水稻秧苗6月中下旬栽种,行间距为30~35厘米,丛间距为20~25厘米,亩栽8 000~12 000丛,每丛2~4株。
(4)鳖的放养。选用体形宽大、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力强、抗病力强、病害少、适应性强的中华鳖或日本鳖。考虑鳖放养成活率和稻鳖生态链的肥饵转换率,一般以本地自然条件下已过1冬的大规格苗种为宜,放养时间在6月中下旬,亩放规格300~400克/只的大规格鳖苗150~300只。放养前将鳖苗进行消毒,先放养鳖的要将鳖限制在沟坑内,待水稻返青后再取消限制。
(5)共生管理。水稻合理疏植,保障鳖的活动空间以及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阳光。插秧后前期以浅水勤灌为主,田间水层不超过3~4厘米,稻穗分化后逐步提高水位并保持在10~15厘米。鳖投喂的饵料以优质配合饲料和鲜杂鱼为主,具体投饵量视天气、温度、鳖的放养量及生长吃食情况灵活把握,逐步增加。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水稻病虫害以稻鳖共生互利、水稻合理稀栽以及生物诱虫灯等生态防控措施为主,及时清除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驱赶鸟类。
1.模式机理
秀洲区的稻田小龙虾模式主要为稻虾轮作或稻虾轮作与共生。稻虾轮作是指在冬季水稻收割后,利用冬闲田养1茬小龙虾,待小龙虾收获后再种1季水稻,如此循环进行。稻虾轮作与共生是先开展小龙虾轮作,然后在水稻共生期间,通过开沟、种草等人工措施干预,创造适合小龙虾的生长空间,实现既种稻又养虾,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种养效益。
2.技术要点
(1)田间工程。选择水源充足、地势低洼、保水性好的田块。沿田埂内开挖“L”或“U”形沟,沟宽2~3米、深0.8~1米。沟的总面积不超过田块总面积的10%。田埂一般高于田面0.8米左右,坡比1∶3,四周设置防逃设施。单独开展稻虾轮作的可不开沟,仅做田埂加高、加固工程。
(2)养前管理。田间工程改造后,注满水泡田1个月。泡田结束后田面重新注水10~20厘米,用生石灰100千克/亩消毒除杂。消毒后7~10天施发酵农家肥400千克/亩左右,肥料需一次施足。施肥1周左右在田沟内栽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种植时间为11月至翌年3月,水草覆盖率30%左右,零星分布在田块四周。
(3)虾苗放养。选用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动能力强、病害少的本地虾苗。一般放规格150~300尾/千克的虾苗5 000~7 000尾/亩,放养时间为3月;若放养亲虾,则放规格30~50尾/千克的亲虾10~15千克/亩,放养时间为8-9月。放养前用3%食盐水消毒3分钟左右,放苗时要做到同一田块一次放足同一规格虾苗或虾种。
(4)水稻种植。选择耐肥力、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采用机插秧或人工插秧方式,种植密度可参照稻鳖共生模式。
(5)饲养管理。以投喂小龙虾专用饲料为主,夏至节气前日投饵1次(下午4-5点),投饲量占养殖水产品总重的2%~3%;夏至至秋分节气日投饵2次(上午6-7点和下午5-6点),投饵量占养殖水产品总重的5%~6%;秋分至霜降节气日投饵2次(上午8-9点和下午4-5点),投饵量占养殖水产品总重的4%~5%。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微量元素,以增强虾体抵抗力。
(6)水位控制。秧苗栽插后,保持田面水深8~10厘米在1周左右。插秧15天后开始晒田,晒田时环沟水位低于田面20厘米左右,晒田后田面水位加至20厘米左右。收割前半个月再次晒田,环沟水位再降至低于田面20厘米左右,收割后10~15天待长出青草后开始灌水,随后草长水涨,直至田面水位达到50~70厘米。
1.模式机理
秀洲区的稻田小龙虾、澳龙模式主要为稻田小龙虾轮作和稻田澳洲淡水龙虾共生结合模式。模式利用冬闲田养殖一茬小龙虾,然后在水稻轮作期间,通过开沟、增氧、种草等人工措施干预,创造适合澳龙的生长空间。水稻在给澳龙提供遮阳的同时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澳龙既起到除草灭虫的作用,又可提高稻田经济效益。
2.技术要点
小龙虾轮作阶段可参照稻田小龙虾轮作模式,下面主要讲述稻田澳龙共生阶段的技术要点。
(1)田间工程。参照稻田小龙虾共生模式。
(2)放养准备。一是除野消毒。在幼虾放养前15~20天,全部田块及环沟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化浆泼洒,彻底除野消毒。幼虾放养前1~3天进水,进水口用80目筛绢严格过滤。二是培水种草。苗种放养前沿环沟每隔10米种植1簇伊乐藻或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种植水生植物既可以调节水质,又可以作为优质天然饵料和隐蔽物。水草总覆盖量不要超过总水面的1/3,水草要成行成排,这样有利于虾出来活动觅食。进水后施发酵的粪肥300~400千克/亩,分散堆放于环沟四周,以培育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生物,为虾苗提供适口饵料。同时在环沟底部设置塑料筒、瓦片或废旧轮胎等,为虾提供栖息、蜕壳、隐蔽的场所。三是配置增氧设施。饲养过程中在虾沟里配置增氧设施,每10亩稻田配置两个水车式增氧机推动环沟内水体流动,有条件的可采用水车增氧和纳米底增氧结合,效果更佳。
(3)虾苗放养。小龙虾轮作期间参照稻田小龙虾模式,稻田澳龙共生阶段选择体表无附着物、附肢齐全、规格齐、活力强的优质澳龙虾苗。虾苗以放养1~2厘米的大规格种苗为宜,密度为2 000~3 000尾/亩,放养时间在6月中旬左右。
(4)水稻种植。参照稻田小龙虾模式。
(5)饲养管理。选择粗蛋白质水平41%的配合饲料,放养早期以植物蛋白为主,之后逐渐改为以动物蛋白为主,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根据每天巡塘情况进行调整。饲养过程中每天注意水质变化,必要时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幼虾时期每天增氧12小时,随着虾逐渐长大减少增氧时间,成虾时从下半夜至翌日早上7点增氧6小时。
为了更好地了解秀洲区3种稻渔综合种养主推模式相关效益情况,笔者从全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种养户,经数据汇总处理后,得出投入与产出情况,详见表1。
表1 秀洲区3种稻渔综合种养主推模式投入与产出
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笔者对秀洲区上述3种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模式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秀洲区3种稻渔综合种养主推模式优缺点
通过试验对比和总结,笔者认为秀洲区的3种稻渔综合种养主推模式总体是成功的,对稳定秀洲区当前的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调优渔业产业结构有推动作用。
对于3种种养模式,笔者认为稻鳖共生适合资金实力雄厚、有一定养殖基础和销售渠道的种养户,稻虾轮作与共生适合资金实力偏弱、刚从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种养户,稻田小龙虾澳龙适合有一定养殖基础、正致力于提高土地单位产出、增加经济效益的种养户。广大种养户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种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