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2021-09-25 20:25王梦菊郭瑞波
科技风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程课堂

王梦菊 郭瑞波

自2014年“对分课堂”在复旦大学首次尝试以来,作为本土原创的新型教学范式,“对分课堂”具有理念深刻、简明易用的特点,在高校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大多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要求,需要学生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内化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必要环节,“对分课堂”是实现知识内化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将针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

1以学为中心“混合式对分课堂”设计

1.1面向知识宽度的教学内容

1.1.1内容设置瞻前顾后

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考虑到对“先行知识”的巩固和顺承,又兼顾为“后续知识”夯地基、做引路。例如:《数据结构》中的二维表在C语言中利用结构体数组实现,作为先行课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可在此处巩固、深化。又如:《数据结构》中的拓扑排序可判断有向图是否有环路,在《操作系统》中的死锁判断可采用此算法。

1.1.2课程讲解多维度

教学中的概念、术语、原理不仅要着眼于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还要考虑专业的全局知识构架,进行跨课程的多维度讲解。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的不同课程中,对“二维表”中的“行”命名不同,《数据结构》中对应“数据元素”,《数据库原理》中对应“元组”,“数据库应用软件”中对应“记录”,《操作系统》中的页表对应“表项”。这种“多词一义”或“一词多义”的现象,在专业术语中并不罕见,对其理解掌握有助于学生自学专业资料,把握知识体系的全局,更有助于对专业问题进行准确描述。

1.1.3多种类混合式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的信息化和资源型社会的发展,促使教学资源日趋多元化。如何将多种教学资源整合,使其与教学目标、教学观念一致,如何将教学资源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关系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成败。因此,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资源的建设定位为“以学为中心”,以“模块化自适应学习”思想作为主线,以提升自学能力作为关键,进行多种类混合式教学资源的整合。

课件制作不局限于教材,引入丰富的应用案例,按照难易程度分类.设置根据课堂上学生接受度而进行动态微调教学补充内容的空间。设置雨课堂互动,将手机由阻碍学生课堂专注力的麻烦转变成学习互动工具,可实现实时全体学生的问答,实时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更方便课堂数据统计和教学资源与作业的发布。在纸质教材之外,增加线上资源,如微课视频。利用微信、钉钉等实时通信平台建立学习社区,发布课件、布置作业等辅助教学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布置课后MOOC平台国家精品课选看,拓展知识宽度。

1.1.4兼顾学科新变化的课程思政

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以案例、故事、问题等形式纳入教学内容。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针对各种算法、技术和理念,介绍其发明者及其发明过程,即生动富有趣味性,又能大大地激励学生。将以上构想预先在每堂课的教案中进行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做好教学设计。

1.2基于三维的教学目标

修订教学大纲,在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从三个维度对教学进行设计、把控和评价。

1-3基于四元的教学组织

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是“对分课堂”的4个要素,以此作为教学流程的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讲授引导构成个体学习的基础,个体学习构成小组思维碰撞的基础,小组研讨的成果在师生对话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提升。教学设计遵循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原则,便于教师将课程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体规划,如图2所示。

对分课堂的四个要素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融入设计见表2。

1.3.1课前

通过微信、钉钉群等学习社区为班级学生布置作业、以问题形式引导,使学生开启在“独学”中启发思考和自主学习模式。相对于传统课前模式,学生能够更快捷地接受预习资料,在线上虚拟学习社区中相互交流,使线下的独自预习转变为线上的集体互动式预习。

1.3.2课中

课堂组织上主要采用学生互评、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高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坚持“每章总结”部分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展开,既有助于自主梳理归纳知识体系、促进知识内化,又有助于使用专业术语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描述。

1.3.3课后

布置具有拓展性、涉及应用问题或答案多元性的作业,由小组讨论,集体解决,给出解决方案,分组提交,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学习社区中发布各章知识点的延展性学习资料,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1.4多样化考评形式、过程化反馈机制

本着加入学生互评、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相对评价、注重发挥评价教育功能的原则,参照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考评机制。

1.4.1基于“雨课堂”的过程考评

主要包括考勤、预习测试及课堂表现,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总成绩35%。雨課堂的后台数据中有学生进入课堂的时间,迟到或者旷课的情况一目了然,不再需要传统的签到方式,有效节约教学时间。课前,教师将预习材料推送学生,通过课前的习题得到学生的预习情况数据,作为对预习情况的考查。课堂中,设置客观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情况或主观题带动学生参与讨论,既方便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给出客观评价,又方便教师通过对错误结果的逆分析及时得到学情反馈,调整教学方案。

1.4.2基于“生生讨论”的答辩考评

对于实训大作业,采用分组答辩、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考评方式。将学生分组,一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实训大作业、演示结果、答辩汇报、组间互评。答辩环节的引入,既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升表达能力、促进知识内化、将课程实训做一个全面总结,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发挥考评的竞争功能,潜移默化进行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课程课堂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