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江 文忠桥 王 路 李寒影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接受金融风险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金融风险,掌握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以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学好这门课对于培养优秀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至关重要。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先修课程太多,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学习,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考核评价呆板,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难度较大的专业课之一,它融合了统计学、随机过程、概率论、金融计量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课程的内容,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考验学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如,风险度量方面的VaR、压力测试、极值理论、久期和凸性,等等,涉及到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评分、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以及涉及到衍生品风险分析的希腊字母等,这些理论知识都是比较枯燥的,并且需要很多前期课程知识支撑,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院的培养计划,选择适当的教材。定性知识与定量知识要适当取舍,重点是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弄清不同模型之间的共性、差异性和适用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知识体系,应该避免过分强调理论推导导致的知识碎片化。
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在发展中的学科,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授久期和凸性的时候,教师除了从理论上推导出久期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实际的数据,让学生通过软件计算不同条件下久期的变化,以及对比久期计算的利率风险和实际的利率风险的差异,这样可以对久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还应该注重经典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不能适应业界的需求,而金融风险管理的教材知识都是经典的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了解到业界对风险管理的最新的看法,以及业界最新的风险管理手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行讲解,也要注重全面介绍国内外金融机构现行的主要金融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课程设计方面,许多教师在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学中,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宰一切的方法。实际上,这门课的内容多、知识点杂、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高校纷纷在线上开展网络教学,促进了网络教学的发展,应该将网络教学发扬光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化被动学习理论为主动分析案例,从案例中学习理论,从案例分析中掌握理论的重点。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
(1)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前通过学习通等软件发布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料,并发布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通中学生的反馈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预先设置的讨论题,自己讲解或者请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的理解,教师最后做出点评与总结。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一些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生将作业线上提交,教师可以及时的得到进一步的反馈。翻转课堂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2)案例分组讨论式教学法。针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还可以采用案例分组讨论式教学法。例如,针对操作风险管理,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针对信用风险管理中的KMV模型,可以选择一篇经典的文献来分析KMV模型的优缺点,并讨论有没有改进的方法,等等。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小组讨论阶段、课堂讨论阶段。首先每位同学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其次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定某些小组进行小组汇报,汇报完成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再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案例教学应该有选择的使用,并且教师应该在总结点评时理论联系实际,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学生汇报中的知识误区,并从理论的高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提炼观点、如何深入理解问题。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态度端正的、主动发言的和独立思考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表现欠佳的小组指出问题所在,以便下次更好的完成任务。
(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是教师鼓励和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去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教学环节。在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实验室,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仿真交易等实验加以验证。比如可以借助于经济类综合实验的平台,通过仿真交易,进行证券组合的风险管理、期货交易的套期保值,等等,并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可以进一步验证理论,如果存在误差,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查阅相关文献,找出可能的原因,并形成文字报告。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学有所用。
目前的考核机制主要是通过考试以及论文等方式来判断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水平,在改变教学方式后,教师可以引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加以考核,这样更加客观、全面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反过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传统的考核评价以一次或者几次考试就确定学生的分数,这不是很好的导向,容易让学生重视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失去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考核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力。应该结合课程设计,将学生的参与度、完成度以及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应该包含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平时考察主要包括作业、案例分析、讨论发言、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等,期末试卷的内容应该以考察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对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目标。在题型设计方面,要注意多样化,注意难易的合理搭配,知识点的覆盖面要广,以能够更加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相关素质。考核评价的方式应该较早的告知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好时代带来的机遇,在多个方面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做到厚基础、重实践,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人员,为我国的金融领域输送一批优秀的人才以对抗即将到来的国际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