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新:解决高原冻土难题

2021-09-24 11:57李雪萌
科学大观园 2021年17期
关键词:青藏铁路冻土高原

李雪萌

张鲁新在青藏高原。图片|sohu电视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所以人们崇敬地称它为“天路”。在很多人心目中,这是一条“朝圣之路”,路上跋涉着很多追寻梦想的人。这条路上还有另一群值得讴歌的跋涉者,他们也在追寻自己的梦想,那就是真实与科学的殿堂。

在这群人里面,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张鲁新也许是最应该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之一,他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最大难题,为科学研究九死一生历尽艰辛,在雪域高原度过了40个春秋。

九死一生坚持高原做研究

青藏铁路的建设有三大难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其中冻土问题是头号难题。早在1958年9月就动工的青藏铁路,在施工两年之后的1961年全部停工。国外甚至有人说,只要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修不到拉萨。在工程上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的人,就是张鲁新。

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火车头奖章”的获得者,张鲁新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成为公认的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唯一的首席科学家,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在生命禁区筑成的这一条路。

也许是出于一个科学家严谨细致的本能,张鲁新对自己人生中很多重要经历的日期都记得很清楚,1975年3月25日就是其中一个。这一天,张鲁新第一次真正接触到青藏铁路建设工程。张鲁新坐在装满了炸药的救护车里,走了7天,来到了海拔4760多米的五道梁。当时气温已经零下20多摄氏度,躺在铺着席子的大通铺上:“冷还是次要的,主要是头疼得受不了,疼得真是想打滚,抱着脑袋拼命喊,可是我敢非常真实地说,当时我没有任何想回去的念头。”

张鲁新1970年8月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1972年唐山铁道学院迁至四川,更为现名)铁道工程系工程地质专业, 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兴安岭。毛主席一句话“青藏铁路一定要修”,让张鲁新报名参加了青藏铁路冻土研究队伍,新婚第7天,他就辞别妻子,奔赴高原。当时他并没有想到,再见到妻子是在3年以后了。这3年中,张鲁新没有一丝后悔,今天,说到这些他依然很平静,只是说:“那个年代这是比较正常的,很多人都这样。”

1958年9月,青藏铁路从西宁到格尔木的一期工程上马。由于当时国内经济不堪重负,1961年,青藏铁路被迫停工,大队人马撤离了青藏高原,只保留了一个风火山冻土定位观测站,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高海拔定位观测站。正是这个观测站的常年坚守,在40多年里共取得1200多万个观测数据,这些数据为青藏铁路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这个没有蔬菜、没有电、最后几年几乎完全没有任何经费的地方,张鲁新坚持到1988年。

这些年里发生了很多事:1976年的一天,张鲁新和两个同伴要走30公里确定图标。他们从上午8时出发,下午4时,才走到目的地。到了目的地,3个人全蒙了,这里根本找不到地图上标的山头,地图是错误的,3个人必须根据记忆走回去。天突然黑下来,下起了冰雹,他们脱下衣服包住地图和材料,然后一步一步往宿营地摸。

夜里3时,浑身湿透的3个人再也走不动了,他们蜷缩在一个避风处,开始谈到了假如牺牲了该如何保存这些材料。迷迷糊糊中,他们听到了战友呼喊的声音。但是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发出一点声音,万般无奈中,他们找到一个防水的纸烟盒,以及最后3根火柴。他们把纸烟盒撕成3条,点燃一条,没人看见;再点燃一条,还没人注意;只剩下最后一点希望了,最后一条点燃,他模糊听到了战友的惊呼声……

热爱文艺的张鲁新。图片|东方卫视

年轻时候的张鲁新。图片|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充满生活乐趣的科学家

张鲁新1947年出生在河北宁津县(今属山东),但是还没上小学就来到了济南。“我一直把济南当作自己的故乡。”

张鲁新从小就显露出科学家的潜质,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在班级里从没有掉下过前三名,而且功课非常全面,不仅数理化成绩突出,包括体育、美术、音乐在内门门皆优。高二时张鲁新已经自学完了高三的课程,高三时已经开始看大学的教科书了。张鲁新说,从第一天上学开始,自己学习从不需要家里人督促,都是自己安排生活和学习。所以后来自己一个人在高原生活,家里人对他也放心。“可能我确实从小就具备作为科学家需要具备的严谨与细心。”张鲁新笑言。

和一般的優秀生不一样,张鲁新并不是一门心思地死钻课本。他喜欢唱歌,曾经考进过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红领巾合唱团独唱组,曾经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从小他还喜欢看各种“杂”书:“有用的没用的都爱看,特别是文学艺术的书,当时出版过的小说,包括一些苏联的原版书,比如《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毁灭》《铁流》……我几乎都看过。我比较喜欢看优秀人物的传记。”

在最初的想象中,这么多年耐得住孤独、一个人在高原从事科研的人,应该是一个严肃、内向、不善言辞、思想有些传统保守的人,但是张鲁新展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科学家,他非常乐观、随和、平易近人,充满生活情趣,甚至对最新潮最时尚的东西也不陌生,比如他喜欢弹钢琴,喜欢看电影;比如他喜欢博客,经常浏览大热门徐静蕾的博客。“我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和年轻人很谈得来。现在我在中科院、兰州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三个地方当老师,在学生中我拥有很多‘粉丝。”

青藏高原是永远的眷恋

采访张鲁新,绕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夫人李郁芬。对于自己的事业,张鲁新一直很谦虚,但是对于几十年来一直支持自己的妻子,他却毫不犹豫地用了“伟大”二字:“她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但同时又很积极上进,自己在事业上也很成功。她的伟大在于,她的追求超出了一般女性所向往的平稳安定的家庭生活,毫无怨言地支持着我毕生的工作。在把家庭生活、老人孩子都照顾得很好的同时,还努力学习,从一名邮件分拣工一直考到甘肃省邮电总局总会计师。”

迷迷糊糊中,他们听到了战友呼喊的声音。但是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发出一点声音,万般无奈中,他们找到一个防水的纸烟盒,以及最后3 根火柴。他们把纸烟盒撕成3 条,点燃一条,没人看见;再点燃一条,还没人注意;只剩下最后一点希望了,最后一条点燃,他模糊听到了战友的惊呼声……

张鲁新说,结婚这么多年,可能小事上妻子也抱怨过,但是大事上两个人从未有过分歧。包括1988年,张鲁新一家人在济南短暂而安定的生活。

当时济南修建机场遇到难题,邀请张鲁新到指挥部工作,帮助解决地质方面的技术问题,他接受了邀请,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国家重点工程的重大技术问题。省里希望留住张鲁新这个难得的技术人才,为他全家解决了户口,分了房子,还为他的孩子安排了学校。但是一部《西藏的诱惑》的纪录片再次让张鲁新决心回到青藏高原。虽然又要告别得来不易的安定生活,但是妻子再次毫无怨言地支持了他。這次回乡之旅的起止,张鲁新同样记得很清楚,1988年12月9日到1990年2月10日。

张鲁新说:“虽然当时不会做理论上的分析,但是她知道我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我走的路。她知道我走的路一定会成功,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我们都等不到成功的那一天,但她还是一直支持着我。作为女人,能拥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不多!”

妻子已经退休,青藏铁路已经通车,张鲁新也有了一定的空闲时间,但是夫妻团聚的时间并不多,张鲁新还要经常回到青藏高原,铁路通车后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张鲁新说:“需要我的时候,我义不容辞会马上赶来;即使不需要我,我也会时时刻刻关注铁路的运行。”在接受采访时,张鲁新曾经多次说,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铁路现在已经通车了,这仿佛也只是一条普通的铁路,但却是张鲁新一生的理想与目标。这条朝圣之路上,还有很多像张鲁新这样的跋涉者。张鲁新说:“以青藏铁路作为毕生梦想的人不只是我一个,现在大家对我的认可,也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认可。”

张鲁新:冻土学家,青藏铁路首席科学家

语录:

“人活一辈子,总得有点专业追求。解决高原冻土问题,就是我这辈子的人生追求。”

“以青藏铁路作为毕生梦想的人不只是我一个。”

◎ 来源|济南日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青藏铁路冻土高原
青藏铁路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26
冻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