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恕:为中国高铁代言

2021-09-24 11:55李剑平
科学大观园 2021年17期
关键词:院士隧道高铁

李剑平

一直为中国铁路建设和高铁代言的王梦恕院士走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2018年9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同中国铁路一起成长

1938年,王梦恕出生于河南省温县一户贫困人家。童年经历战乱、灾荒、疾病、饥饿的痛苦。新中国成立后急需人才,初中毕业的他考进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学习;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

王院士的人生成长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从该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被分配到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施工处任专题组长,参加北京地铁线路的建设。

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纠正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误差、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让3万多张图纸重新进行了修改,工期推迟3个月。之后,他承担了第一段工艺试验,我国第一次盾构大型工艺模拟受力试验;主持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直径7.3米的大型机械化压缩混凝土盾构的制造。

广东粤北大瑶山,是王梦恕人生奋斗中的重要地方。1981年,我国在京广线建设最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5公里。时任铁道部隧道局科研所总工程师的他,带着24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攻关组,创新采用国际上一种尚未成熟的新奥法施工理论,设计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新方法、新结构、新仪器,其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和监控量测等成套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使大瑶山隧道工程实现了大断面快速安全施工,将工期从8年减少到6年半,10项配套技术、42项技术难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大瑶山隧道修建新技术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王梦恕的成长没有停步。他转战大秦线军都山隧道进行大跨、软弱、有水、浅埋、上有民房的隧道设计、研究,先后攻克了7项配套技术、14个技术难关,并总结出“浅埋暗挖法”。

以往的地铁建设都是明挖法,给城市道路开膛破肚,建设好地铁后再填土恢复原貌。上个世纪80年代,担任北京地铁指挥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的王梦恕,首次采用浅埋暗挖法设计施工,在地下悄悄建成了北京地铁2号线复兴门站折返线工程。

随后,这位总工程师主持大跨度地铁车站浅埋暗挖试验新技术攻关项目。在北京复兴门至西单区间大跨度车站试验段工程,车站结构宽22.5米、高7米,土层覆盖仅1米。王梦恕将试验成果概括成“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18字诀。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总结,这一方法已经在我国城市地铁等地下隧道工程建设中广泛使用。

只要对国家好就坚持

1995年,王梦恕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任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随着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开工建设,我国揭开了大型盾构机穿越黄河的序幕。长江流域的上海、武汉、南京、重庆等城市,以及杭州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越江交通发展规划,建设江底快速交通通道。在海底开发方面,中国大陆首条海底隧道厦门东通道开工建设。王梦恕院士都广泛参与了这些重大地下隧道工程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

从大瑶山隧道到秦岭隧道,再到北京等城市地铁,以及过江海底隧道,王梦恕的创新业绩越来越多,梦想也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

在长江上桥隧之争中,他呼吁:“给隧道工程一个机会。”在北京市地铁建设中,他提出:需要重視安全评估,不能不合理赶工期。他还特别撰文,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城市轨道交通理念等。

2003年,兰新铁路甘肃乌鞘岭隧道开工。作为当时最长的铁路隧道,原定工期是4年半,但被要求28个月内贯通,众多专家敢怒不敢言。王梦恕让记者扮成自己的学生前往调查报道,引起重大反响,推动工期的调整。

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2003年底开工。按照原方案,“鸟巢”顶有一个长200米、宽90米、重1.8万吨顶棚可伸缩开闭。当王梦恕把取消“鸟巢”顶盖、扩大屋顶开孔意见反映给有关部门时,被拒绝了,因为这是瑞士的设计,很难改动。倔强的他直接给国务院总理,以及北京市委书记写信。3个月后,北京奥组委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取消可开启屋盖、扩大屋顶开孔。王院士这个建议不但让鸟巢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用钢量也比原设计减少了22.3%。

王梦恕觉得要坚持真理,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他就一定坚持要说。

2007年,上海市决定建设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王梦恕认为,磁悬浮是一种昂贵的“交通玩具”,不符合“安全、可靠、适用、经济”4项铁路标准,不适于引入城市交通。他还写了篇批评磁悬浮的稿子让上海一家媒体刊登。王梦恕表示,“我说的话我就敢负责”。

对中国高铁充满信心

曾在一段时间,有人说中国高铁不安全,王梦恕表示,这是“胡闹”。当然,高铁并非越快越好,铁路运营要求安全、可靠、实用、经济。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人吃饭一样,八分饱最健康。

从2008年杭州地铁塌陷事故,到2011年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再到2013年铁道部改革,他担任事故调查组专家,给中国铁路建设和高铁代言。同时,他还经常在各种场合建议“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痛斥“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工程的弊端,呼吁在工程建设中,坚定不移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他对学生提出“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论”,强调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出了百余名品学兼优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输送了一批人才。2000年全日制博士生、北京市政集团总工程师孔恒回忆说,什么时候打电话求助王老师,他的电话都是通的,经常长途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半小时。平时他对学生特别照顾关心,要求非常严格。

“一个国家若不重视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和使用,不认真对待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中、低级技术人才,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王梦恕院士一直身体力行地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鼓与呼。他认为,崇尚技能,尊重劳动成果是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现在高技能人才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与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技能人才荒的现象。

对中国高铁发展,王梦恕院士非常有信心。世界高铁市场十分广阔,中国解决了长距离、多网络的高铁建设难题。他曾以京沪高铁为例,1318公里的线路温差在七八十摄氏度,热胀冷缩产生的轨道差长达七八公里,现在我们彻底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从南到北用无缝钢轨一通到底。

生前,王梦恕还提出了规划建立三条国际高铁的战略背景与意义。以中国古代丝绸走向为基础的第一条欧亚高铁,计划从中国西北部的乌鲁木齐开始,经过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最后到达德国。

第二条亚欧高铁准备从我国东北角的满洲里出境,经西伯利亚,沿中国至俄罗斯莫斯科既有铁路走向,直达德国。这条国际高铁对俄罗斯开发东部国土与西伯利亚地区意义重大,对我国资源战略布局影响非凡。

泛亚高铁是第三条国际高铁,将从我国西南的大理出境,入缅甸、老挝、泰国,分支西线经马来西亚到新加坡,东线经柬埔寨,到越南河内、胡志明市等。目前该线路正规划分段修建。另一条线路计划北上经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在伊朗与第一条欧亚高铁连接成网。

“高铁成为中国的骄傲与名片,中国高铁人将来要走出国门大发展。”王梦恕是这样认为的。

王夢恕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语录:

“高铁成为中国的骄傲与名片,中国高铁人将来要走出国门大发展。”

“我说的话我就敢负责。”

◎ 来源|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院士隧道高铁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进击,时空隧道!
第一次坐高铁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