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 黑格拉。
大漠孤烟,唯有火焰燃烧的声音打破周遭的沉寂,标志性的大象岩似乎正凝望着自己守护了亿万年的土地,此时空气中肆意弥漫开阿拉伯咖啡的香气。是的,这便是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地区埃尔奥拉 (AlUla) 的日常——穿梭于古代与现代的画面场景中,于不知不觉中跨越万年。
这片占地22561平方公里的土地,距离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1100公里,坐拥极为丰厚的自然人文遗产,地质结构多样,以繁茂的绿洲山谷为中心,四周环以砂岩山,其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为人类群落在此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环境。
埃尔奥拉作为阿拉伯半岛西北部辽阔沙漠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绿洲山谷,曾经是香料之路上一隅繁荣而重要的必经之处,也是3000年人类文明历史的发源地。现代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勘探和挖掘工作一直在该地区进行,不断揭示着埃尔奥拉深厚的历史积淀。
埃尔奥拉地区地下砂岩形成于约4.8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板块活动进一步塑造了其与众不同的地质,形成火山地貌、玄武岩台地和砂岩地块。这些地质特征使该地区可作为一个面积近700平方公里的集水盆地,使干谷内水源向南流向当地聚落。在埃尔奥拉的砂岩中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则可以追溯到至少2.52亿年前,这些化石的发现也为该地区一些最古老生命的存在提供了证据。这种柔软多孔的岩石,不仅非常适合雕刻,还可以作为地下蓄水层,在干旱环境中储存维持生命所需的重要淡水资源。
位于沙特西北部的埃尔奥拉气候干旱,全年降雨量偏低,但由于早期的湿润气候导致玄武岩地层受到侵蚀,致使胶质物(黏土和淤泥)扩散到环境中,从而形成富含铁、镁、钙、铝等一系列重要微量元素和氧化物,令当地的农田及土壤尤为优质肥沃。与此同时,虽然当地降雨具有偶发性和突發性,但只需几个小时的降雨就足以填满当地的干谷和水池。
埃尔奥拉绿洲。
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资源,为选择在埃尔奥拉定居的人们提供了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根据埃尔奥拉考古档案和文学典籍,当地人早在公元前一千纪中期就开始种植枣椰树、大麦和小麦,以及酸柠檬和橘子等柑橘类水果,还有扁豆、豌豆、鹰嘴豆、无花果、橄榄、石榴、杏仁和葡萄,甚至从未开垦地区采集的苦瓜、野生刺山柑和费菜。时至今日,仍有农场种植枣椰树、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柠檬和香蕉。山谷中还有许多植物品种,其中就有以保健功效闻名的金合欢树和辣木。
众所周知,埃尔奥拉历史上曾是很多动物的栖息地。该地区的岩画和动物记录中记载了许多物种,比如牛、山羊、骆驼和羱羊,以及猫科动物,如阿拉伯狮和阿拉伯豹。还有一些图画展示了该地区现已灭绝的一些动物,比如原牛、阿拉伯鸵鸟、山瞪羚和一种松鸡。人类利用动物的肉、奶和皮等生产了各类制品,例如用各类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做成的珠宝。如今,仍繁衍生息在这片独特土地的野生动物有岩蹄兔(岩獾)、阿拉伯野兔和狼、条纹鬣狗、狞猫、野猫、沙猫、蜜獾和沙漠刺猬。
此前,大型全球纪实探索频道 (Discovery Channel) 在全新纪录片“古阿拉伯的建筑师”的拍摄过程中,专家团队一直试图破解与古代石质建筑相关的人类活动,他们通过在整个埃尔奥拉绿洲的周边区域的挖掘,去探寻当地以及古阿拉伯的历史遗迹,为古阿拉伯历史地位的重新定义提供了举足轻重的依据。
人类最早在埃尔奥拉留下的活动足迹可追溯到约20万年前,根据这一时期的石器以及后来的新石器时代的丧葬遗迹,证明了在公元前一千纪期间的德丹王国之前,埃尔奥拉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作为德丹文明 (Dadanite) 和利哈亚尼文明 (Lihyanite) 的首都,德丹是熏香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连接生产昂贵香料的阿拉伯王国南部地区和地中海及更远地区的市场。游客们在该地区留下了数以百计用各种古代语言书写的铭文。在该聚居地及其腹地的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人工制品和精心建造的石制建筑,如寺庙和岩凿陵墓。这座城市的古迹和建筑与其复杂的政治制度相得益彰,这些制度使得当地得以繁荣发展,包括发展城防、开发大量农业用地和施行水管理方法。
德丹遗址。
关于德丹王国与利哈亚尼王国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有些学者认为德丹和利哈亚尼是同一种文化,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们是相继存在的王国,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德丹是一个地方,而利哈亚尼是一个王国。不过,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德丹王国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末/ 8世纪初至公元前6世纪末/ 5世纪初掌权,而随后的利哈亚尼王国则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末/ 1世纪初掌权。德丹的聚居地似乎曾是这两个王国的首都或权力中心。
在一篇描述贸易商队抵达美索不达米亚城市乌鲁克的文章中提到了德丹绿洲,刻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哈拉特石碑上也记载了一位德丹国王。大约在这一时期的《圣经》资料中也提到该城的商队和贸易活动。它们表明一个井然有序的国家在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索不达米亚国王那波尼德斯 (Nabonidus) 关于战役的记载中也提到了一位“德丹国王”被杀。后来,利哈亚尼王国开始扩张,占领了位于埃尔奥拉东北部100多公里处的绿洲城市泰马 (Tayma),使其成为阿拉伯北部贸易网络的中心。
近代最早到过埃尔奥拉的欧洲人是地质学专业出身的英国旅行家查尔斯·道蒂 (Charles Doughty),在1875年春天经过佩特拉 (Petra) 时,他听说南部又发现了几座古城,包括当时被称为“玛甸沙勒”(Mada'in Salih) 的黑格拉 (Hegra)。他组织了一次探险活动,但未能获得资助,于是他加入了一个前往麦加朝圣的国际队伍。在大马士革学习了一段时间阿拉伯语之后,他于1876年11月出发,经过10天的旅程到达黑格拉。到那儿之后,他雇了一名贝都因人向导,并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记录这个遗址,详细绘制了他发现的坟墓和铭文。
德丹遗址。
德丹遗址。
时至今日,黑格拉成为埃尔奥拉知名度最高、最负声誉的文化遗址,也是沙特阿拉伯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点。这座占地52公顷的古城,是阿拉伯纳巴泰王国最南端的边区村落,曾经是连接熏香之路的重要枢纽,随着香料贸易的繁荣而迅速发展。公元前1世纪初,黑格拉的重要位置引起了纳巴泰人的注意,此后便定居于此。在公元106年罗马吞并纳巴泰王国后,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减,保留至今的山顶堡垒等防御建筑展现了其维护陆上贸易路线安全的重要性。
黑格拉的大型墓穴是其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主要坐落在埃尔巴纳特山 (Jabal AlBanat)、埃尔马加尔山 (Jabal AlAhmar) 和埃尔库赖马特山 (Jabal AlKhuraymat) 三个区域。目前黑格拉仍保存完好的大型墓穴有100多座,其中94座有装饰,且有30多处墓穴铭文,大部分都位于墓门上方。
黑格拉墓穴铭文的数量和范围都很大,记录了法律条文、墓主或委托人及其家人的姓名,有一部分还记录了造墓工匠的名字。作为纳巴泰文明最著名的考古遗迹,这些墓穴通常都是黑格拉社会中最富有或精英阶层的家庭或团体委托建造的。现存的墓穴铭文表明,这些铭文的委托撰写人有男有女,其中包括医生、地方官员和军事领袖等公众人物。这些铭文中有许多还标明了年代,显示其主要是在公元1至75年间建造的。这些铭文还揭示了一套用于保证墓穴耐久性的严格的法规,该法规规定了谁可以被埋在墓中,以及对那些不遵守规则或破坏墓穴的人处以罚款和其他惩罚。
“開放的图书馆”伊克玛山谷。
“开放的图书馆”局部。
黑格拉最具代表性的墓穴是库扎之子利哈亚尼之墓,孤零零地矗立在一个露头上。它们由熟练的工匠建造而成。墓穴选址后,自上而下进行雕刻,免去了搭脚手架的流程。他们使用简单的木制和金属工具如凿子、锤子和镐头来清除石块和精细地雕刻如老鹰、狮身人面像、蛇、面具、瓮和莲座等图案和雕像。而在黑格拉周边及更远处坐落了一些结构更简单的墓坑,通常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安葬于此,有数百处。
黑格拉的墓穴揭示了许多关于纳巴泰社会,尤其是定居黑格拉的纳巴泰人信息。在一些墓穴的挖掘中也发现了黑格拉丧葬习俗的线索。在瓦哈布之女希纳特古墓中挖掘出了大量人类遗骸和手工艺品,预计大约有80人被埋在墓穴中,很可能是几代人。墓中的遗骸表明黑格拉的纳巴泰人会将死者层层包裹起来;最靠近尸体的一层包裹的是染色羊毛;接下来的两层是比较粗糙的、未染色的亚麻布;再上面一层是皮革裹尸布,有时还带有把手,用来把尸体抬进墓里;最后一层可能会有一些装饰。进入墓穴后,尸体被放置在龛内、坑内,偶尔也会被放置在棺材内,或直接放入地下。在黑格拉墓中还发现了一串用枣核做的项链,可能寓意生育或繁荣。
在原本贫瘠的沙漠之上建造的数千座神秘的石头建筑,很可能就是埃尔奥拉在人类文明史记录中缺失的重要一环。最早的阿拉伯语铭文也是在这一地区发现的,最初书写为纳巴泰阿拉伯语,到5世纪末才完全演变为阿拉伯语。公元3世纪罗马人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下降后,该地区的控制权重新回到阿拉伯各公国手中,书面语言也从适合刻在石头上的语言演变为主要用墨水书写的语言。
公元前一千纪,生活在德丹和途经德丹的人们在周边的景观上留下了各种铭文和岩画。纳巴泰铭文几乎遍布整个埃尔奥拉地区。集中在黑格拉的这些铭文首先以葬礼铭文和涂鸦的形式出现,使人们得以一窥神秘的纳巴泰世界。黑格拉的纳巴泰人似乎说的是一种阿拉伯语方言,但他们使用阿拉米文字书写铭文。纳巴泰人用的阿拉米文有22个字母,由一系列的点组成16种不同形态,而当代其他阿拉伯语则不同,后者由28个字母组成。黑格拉和埃尔奥拉的证据表明,阿拉伯文字来源于纳巴泰文,而不是原先认为的叙利亚文。这使得埃尔奥拉在研究阿拉伯语的起源和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于2017年7月通过皇室法令宣布成立,旨在守护位于沙特西北部地区的埃尔奥拉,这一蕴藏非凡自然文化意义的区域。
◎ 来源|埃尔奥拉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