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扬
一纸“双减”政策,让今年的新学期变得与往年意义大不一样。
家长群里有人欢欣鼓舞,有人焦虑迷茫。看似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减轻了,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考、高考,依然是现如今人才分流的标尺。再加上“普职分流”的全面推进,有家长调侃,“不考试”“不排名”的结果就像是在“抽盲盒”,平时不知道孩子的成绩处在什么水平,大考成绩一出,考成什么样都得接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固有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去读职校,很多家长难免心有不甘。在当下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就业观念中,读职校,也许就意味着未来没出路、没前途,钱少、事多,更不用说体面和稳定。所以,哪怕现在本科生就业难的态势愈演愈烈,绝大部分家长依然认为,上普高、考大学才是正道。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即便如此,职业教育仍然是大多数家长们眼中的“断头路”,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体制不健全,从中职到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职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二是国内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疏于管理,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社会价值认同感低,“蓝领不如白领”的偏见依然广泛存在。
种种原因长期堆积,导致的结果就是,职业学校招生难,企业工厂招工难。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许多费力考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又落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人社部數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截至2020年,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已达2200万左右。
如何补齐这一缺口?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拓宽技能型人才上升通道是当务之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也是题中要义。在学校教育中不再“唯分数论英雄”,因需施教,尽早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合理有效地规划未来职业方向,应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因材施教,量才适用,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条件,才能“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将学历的“断头路”变成人才的“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