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强调:“鼓励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索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作业管理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作业设计研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作业类型,把预习类作业、巩固类作业与阅读、探究、实践、合作、体验等类型作业相结合。”“发挥教学诊断和改进功能,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既关注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态度、作业习惯和作业过程,发挥作业的多方面教育效益。”
根据各级文件精神,我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内容,有效地增强作业的整体性、相关性,作业分为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在单元作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长周期的预习作业的地位和作用尤显突出,现以口语交际“说新闻”为例,谈谈以单元为单位长周期预习作业的布置与实施。
一、教材分析
“说新闻”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本单元共有四篇阅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一个语文园地,一個快乐读书吧,口语交际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生活中每时每地都会涌现出许多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不仅能拓宽语文学习的路径,也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材第一部分,揭示了获取新闻的途径,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这一部分,教材还列出了一些新闻标题:从内容看,有科技的、体育的、民生的,启发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新闻,拓宽了学生的新闻视野;从地域看,有全国的、有地区的、也有身边的,启发学生要关注不同地方的新闻。教材中提到的“C919国产大型客机”“火星探测器”,旨在启发学生要多关注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这也是本次说新闻的一个重点。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了解最近的新闻,并选择感兴趣的和同学分享交流。“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提示学生说话要有依据;“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提示学生在知道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升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思辨能力。
小贴士提出了口头表达的要求。“准确传达信息”,是从新闻内容的角度提要求的,要尊重新闻事实,不能更改新闻内容。“清楚、连贯地讲述”,是从口语表达的角度提要求的,也就是要把新闻事件讲明白,口头表达要流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生长在信息时代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利用媒体等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新闻,而且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简单的评论;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还不健全,对新闻的评论会出现单一、片面的现象,对新闻内容的甄选、对他人评论的分析都还不成熟;另外,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要关注学生在口语交际各个环节的态度、价值观,教师对学生搜集新闻内容的方向要予以引导,对新闻的观点、看法,要在尊重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正向引领,通过交流、讨论,获取正确信息。
再有,本次口语交际更侧重于发展学生当众口语表达能力,四年级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已经能够做到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大多数学生在表达时口齿清晰、仪态大方,能够正确、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教师在学生交流、展示中应注重观察,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在多种评价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利用评价标准通过自评、他评不断校正各个环节过程中的言行,提升参与感、归属感,从而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本次口语交际各项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说明新闻的来源,能准确传达信息。
2.能把新闻说得清楚、连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作业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关注新闻的习惯。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给他人评价的能力。
4.能够选取一则感兴趣的新闻和同学交流。
五、单元教学分析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科技”,所选取的《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四篇课文也都与人文主题有关;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围绕语文要素,单元四篇课文阅读策略上旨在继续强化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提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能记录、梳理问题,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习作也是紧紧围绕人文主题设计的,主题是“展开奇思妙想,写一下自己想发明的东西”,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文字描述心中所想,既与所选文章切合,又符合儿童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说新闻”,按照教材编排意图来说,“说新闻”在单元板块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新闻内容多元,涉及时事、科技、自然、体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与本单元人文主题有很大的贴合度;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时时发生,日日有关注点,与语文要素的相关性也很高,学生在搜集新闻、整理新闻、评论新闻的过程中,不但需要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在听取新闻内容及他人评论的过程中,也能获取、吸收他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要想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本次口语交际,课前预习工作必不可少,本次提交的作业就是“说新闻”的预习作业,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在搜集的内容、搜集的渠道上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口语交际在单元教学中已由“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为“贯穿单元教学”的一条长长的不可或缺的主线。“说新闻”的价值也远远大于了语文要素,不但学生能够整体感知单元知识间的联系,关键是教师能够站在单元整体视角下构建教学内容,为探索单元整体教学、为探索长周期的作业找到了可视化的路径。
六、作业全文(详见下页表格)
七、作业布置意图
(一)整体感知
本次作业从整体看,是以单元为主体布置的长周期作业,从开启第二单元的第一天就把作业布置给学生;从形式看,作业以“我搜集的新闻”“新闻推荐单”两个表格的形式呈现;从内容看,“我搜集的新闻”,分为时间、途径、具体内容和学生个人感受几部分,“新闻推荐单”的具体内容是把从搜集的新闻中选取最感兴趣的那则新闻细化而来的,分为新闻名称、来源途径、新闻描述、感受及评价等几方面。
(二)作业布置意图
1.“我搜集的新闻”: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习惯,表格设计清晰、有条理,便于学生搜集后及时记录。
“时间”“来源途径”栏目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新闻搜集的时间、地点、方式的不确定性:时间早、中、晚都可以;地点可以是家里、学校,也可以是上下学途中;搜集途径可以是报纸、杂志,可以是新闻、媒体、网络,也可以是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生活中时时发生的事件。内容”一栏是搜集的具体信息。“感受”是学生对搜集到新闻的独特的观点、看法,是发自内心的,不用长篇言论,只要用简单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2.“新闻推荐单”:此项作业内容全面、多元,设计细致,要求明确。
“新闻名称”“来源途径”两栏的设计,简洁、明了地知道要推荐的新闻是什么以及新闻的来源,便于听者判断此新闻的实效性和真实性。
“画一画、写一写新闻”的设计目的是对新闻具体内容有一个重建的过程重新捋顺一下,为推荐新闻时学生能够更清晰、流畅地表达做好铺垫;“画”“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掌控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推荐新闻的热情。
“分享新闻”设置的目的有二:一是学生在分享给家长的同时,不但对推荐的新闻更熟悉,而且还练习了语言表达;二是听听家人的观点,为学生理解新闻,构建自己对新闻的观点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渠道,为学生分辨是非、建立正确价值观提供了多元途径。
“自己感受”可以是自己对新闻的感受加上家长的观点再形成的,这样给学生一个了解、感知他人观点的平台,经过甄别、思考,学生才能够形成比较客观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与同学、老师交流,最终形成正向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
“还想表达什么”给了学生发表独特观点的空间,学生可以把新闻与实际生活联系谈感受,可以谈与推荐新闻相关的信息,可以谈由此新闻联想到的其他新闻及事物……有理由即可,目的是让学生思想更多元,思维更开阔,语言更丰富,表达更流畅。
八、完成标准
“评价项目”是作业的最后一项,共有5条:第一条是对针对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推荐单的时间节点及完成态度而设计的;第二三四条是学生在推进新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是本次口语交际保底的教学目标;第五项虽然是之前口语交际的要求,但因为“态度自然大方”是所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所以这里也列为一项评价标准。“评价说明”是对完成标准的具体说明,为“自评”“他评”“总评”提供有效依据。
把评价与作业一同下发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根据评价标准与评价说明不断校对自己准备的内容与言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此次口语交际。
九、结果使用等环节的说明与介绍
本次周期作业的设计,在教学阅读教学中,可根据单元人文主线,搜集相应的新闻素材: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可让学生搜集与科技相关的新闻;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可布置学生搜集与航天相关的新闻。
此项作业不只与阅读教学相得益彰,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教学效果。学生拿着完成好的“新闻推荐单”到口语交际课堂中,按照推荐单内容与小组同学分享,分享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交際互动,听众和讲述者可以重点围绕“评价标准”中有没有准确传达信息,说得是否清楚、连贯,是否说明了新闻来源等方面展开互动交流,听众也可以给讲述者提出一些讲述的建议,调整自己推荐单的相关材料,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不断内化本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节省课内分享交流时间,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课堂效率。
此项口语交际“说新闻”预习作业,有效地实现了单元长周期作业的布置与实施,圆满地完成了口语交际课、完成了单元教学的任务,而且为探索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以单元为单位设计长周期作业以及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都提供了可视化的借鉴材料。
■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