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征
每当看到这封特别的航空信封,就令我想起投稿《英语世界》及发表一首汉语诗歌英语翻译的往事。从大学期间阅读《英语世界》,到工作后自己订阅。常常想,能否有一天?自己的翻译文章发表在这份刊物上。课余时间,选取英文原稿,再加以翻译并投稿。但收到的都是退稿函。失败不可怕,只有坚持,就有希望。转机终于出现在了1993年2月17号,我工作单位教务处的一位老师,交给我一封航空信封的挂号信件,信封已经拆开(见图片)。我急忙打开,抽出来信,阅后得知详情。原来是1992年8月份所投的一篇汉语诗歌于右任先生的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英语翻译的问题。大意是说,该诗内容符合刊物要求,但英语翻译问题不少,并请了当时的北京大学的许渊冲教授进行了校改,而且已于去年的9月10日和11月26日,两次给我来信,征求我的意见,以便及时退回编辑部,安排发表。但苦于迟迟未见回音,万般无奈,故才给学校的教务处来信,以求得到组织的帮助。在该信中,特别讲明了校改权问题(见图片中的加点字)。随后,我立即回信说明,去年9月和11月两封来信确未收到,并恳请编辑和许教授谅解。再按照编辑来信要求,将自己所留存的该诗和英译的底稿誊清,挂号邮回编辑部,再重请许教授于百忙中抽暇校改。一个月后的3月17日号,收到了编辑部邮回的由许教授校改的该诗。在来信中重述“如同意请抄清后连同原校稿一并退回为荷”。随后,按要求誊清,又寄回编辑部。至七月二十日,收到了编辑部七月七日邮来的许教授的校改稿的打印的该诗及英译的清样,信中要求“于接信后即拨冗核改并于二日内寄校对组”。匆忙看后,感觉没有问题,就把清样抓紧寄回了编辑部。这样,该译诗终于刊发在1993年第5期上。收到样刊后,仔细阅读原诗和英译,发现错把该诗第一段中“只有痛哭”抄成“只有痛苦”,以致译文成了“Only bitterness that remain...”。随后,也陆续收到编辑部转来的读者来信,说明上述错误,以及注释中的一处错误。其中的更正:译诗中的“bitterness”,应改为:“cries”,(已刊登在《英语世界》1995年第1期第128頁著译者栏上);注释中的1962年元旦,应该是1962年元月,(该诗具体写作时间为1962年元月24日)(这一更正刊登在《英语世界》1996年第12期第128页,为贵州省读者陈明学先生)。围绕这首诗歌的翻译,从投稿之初的1992年至1996年12月,前后达5年之久,我和编辑部往来信件有9封,收到编辑部转来的读者来信2封,至此,终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细思,却不难看出,编辑所付出的劳动确是巨大的,所花费的心血更是难以估量;许教授的两次校改,双倍付出,每读此信都有一种负疚感。对他们,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种敬意就是编辑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提携后学的真情,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进步。通过该诗的翻译和发表,也敦促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更须认真仔细,更使我真正体验出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事。现谨记于此,并再次致谢编辑部的所有工作人员和该诗校改者许渊冲教授。
《英语世界》,为中国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社会的窗户;同时,
《英语世界》也向世界敞开中国的大门。讲述当下中国好故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