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生成与提炼的研究

2021-09-24 09:17金恺婷
艺术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题

摘要:本文以历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主题的提炼、生成规律以及它对艺术的影响。通过研究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策展理念和原则、主题展中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对新技术的运用、参展者以及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得出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的生成是策展人意图的表达,也是艺術前瞻性的体现,同时还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策展人;艺术前瞻性;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威尼斯双年展自19世纪创办至今,其涉及的领域包括艺术、建筑、电影、舞蹈、戏剧、音乐,还开展艺术研究和培训活动。威尼斯双年展一直专注于考察、收集和呈现当代艺术最前沿的成果与变化。因为资历最深、影响最大,威尼斯双年展享誉全世界,是艺术家们的聚集地。1895年,首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创办,此后的每一个奇数年都有威尼斯艺术双年展。2011年之后又出现了平行展,它是威尼斯双年展展览形式的一种补充。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场地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由绿城花园和军械库组成的主要展览场地,另一个是各国的国家馆场地。从1972年起,威尼斯双年展首次以主题策展形式出现,自此以后每届双年展都会设定主题,并以这个主题开展设计和展览。研究近年来的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可发现主题词不仅有直抒胸臆的表达,也有蕴含深意的隐喻。那么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究竟是怎样生成与提炼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威尼斯双年展生成的主题彰显策展人的意图

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通常都是策展人意图的直观体现。一般来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的设定是由总策展人来确定的,能参加双年展的艺术家通常也是由总策展人挑选出来的,所以理论上讲可以通过研究总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与策展原则来理解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的生成与提炼原因。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找准反映时代发展和引领世界潮流的展览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契合主题的艺术家及作品。例如,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制造世界”(Making Worlds),这一主题就是总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策展意图的体现。丹尼尔·伯恩鲍姆是国际知名的艺术批评家和哲学博士,而“制造世界”这一主题的灵感来源也正是他在阅读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的作品《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时提炼出来的,他以哲学的眼光传达了对世界的认识[1]。在对主题词的提炼中,“Making”不仅包括通过制造已经对世界造成的改变,也包括正在进行的世界制造,还传达了策展人对未来制造的一种期待。“Worlds”是个复数,它表达了一种全球参与的概念。“制造”的主体不仅是所有的艺术家和参展作品,还有参与其中的参观者。“制造世界”表达的是一种与世界发展息息相关的意味。

此外,第53届双年展主题也是总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策展原则的体现。他的策展原则是以艺术家的视角为中心。他在展览中将一批影响深远的老牌艺术家的作品串联并扩大,使其在威尼斯双年展中重新焕发生机。他还将第三世界的艺术家们的作品聚集在一起,通过这一手法扩大艺术世界的版图,形成新的艺术中心。这也是“Making  World”主题双年展想要传达的含义,即展示那些当代艺术发展的根基,也为那些尚未被挖掘的当代艺术提供发展的空间。

又如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全世界的未来”(All the World's Futures),这一主题同样也是总策展人策展意图的体现。奥克维·恩威佐作为国际知名的非裔策展人,他曾策划了一系列著名展览,这些展览都是关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政治和艺术全球化的研究。他选择“全世界的未来”作为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是因为他的策展理念中对全球化这一概念有独特关注,是对当今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的关注。所以奥克维·恩威佐以“全世界的未来”为主题,并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一是现场性,史诗般的持续;二是无序的花园;三是资本,现场解读[2]。所谓现场性,史诗般的持续,即一个支持艺术家在现场直接创作的艺术舞台;所谓无序的花园,代指一种隐喻,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充斥着国家之争、地缘冲突和恐怖主义,在混乱之下创造新的世界秩序和价值是当今时代的急迫需求;所谓资本,现场解读,是指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以朗读、表演、戏剧、电影等各种有声形式来进行现场解读。从这三个部分对“全世界的未来”这一主题的诠释可以看出奥克维·恩威在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回应时代的问题。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策展人在主题设定上不仅关注自身的策展理念和策展原则,还会以他们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回应在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时代变革。所以,无论是主题词的表层意思还是深层含义,都是艺术家们在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观看、聆听、参与和回应世界剧变后产生的冲突,传达出艺术家们认为的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今的世界,怎样将艺术美学、政治或艺术行为调和起来。

2 威尼斯双年展生成的主题体现艺术的前瞻性

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生成过程中,体现艺术的前瞻性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前瞻性,即前卫,先锋,预示未来之意。所谓艺术前瞻性,是指在艺术展览中通过平面图像、艺术装置、多媒体影像等方式的全新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当代艺术文化的先锋性及创造力。艺术前瞻性在展览中的主要体现是当代艺术的前卫概念和在艺术作品中运用新技术,而威尼斯双年展恰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全新的创作空间。它不仅尊重和肯定老牌艺术家的作品,也重视对新艺术家的关注和提携,使得这些新艺术家能够在业已成名的老牌艺术家和参展商面前崭露头角,成为威尼斯双年展上的新主角。例如主题为“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的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这届双年展被认为是新秀频出的一届,双年展上有一批来自意大利的新艺术家,如巴西雷、德梅茨、维拉托、尼古拉·萨莫利等,他们不但从贫困艺术、超前卫艺术里汲取艺术精华,而且还保留了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把二者结合起来,寻找出新的艺术表达;还有来自冰岛的艺术史学家艾吉尔·萨比杨森,其为冰岛国家馆设计的主题为“在威尼斯失控”,其设计的艺术秀的主人公是噪音香水和两只怪物。艾吉尔·萨比杨森把音乐、雕塑、动画、视频投影以及他自己的行为完美地融合在了这场艺术秀中,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非凡表现力和创造力。

又如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国家馆主题为“意大利代码”的展厅。为了体现主题,追溯意大利当代艺术的基因密码,意大利艺术家们提出前卫概念,意图将历史与现在交织在一起,打破传统的展示和复兴,在保持传承和创造新物之间寻求平衡。像艺术家克劳迪奥·帕米费亚尼(Claudio Parmiffiani)的装置创作艺术品,是一个巨大的船锚被悬挂在一面墙的正中间,无数的镜子碎片散落在地上,船锚仿佛是一股遒劲的力量,同时又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那些散落的镜片构成被暴力撞击后的悲剧场景,诉说着生命的脆弱和对命运的无措彷徨。这个创意就是从德国古典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冰海沉船》中汲取的灵感。这个作品让观众汇集了历史、艺术、文化等多维感受。

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前瞻性,还大胆前卫地将新技术运用在艺术作品中。例如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主题展中,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组合——彭禹和孙原,其作品《难自禁》是与世界机器人领军企业库卡合作的大型机械装置。这个运用到机械臂和程序操控的巨型装置艺术作品,被放置在玻璃罩内的白色空台中央,依照程序设定的机械手臂在忙碌地清理地面的污水,不停地清理,而污水又不断地流淌,如此往复。表面上机器控制着液体,其实液体也在牵制着机器,让观者油然产生一种面对宿命依旧坚持抗争的感知。这一届双年展的主题词背后表达的含义也正是一种极具前卫及讽刺意义的隐喻,“有趣的时代”暗示着面对动荡的不安和焦虑。在这样的主题下,这些敢于挑战现有思维习惯的艺术家大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创造艺术作品,为我们剖析这个混乱不安的时代,颠覆人们对这个时代的主观认知。当代艺术展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制作手段和技术,尝试融合了程序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机械装置,更加引人注目。

新技术融入了艺术家的创作中,不仅开拓了新的创作表现手法,也使得新技术可以服务于更多的领域。艺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将艺术创作推向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阔观众的眼界,融入更多的声音和力量,从而创作出契合主题并且能打动观者心灵的作品。

3 威尼斯双年展生成的主题展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威尼斯双年展生成的主题是多元文化的一种展示,其中的多元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展览参与者的多元性。威尼斯双年展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学者和参展商。第二,艺术作品内容的多元性。威尼斯双年展不仅展示欧美艺术作品,还展示亚太文化、非洲艺术以及以往被认为是边缘文化的艺术作品。第三,参展艺术作品形式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体现在艺术与多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與非艺术的融合。例如第53届“制造世界”的主题展中,来自非洲喀麦隆的艺术家帕斯卡尔·马汀娜·塔尤的参展作品《人类》,这是一个微缩的大型非洲部落场景装置,混乱无序中摆放的可卡因以及呈怪异火鸡状的巫术法器,艺术家通过录像、道具搭建等方式演绎并探索非洲居住人群的特性,让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当代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与神灵世界的共生关系[3]。还有墨西哥艺术家特蕾莎·玛格丽丝的作品《梅迪纳,2009》,作品描述了一段墨西哥毒品战争的故事。大量图像作为展示媒介,将“毒品战争”与墨西哥这座城市联系在了一起,“受害者的鲜血”作为展品,让观众了解到毒品带来的危险与恐惧,这样的展示将人们的感知与墨西哥这座“毒品制造”的城市联系起来。可见,多元化的参展作品可以打破常规的艺术圈壁垒,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全球化的艺术活动中,拓展艺术视角,触碰更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

威尼斯双年展主题中的多元文化还表现在艺术与多学科的融合上。例如第56届主题为“全世界的未来”的威尼斯双年展中,罗马尼亚馆展出的绘画作品《达尔文的房间》,这幅作品以独特的拼接肖像画的方式把21世纪的历史看作进化的实验室,艺术家安德里列亚·格尼试图借用绘画的方式来解释历史的起源。他大胆地将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肖像和伪装的自画像进行交错,荒诞的肖像画廊中展览着一些标志性的人物或历史事件,艺术家通过个人化的拼接将这些历史事件变得模糊神秘,似乎在暗示历史的非理性如同艺术绘画的非理性一样,两者有着密切关系,但又无从解释。艺术家利用这种独特的非理性视角将历史与绘画之间的壁垒打破,这样一来也给予观众独特的思考方式,使观众得以更加透彻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包括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正是在观众摸索清楚历史的秘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届威尼斯双年展“全世界的未来”这个主题的意义。这个作品巧妙地为主题打下基础,暗示人们改变焦虑急躁的心理状态,待看清过去之后,再慢慢开展未来。

又如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百科全书宫”(The Encyclopedic Palace),主题词的中心思想传达了对艺术与多学科融合的愿景。“百科全书宫”的展馆既有心灵手巧的手艺人,也有疯狂大胆的艺术家,模糊了艺术家与非专业艺术家的界限 ,打通艺术与其他科学的衔接通道 。例如马里诺·奥里蒂在他的展厅内重新定义了陈列方式的概念与联想性思维,他将现代科学中的自然科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或将带有历史性的物品与或怪诞或抽象的雕塑装置摆放在一起。还有主展厅中吉塔·布拉特苏的织物拼贴《美狄亚式的体操运动 》(手工艺品)与荣奈·吉尔的小型雕塑系列《睡眠研究》(心理学研究作品)和匿名佛教绘画(宗教作品)陈列在一起。三组来自不同文化、历史和学科领域的作品却在视觉形式、色彩构成上为观者带来强有力的感官刺激,体现了艺术作品在形式组合上的多元性。

4 结语

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在展现总策展人意图、表现艺术前瞻性、融合多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主题词蕴含的信息通常也是策展人传达的对艺术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双年展中,艺术的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是时代与科技发展在艺术前瞻性上的显性表达。展览参与者和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多元性构成了主题生成中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茜茜.对丹尼尔·伯恩鲍姆的访问[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07):7-8.

[2] 孔新苗.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对“世界未来”的诠释[J].美术,2015(07):124-129.

[3] 关慧仪.“制造世界”里的精神解读——观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有感[J].艺术教育,2010(10):30-31,39.

作者简介:金恺婷(1997—),女,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主题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