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卉靓
近百年间,人类对文化发展的认识,从最初的对“物”的保护,逐渐转变为注意到“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从单一地对“物文化”的保护,扩展到了对“物”背后所承载的人类先祖文化的认同与重视。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千里江山,孕育出无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秉持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辨精神,通过经济学的知识,透视劳动分工理论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优越性。
一、经济学中的劳动分工理论
(一)古希腊、古代中国的劳动分工思想
古希腊历史学家 Xenophon在《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写道,小城镇里不同的商品是同一个人生产的,而大城市里不同的人制作不同的手工艺品,它们在规模和劳动分工方面的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柏拉图认为,分工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指出,分工的不断深化带来了日益专业化的现象,这就是城市扩张的好处。与此同时,城市的扩张会带来生活和经营成本。城市化带来的成本,在两者之间的折衷,决定了城市的规模。
管仲认为,社会职业的组织分工,使得民众司其业,安其位,方可称作“圣人”。在战国后期,赵国思想家荀子认为,社会分工是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他相信人们获得知识和组成社会的能力,人们寻求建立有利于分工的社会体系,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经济学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建立功能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劳动者发挥优势,创造最大利益。劳动分工在文明社会中的利益随之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这不仅能提高工人阶级的福利,也能提高上层阶级的福利。社会财富会随着劳动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而不断增长,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三)马克思和哈耶克的劳动分工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制造业中的劳动分工进行了区分,他提出社会劳动分工是手工制造业的劳动分工的起源。社会劳动分工以商品的分散性市场交换作为协调机制;而手工制造业以雇佣关系中的权威对劳动进行集中调配作为协调机制。在生产中由于存在机器的使用,工厂手工业逐渐向现代工业发生转型。
哈耶克认为,就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手段来看,每一个人具备的特征和掌握的信息内容大不相同,通过正确的计划调整对价格体系作出相应的反应,匹配个人对资源的价值边际评价与价格。
(四)劳动分工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复兴
由于劳动分工的扩展和空间集聚的经济性,城市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张。现有市场不断扩大并创造出新的市场和工作岗位,劳动分工逐渐精细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分工的经济思想认为,生产中的规模报酬递增和城市中的集聚经济性与交通成本两方面的权衡,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舒尔茨认为专业化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递增收益是现代生产的主要特征。贝克尔和凯尔文·墨菲认为,专注于特定任务或活动的人力资本、个体选择从事的任务、专业知识和协调成本构成了决定劳动分工的重要因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保护和传承的目标
(一)非物質文化遗产的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准则指出,非遗的动态性和活态性决定其必定不断演进和发展,确保非遗的原真性的同时要避免对非遗的保护形成障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作为一种文化财富,继承和发展的实质是对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永久保存和增值。因此,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以及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中来的意愿和能力,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率或索洛余值),将经济增长分解,计算这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生产函数为:Qt=AtF(Lt,Kt)。其中,At是t时期的技术进步程度,L、K分别是劳动、资本。
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式为: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即:GY=GA+αGL+βGK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特定时期和空间下的保护和传承的效益受非遗传承人的道德操守和工艺水平、 政府对项目的重视、专家学者对非遗精神文化价值的挖掘水平、社会组织对于非遗保护传承资源的组织程度、企业将非遗文化同产品交融度、包装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等因素影响。
为了更清晰展示这些因素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联系,我们通过模拟单个非遗项目在特定时空下的保护和传承效益为Qts,并且引入一系列影响因素:非遗传承人的德艺因子,政府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因子,专家学者对非遗精神文化价值的挖掘水平因子,社会组织对于非遗保护传承资源的组织程度因子,企业将非遗文化同产品交融度、包装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因子,针对单一个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均贡献了相对应的份额,定义如下:
G1--非遗传承人的德艺因子(The craft factor and the moral factor)
根据历史经验,非遗传承人作为中华优秀基因的守护者的使命便是是将祖辈们所创人类文明原汁原味地继承再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同时,持有较高的道德操守,也应该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心中不可忽视的“戒律”。
G2--政府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因子(The recognition of the government factor )
政府制定科学规划,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保持规范的运作模式,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逐渐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重视保护非遗的氛围,为非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此时,政府重视程度越高的项目,就更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
G3--专家学者对非遗精神文化价值的挖掘水平因子(The level of cultural value excavation fa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