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甜甜
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建设已初具成效,老年人的各项福利、需求也能得到很好地保障。但是,随着我国城市人口步入老龄化愈发迅速,当前的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的养老工作。本文就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分析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项新型的“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
一、我国城市人口的老龄化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一直在加剧,并呈现出总量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人口普查管理办于2020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我國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2.5388亿,占总人口的18%。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603亿,占总人口的12.6%。尽管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城市人口众多,无法像北欧国家那样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仍然保持高度发达的经济,这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国家和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二、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所谓社区自治养老模式,指的是将老年人集中在城市基层社区开办的养老院、福利院等公益组织中养老。截止到目前情况来看,社区自治的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为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养老机构。如果以我国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为参考依据来看,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老年人托养中心,指的是安设在各个居民区内的托养老年人的公益组织;老年公寓,指的是老年人能长期定居的类似于商品公寓的家庭居室,并在这能享受到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老年人可以在老年公寓中被提供符合其身心需求的各项生活以及娱乐设施;养老院,指的为老年人提供集体生活场所的公益组织,老年人可以居住于自己家中,却在养老院进行日常的活动。相对与其他养老方式,其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团队;护理院,指的是主要依托于专业的护理器材以及专业医疗团队的养老机构。各个类型的养老机构不仅体现了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特征,也是对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优化的表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该项目对新桥头社区作了前期调研,对有效问卷进行总结归纳,综合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出以下内容并进行分析。通过调研,结合老年人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生活习惯、住房条件、对养老设施需求等差异在一定方面能够反映居家养老状况。按照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一)个人基本状况
根据回收问卷分析,男性老人年占44.12%,女性老年人占55.88%,二者基本各占一半,所得结果可以认为符合部分老年人情况。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为小学及以下。独居老人以及与夫妻、子女同住老人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50%、44.12%,退休老人经济收入来源退休金或养老金以及子女赡养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41.18%、47.06%。据此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的养老福利普遍不高,且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会对住宅改造、养老设施需求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现今大多数住宅条件顺势年轻人的需求,对老年人所需养老设施需求性的住宅较少。
(二)住宅基本状况
老年人居住住宅面积50㎡占26.47%,50~80㎡占41.18%,80~100平米占14.71%,100㎡以上占17.65%,据此可以看出老人对住宅空间使用的需求程度或,并且住宅面积较小,对功能布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老人对住宅满意程度达到79.41%,通过数据表明,老人对住宅选择的首要条件,但对住宅条件也仅是基于通风、采光、朝向以及基本的功能布局。对住宅不满意主要针对于无障碍设计。
未来有意向对房屋进行改造占32.35%,无意向进行改造占67.65%,据此可看出老人对现今住宅环境的适应。
(三)养老设施
养老配套设施和服务在选择养老住宅时的影响作用
智能化系统纳入住宅设计的需求度
据分析养老配套设施和服务在选择某类养老住宅时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以及重要程度占比较大,都为32.35%,对智能化设计纳入住宅有需求占41.18%,据此可以看出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对养老配套设施和服务的需求量之高,以及老人对适老化设施的接受度。
(四)生活活动场所
生活范围
老人生活范围,正常活动,范围窄小占50%,平日居家娱乐活动养殖花草占44.12%,据此可以看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导致日常生活中诸多的不便,活动项目较少,基本以居家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住宅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居住活动空间范围狭小,娱乐设施较少。2.居室的基础设施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缺少一定的辅助性,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存在着安全隐患,对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阻碍。
空间布局改造:通过BIM技术对空间布局改造,并对社区空间进行智能化管理。设计考虑老年人的生活轨迹及动线,规划不同年龄层次的生活空间,让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不会因生活作息的不同而造成影响。使也房屋的使用率进行提高,让基本居家的老人增加更多的娱乐活动空间。
室内空间装修细节改造:在尽量维持原有住区空间格局、建设强度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改造更新或小规模拆除新建等方式.尽快配置各种符合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服务设施。增加无障碍、安全性设计,提供便利的设施,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对于独居老人更需注重住宅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尺寸,符合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未来性改造:利用互联网形式智能化,从老年人生理及心理出发,注重安全性及实用性,例如加装紧急呼叫装置、远程遥控、视频监控等,以防突发情况,也更容易实现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
在改造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改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适老化具有一定舒适度的空间。对布局改造时,应注意老人心理上的变化,应为身体机能的老化、与社会的脱节,容易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孤独感;对原有建筑不宜过多的改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规避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及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