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敦彬
摘 要 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小说阅读文本是《石门阵》,小说的作者是卞之琳,题材属于革命文学,文末的创作背景提示以及第8、9两道主观题,对教师实现教与考的有效衔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启示,值得教师深入探究。本文对该小说阅读题对小说教学的启示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 语文高考;小说阅读;教考衔接
2021年高考已结束,最受关注的是语文新高考Ⅰ卷,因为随着使用统编语文教材的省份不断增加,2022年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省份也会随之增加,今年新高考Ⅰ卷的命题,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对引导中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考衔接,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笔者主要就新高考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Ⅱ,即小说文本《石门阵》的作者、题材、文末的“1938年秋,延安”这一创作背景提示及两道主观题,探究试题命制暗含的教考衔接的教学启示,为高中语文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启示一,注重课文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赏析。
小说《石门阵》的作者是卞之琳。他的诗作《断章》,高中生基本读过。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让高中生记住了他。《石门阵》是他写的短篇小说,高考命题人把它作为阅读文本考查高中生,也许暗含着对一线教师教考衔接的启示:高中教材选录的课文和作者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推荐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包括不同的题材和体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为什么可以得出这个教学启示呢?笔者还可以列举两个事实证明:一个是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两则材料,材料一选自朱光潜的《诗论》,材料二选自钱钟书的《读〈拉奥孔〉》。现行教材都有选录两位作者的文章,朱光潜的是《咬文嚼字》,钱钟书的是《谈中国诗》。另一个是2019年和2020年的全国Ⅰ卷,小说阅读文本的作者分别是鲁迅和海明威,两位也是被选入统编新教材的作者,鲁迅的文章还不止一篇。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介绍课文作者不同题材或体裁的作品,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首选,比如教学了茹志鹃的《百合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她的另一篇代表作《剪辑错了的故事》;教学了孙犁的《荷花淀》,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它的姊妹篇《芦花荡》,甚至可以让学生选读孙犁的小说和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教学了王愿坚的《党费》,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他的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
启示二,注重课文革命文学的小说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第9个任务群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要求“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新高考Ⅰ卷的命题人,精心选择卞之琳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作为现代文阅读Ⅱ的文本材料,精巧设计考题,就是考查该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指导中学进行教与考的有效衔接。
阅读《石门阵》这篇小说,会让我们想到统编教材必修上册茹志鹃的《百合花》,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举以下两例。
1.都运用反复的艺术手法叙述故事。
《石门阵》第8题是这样提问的: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此考题明确告诉考生本文用了反复的手法叙述故事。该题参考答案如下: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石门阵》的反复手法,典型性的共三处。第一处:“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第二处:“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第三处:“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些反复手法的运用,在形式上渲染紧张的气氛,体现王木匠讲故事的特点,让村民跟着王木匠的故事节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百合花》也运用了细节反复的手法。那条绣有百合花的被子,出现三次。通讯员军装上的破洞,出现四次。教师教学本文时,应该都会让学生探究这两个明显反复出现的细节。
《百合花》通讯员军装上的破洞这一细节反复,在内容上描绘得细致入微、委婉曲折;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在人物上圆满地完成了对新媳妇的形象刻画;在主题上表现了农村妇女对解放军真挚、纯洁的爱,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骨肉深情。
2.都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
《石门阵》第9题是这样提问的:小说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此考题间接暗示考生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主题。该题参考答案如下: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石门阵》以“门”这一意象贯穿全文,有象征意义,意蕴丰富。给的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百合花》中也含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其中“百合花”的象征意蕴最丰厚,“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象征着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美好心灵,更象征着这种超越了人世间一切血缘亲情的军民间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新媳妇将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战士的脸,这一举动,“暗含着农民与战士的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敢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象征着作者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颂。总之,理解了“百合花”这一意象的丰厚意蕴,就解读出了作者透过“百合花”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启示三,注重课文小说创作的有关时代背景介绍。
小说《石门阵》的文末,命题人特地注明“延安,1938年秋”,这既告诉了小说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又告诉了小说创作时的时代背景,1938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日军处于全面进攻阶段,中国处于全面防守阶段。这一年,卞之琳在延安根据地访问,在阅读《论持久战》之后,对抗战必胜充满信心,他决定用小说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來扩大影响。这种信心又淡化了小说中战争的残酷性,使得他的小说有着浪漫的乐观精神。同时,他的小说关注点不在战争本身,而是喜欢选取小人物的视角,表现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
这两个有关小说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探究本篇小说主题的切入点,也是考生能否准确解答第9题有关“门”的多重含义的关键点。
因此,教师在课堂介绍“时代背景”时,既要介绍小说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更要介绍小说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教学课文中属于革命文学的小说,背景介绍更不能忽略。这关系到对小说主题准确深刻的把握。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探究新高考Ⅰ卷小说文本《石门阵》教考有效衔接的教学启示。其实,只要深入思考,有关新高考Ⅰ卷小说文本《石门阵》的教学启示还有很多,主要是看教师从哪个角度去探究。比如“反套路”“反刷题”和“反死记硬背”等。
总之,新高考Ⅰ卷启示我们,要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回归课堂,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在课堂教学中,以“18个任务群”为指导,贯通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注重教考衔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