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汀
摘 要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要求,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快速构思一篇文章,打通写作路径,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确定逻辑层次清晰的写作过程,最终使得议论文写作结构合理并有深度。
关键词 作文教学;议论文写作;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训练更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思维是写作的本质,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时,写作主体要调动多种思维方式,观察事物、搜集材料、整合信息,进而调动思维、谋篇布局,然后进行表达、形成文字,这就如同建造房屋,選址、风格要求、设计图纸,然后才是按照图纸动工打地基、用材料,建成房屋。学生不会写议论文,主要是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写。要提高学生的议论文作文水平,就是要引导他们学会作文思维。作文思维就是如何使用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表达。因此,写作教学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是让学生能够适应议论文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确定逻辑层次清晰的写作过程,最终使得文写作结构合理并有深度。
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在生活中积累材料,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因此,写作能力训练实际是就是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全面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为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发散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伊·保罗·吉尔福德(Joy PaulGuilford)在196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对一个问题产生几种新奇想法或解决方案的过程或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写作实际上也是创造力的一个体现,通过多种角度,形成许多联想,这就需要有开阔的思维视野,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会想,想得好才能写得好,想是写的第一步。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概括,学会驾驭思绪和情感。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思考方法,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从一个思维出发点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人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使人们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问题。比如让学生以“雨”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首先就要让学生用联想、类比、象征、由现象到本质、由小到大、由物及人等方法,思考跟“雨”相关的事物。学生可能联想到的如,暴雨、大雨、小雨、中雨、酸雨、梅雨、烟雨、泪雨、春雨、秋雨、风雨、枪林弹雨、雨伞等。在此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如绘制雨滴的形状、雨伞的形状等。在绘制的过程中思维进一步发散,比如由暴雨进一步发散思维到洪灾,由洪灾发散到保护环
境;由雨伞发散到父母对孩子的爱;由枪林弹雨发散到中国的崛起;由大雨想到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进而发散思维到苏轼的诗词《定风波》;由泪雨思维发散到成长中必须承受的重;由春雨思维发散到朱自清的散文《春》。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大雨”接着想到“中雨”“小雨”,再与人类的活动相联系,分出三个论点作为文章的主体结构,如:《别让阴雨绵绵》可设分论点保护环境,别让污染之雨再下;互帮互助,别让心中之雨再下;热爱和平,别让战争之雨再下。如《雨中融情》可设分论点雨是欢乐,滋润万物;雨是思念,牵挂千里;雨是愁绪,寄托愁情。学生可用学过的古诗词中的有关雨的诗句作为论据,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种写作训练就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由一个中心话题引发出不同的思考点,又由不同的思考点引发出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可以是学生联想到的相关事物,也可以是学生想象到的相反的事物。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就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巧用因果分析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方法来说的,它是人类在开拓认识新领域、创造认识新成果的过程中使用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法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而是在新的事实面前,在新的思维环境中运用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用创造性思维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整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抓住关键信息,找到关键问题,使用合理论证,使文章分析更加全面,说理更有条理,文章更具思辨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由生活中常见的事迹来举例分析:如老师今天批评了你,让学生分析原因。个人层面的原因,如作业没有完成、思想懈怠,成绩不够理想,和同学吵架,仪容仪表不合格,不遵守学校规则等。社会层面的原因,如老师的职责所在,教书育人。时代层面的原因,如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有素质的新青年。历史层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师就要教育孩子。而相应的解决办法有:个人层面,转变学习态度,转变作风,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社会层面,做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青年。时代层面,紧跟时代步伐,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历史层面,感恩老师的付出,弘扬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
我们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最近有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画面中,一名国外返京的澳籍华人女子未戴口罩外出跑步,并与防疫人员发生激烈争执,先是这名女子的各种信息被网民爆料;后有消息称,她迫于压力丢了工作。我们可以就该事件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个事件的原因。如从拍摄者的角度:1.道德审判、舆论干预;2.“痛打落水狗”的民族心理。从被曝光者的原因来谈:1.个人行为有失约束;2.网络规范的缺失。相应的对策,从被曝光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要理性处事,文明表达。从曝光者的角度来讲,要保护个人隐私。从立法宣传角度来讲,应该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
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向更宽处拓展、向更高处攀登、向更深处挖掘,他们就越能显示出自己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惟其如此,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是独到的、有创造性的。
三、深思质疑,深化学生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系统地评估他人的论点、思想和理论。辩证思维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质疑,对其他人的论点、思想和理论是否可信形成一种有根据的观点,用质疑去建构,凸显自己的观点,或是找到一种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在反思质疑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辩证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角度要全面,一件事,从正面和反面、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去展开思考。
如2020年疫情期间,“网课”成为疫情催生出来的“新事物”,部分学生表现得相当自律,上网课期间有了许多收获,还有一部分学生,借着上网课,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你如何看待“网课”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请谈谈你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辩证性很强的题目,对于网课这种授课形式,要求学生辩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用理性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作文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观点:“网课”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在特殊时期,居家学习,安全便捷,也能解放一部分教师,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弊端在于网课互动效果差,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长期使用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网课也没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动态。而从学生思维的角度而言,他们可能会从自身的经验谈“做自律的人”,谈“网课”中折射出的家庭教育,谈教育的
时代创新和学习手段的创新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通过这一辩证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网课利与弊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习惯,这也提醒学生议论文的结论要十分慎重,要量避免结论的适用范围扩大,超越了真理的范围;也要避免结论的绝对化,超越了逻辑的合理范围;论证的过程要环环相扣,原因与结果之间要关联紧密,避免因果相悖;避免孤立地、过分地、不恰当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想到事物发展的多个方面,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通过引导学生生在分析问题时,善于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抓住事件的联系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认识引向深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本文系银川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YCKG21-0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向全社会传递了什么信号?“双减”之后,我们要把什么还给孩子?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孩子们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多到户外运动场、大自然中去强健体魄和感受世界;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视线从电子屏、作业堆里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仰望星空,有时间俯下身子去嗅一嗅花草的芳香;就是要把他们的大脑从刷题、机械操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天马行空,有时间奇思妙想。“双减”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问的具体举措之一。
“双减”之后,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孩子。为什么喊了这么多年“减负”,孩子们的负担并没有减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减负,家长校外增负”。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空下来、闲下来,一见孩子无所事事就焦虑、恐慌。你想想,一个孩子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从周一到周日,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能长久吗?小眼镜能不多吗?小胖墩能减少吗?教育家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话乍一听很荒谬,但仔细想想,其实不无道理。孩子是慢慢长大的,不能急功近利。孩子需要做梦、犯傻、发呆、无所事事的时间,正是这种看上去在浪费的状态,却能为孩子赢得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许多家长和老师每天总是唯恐孩子光阴虚度,总是驱赶着、逼迫着孩子做无穷无尽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闲暇时间,还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我們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要想身体好,不要吃太饱。同样道理,要想智力好,闲暇不可少。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该休闲的时候要休闲。“双减”告诉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要把时间还给孩子。宁可虚掷光阴,不可误用光阴。
“双减”之后,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孩子。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不能只有家、学校和培训班这三个空间。小区里,和同龄的伙伴玩耍是他的空间;运动场上,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是他的空间;果园菜园和田野,和家长们一起劳作体验是他的空间;大自然中,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去爬爬古道、探寻大自然的秘密是他的空间……以前,课堂是孩子的世界;“双减”之后,世界是孩子的课堂。或许有人会问,孩子不去上培训班,还能去哪儿?我一个工薪阶层,每天要上班,孩子不去培训班,安全谁负责,我能放心吗?的确,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孩子,全社会必须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他可以去,他能去的自由的、安全空间。这是“双减”之后,全社会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罗树庚,《光明日报》2021年08月10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