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峰
2021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赤都志丹、英雄故里”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依托红色革命旧址学党史、悟思想,迅速掀起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热潮。清明刚过,乍暖还寒。今年的4月14日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同志牺牲85 周年,我们策划了专题的纪念活动来缅怀英雄、礼赞英雄。
4月13日上午,我从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黄开湘:英雄传奇尘封八十年》这篇文章,文中写到:“黄开湘是著名的红军将领,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然而,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英雄,没有牺牲在九死一生的枪林弹雨之中,却于1935年11月因病长眠在陕西甘泉县罗汉川洛河之畔,年仅34岁。”黄开湘,这位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斧头将军”“开路先锋”居然长眠在“甘泉”,这既让我激动,又让我惋惜。记得2018年我在方志敏干部学院考察时,曾经问过该学院的程小波副院长关于黄开湘的情况,因为长征的书籍中都记载着他率部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的赫赫战功,到达陕北后却销声匿迹了,而有的书中还将他的名字写成“王开湘”。
我立刻将文章转发给时任甘泉县委书记的杨宏兰大姐。我们曾经一起在安塞县工作过,而且都有县委宣传部长的工作经历。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甘泉红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个信息对他们的事业应该有所帮助的。“不知甘泉有没有相关的记录?”——收到信息后,当时在外学习的杨书记立即安排,转发了文章,并要求“有知道黄开湘烈士事迹或埋葬地的(同志),请把资料交宣传部”。17日中午她又回复我:“暂时还没有找到,我发动人再让找烈士”。29日,我读到了她写的文章《寻找》,从中了解到,十天来她们做了大量工作,在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成立了寻人小组,联系了《黄开湘:英雄传奇尘封八十年》的作者朱冬生和江西省党史办、方志敏干部学院等,进一步核实信息,加紧寻找,发布了《“寻找黄开湘、让英雄回家”倡议书》和《关于寻找黄开湘烈士遗骸的公告》,号召“要把寻找英雄的过程变成学习英雄弘扬英雄革命精神的过程”,“寻找那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精神”。无论结果如何,甘泉县的做法让人感动,他们的行动表明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敬。
同时,我也继续查找相关的资料,委托志丹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和甘泉、吴起两县的党史部门保持联系,互通信息。通过对有限的资料的分析,我得出一个初步结论,那就是黄开湘烈士牺牲的时间是在1935年的10月30日之前,地点是在当时吴起镇的红军医院。也就是说,中央红军离开吴起之前,他就牺牲了。那么,他的墓地就应该在红军医院附近。就这么神奇,5月11日晚上,我看到了吴起县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制作的“百个红色故事”系列主题宣传第一集,名字就叫《洛水河畔埋忠骨——“斧头将军”黄开湘》。于是,我给吴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我的好朋友齐宁同志转发了那篇文章和学习强国上的《跨越时空的回信——黄开湘》,以及我找到的一些资料,请他关注此事。同时,吴起县档案局乔明局长也反馈信息,说在吴起县英烈园里有个无名烈士,疑是黄开湘烈士。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黄开湘烈士的外孙、方志敏干部学院的邵爱福通了电话,答应代他先去吴起去了解情况。他还告诉我,弋阳、吴起两县政协领导也将座谈交流。
“斧头将军”黄开湘
5月13日下午,我和志丹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赶赴吴起县,在齐宁部长、乔明局长的带领下前往吴起英烈园,现场了解情况。据他们介绍,该烈士是红军的一位团长,在红军医院开枪自杀的。当时就由一位叫宗世喜的群众负责,安葬在医院附近。这户群众父子两代逢年过节都会去为烈士烧纸上坟。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要打坝蓄水,宗世喜又找到民政部门将烈士遗骸搬迁。英烈园落成后,县上又统一将烈士迁入安放。乔明局长介绍到,当时在“割尾巴”战役中,红军有五、六位团长牺牲了,只有这位烈士是在红军医院牺牲的。加之,在宗世喜一家的照顾下,几度迁坟都未发生差错,信息准确,脉络清晰,可以确定这位“无名烈士”就是黄开湘。返回途中,我立即向邵爱福讲了我的分析判断,“希望很大”。他说,“能找到就完成了我家四五代人的心愿!”我告诉他,“我们一起努力吧!让烈士安息,让家人放心。”两县座谈后,决定对烈士遗骸进行DNA 鉴定。这个消息令人欣慰!让英雄的故事代代传诵,让烈士的英魂早归故里——希望我们能如愿以偿。
5月30日,《延安日报》开辟专版,以《寻找黄开湘,让英雄回家》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情。文章分为“英雄黄开湘” “一篇文章引发的一场寻找”“寻找、还有更多人在行动”三部分,配发了黄开湘、弋阳吴起两县座谈会、甘泉县干部走访寻找等三张照片和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两幅油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英雄黄开湘的事迹和三县寻找黄开湘的情况,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
就在文章成稿之际,从黄开湘烈士外孙邵爱福传来消息,鉴定结果“比对不上”!同时他说,“无名英雄更值得我们敬仰!”——遗憾还得继续,我们的找寻还得继续……“寻找,我们一定会继续寻找,寻找那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精神!”
黄开湘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黄开湘任团长的红四团是中央红军的前卫团,被称作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始终走在中央纵队最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毛主席说:有“斧头将军”黄开湘和“白袍小将”杨成武,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黄开湘是深受军委领导器重的“斧头将军”。无论是在创建赣东北苏区的艰苦斗争中,还是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身高一米八几的黄开湘,常用一把斧头和敌人肉搏,勇猛无比,威震敌胆,人称“斧头将军”。1933年初,为了支援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黄开湘和邵式平、周建屏率领红十军南渡信江,开往中央苏区,参加反“围剿”作战,并带去大量的枪支弹药、药品、粮食等重要战备物资。到达中央苏区后,周恩来和朱德对黄开湘十分器重,朱德将心爱的德制左轮手枪送给他并亲切地说:以后就不要用斧头和敌人肉搏了。周恩来也将自己的怀表送给黄开湘,对他说道:我这块怀表就送给“斧头将军”做装备了。后来,军委命令黄开湘接替谭政,担任红一军团一师政委,参加了广昌保卫战、石城阻击战、老营盘穿插战。长征路上,黄开湘和杨成武指挥前卫团打了许多漂亮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保卫遵义会议,松坑战斗……在土城阻击战中,黄开湘率领一个排的兵力,坚决阻击敌人,顺利地掩护朱德总司令的安全撤退。
黄开湘是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团长。在敌人前后夹击的紧急情况下,红四团受命夺取泸定桥。5月27日清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红四团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泸定桥。全程320里,红四团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到。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峭壁,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官兵们无所畏惧,唯一的信念就是拿下泸定桥。第二天,军委急电,军情有变,命令四团必须在29日夺下泸定桥。这意味着还有240 里的路程必须在一天内赶到。“向夺取安顺场的红一团学习,坚决拿下泸定桥!”红四团的行军队伍像一阵风一样席卷大渡河西岸。山洪从山头向大渡河倾泻,暴风骤雨扑打着每一个红军战士,本来就难走的小道,此刻更是寸步难行。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一边指挥部队,一边进行宣传鼓动,激励官兵们拼命奔袭。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全团官兵按时赶到了泸定桥。勘察地形后,黄开湘和杨成武分头到连队作夺桥的战斗动员。成立了夺桥突击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在下午4 时打响。黄开湘和杨成武在桥头指挥,全团10 余名司号员齐吹冲锋号,听到这嘹亮整齐、雷鸣怒吼的号声,全体突击队员如下山猛虎冲向铁索桥,他们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匍匐前进。紧随其后的战士除携带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打得敌人几乎失去还手之力。经过两小时的激战,两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红四团胜利攻占了泸定城。聂荣臻元帅说,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奠定了长征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黄开湘和22 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是为建立新中国立下大功的大英雄。
飞夺泸定桥后,红四团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为中央红军的顺利北上打开了一条又一条通道。他们最先率领部队爬过了雪山,过了草地,为中央红军大部队通过雪山草地趟开了路子。到达甘肃迭部县,又担负了突破腊子口天险的战斗任务。黄开湘亲自率领突击连爬上悬崖峭壁,从上往下攻击敌人,用手榴弹把敌人的碉堡全部炸毁,腊子口天险终被红军控制,为红军北上通路又破除了一道障碍。
杨成武曾经深情地回忆说,为了夺取长征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好战友黄开湘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只要一谈及长征,所有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都对黄开湘表示了无限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后来杨成武写过一首诗《哭黄开湘同志》:“鞠躬尽瘁竟长眠,君有令名垂青史。戎马成疾遽永逝,吾承遗志慰英魂。”
黄开湘有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黄开湘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母亲郑梅莲养育了5 个儿子,全部参加了红军。1933年初,黄开湘去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出发之前,他留给母亲一枚闽浙赣苏区的铜元。临走时,他对母亲说:“姆妈,儿子要走了,不能再孝敬您了。儿子不在家,您要好好保重身体。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回来的。”母亲紧紧拉着他的手说:“开湘,你四个兄弟都牺牲了,你又要离开姆妈,姆妈实在舍不得你,你一定要活着回来。”那时,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才7岁,黄开湘流着眼泪抱起年幼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好好听奶奶的话,要自强自立,长大后照顾好奶奶。”黄开湘跟随红军走了以后,白军就经常到村里来骚扰,搜查红军家属。黄开湘的妻子安顿好女儿,怀揣着对丈夫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希望,踏上了寻夫之路。最终她没有找到丈夫,而是客死他乡。为躲避白军的追杀,黄开湘的母亲带着孙女黄菊花,和许多红军家属一起,躲到了山上,靠吃野菜、竹笋过日子。野菜、竹笋都吃完了,就吃草根、树叶。白军还经常放火烧山,让红军家属无处可躲。后来,在山上实在躲不下去了,黄开湘的母亲就带着孙女半夜偷偷下山,一老一小以乞讨为生。路过弋阳曹溪村的时候,因黄开湘的母亲年纪大又有病,只好把孙女送人做了童养媳。她独自一人讨饭回到老家,家里的房子已被白军烧掉了。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她用稻草搭了一个小茅屋来安身。每天靠讨饭和好心人的接济过日子。但老人非常坚强,敌人威胁她时,她坚决不向敌人低头,始终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儿子黄开湘也一定会回来。她每天到村口望着儿子随红军出发的方向。每次有人从外地回来,她都要打听有没有她儿子黄开湘的消息?老人天天等,有时一等就是一整天。可是,一直到她去世,也没有等到儿子的身影。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写道,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因为在长征路上染上伤寒,黄开湘于1935年11月在罗汉川的红军医院不幸去世。当他得知黄开湘去世的消息后,顶风冒雪走了十几里路,来到黄开湘坟前大哭了一场,并用木头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道:“红军团长黄开湘之墓。”
黄开湘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女儿。黄菊花是黄家五位红军烈士留下的唯一后代。她在做童养媳时,吃了很多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挑水、做饭、洗衣服,还要到地里干农活。后来她做童养媳的那户人家的儿子因病去世,黄菊花就嫁给了邵坂村的邵育科,夫妻俩养育了6 个儿女。新中国成立后,黄菊花千方百计打听父亲的消息未果。一直到20 世纪80年代,她看到杨成武上将的回忆录后,才得知父亲已经牺牲。乡亲们听说黄菊花的父亲是红军英雄团的团长,为革命立下了大功,便鼓励她找政府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都遭到黄菊花的拒绝。她说,家中的这些困难算什么?与父亲的牺牲相比,与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相比,我家算什么困难?我向党伸手,向国家伸手,就是给父亲丢脸,给革命先烈丢脸。后来,杨成武得知黄开湘还有一个女儿,曾两次派人到弋阳寻找。找到黄菊花后,来人给她留下了杨成武的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并对她说,你是英雄黄开湘唯一的后代,你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每次黄菊花都婉言谢绝,从未给杨成武打过电话,更没有到北京找过杨成武,一直在农村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直到去世。黄开湘离开弋阳去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前,留给母亲一枚铜元,家人在最困难时都没舍得用。黄开湘的母亲去世前,把这枚铜元留给了黄菊花。黄菊花又将这枚铜元交给儿子邵爱福,并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保管,这是外公留下来的唯一念想,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黄菊花的丈夫邵育科,14岁就参加了红军的儿童团,他给红军送过信、站过岗、传递过情报。土改时当过弋阳县邵坂乡的乡长,后来任弋阳县公安局副局长、物资局局长、水利局局长等职,但他从未利用手中权力给6 个子女安排过一份工作。黄菊花去世后,她的子女遵照母亲的遗愿,做好革命后代,绝不向党、向政府伸手。6 个子女都是普通农民,默默地过着平淡的生活。儿子邵爱福在外打工30多年,搬砖,挑水泥,清理下水道,再苦再累的活儿他都干过,现在弋阳方志敏干部学院当保安。新中国成立后,黄开湘的母亲成了红军烈属,除了享受五保户的补贴以外,多余的补贴老人一分都不要。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老了,既然不能替政府出力,就不能给政府添麻烦。黄开湘兄弟5 人都为中国革命牺牲了,5 位烈士的遗骸至今都未找到。
黄开湘(1901—1935),江西弋阳县漆工镇燕坞黄家村人。1925年8月参加革命,协助方志敏在漆工、烈桥一百多个村秘密建立农协会。1926年初由方志敏、黄镇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参加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7月,和方志敏回到南昌,配合北伐军进军南昌,赶走北洋军阀。1927年底担任上饶县苏维埃主席,参加弋横农民大暴动。1928年6月担任上饶县苏维埃临时县委书记,领导了茗洋关暴动。1929年1月担任德兴县军委主席兼独立营政委。1930年7月21日担任红10 军参谋长兼82 团政委。1930年9月担任赤色警卫师师长。1933年1月担任红11 军32 师师长。1933年4月担任红7 军团19 师长。同年改任红军供给部政委。1934年1月担任红1 军团1师政委。1934年4月担任红9 军团22 师政委,和师长周子昆抢占湘江渡口,掩护红军主力强渡湘江。遵义会议,在松坑担任警卫团坚守六天七夜。1935年初担任红1 军团2 师4 团团长。1935年8月担任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四大队大队长。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1月在洛河川红军医院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