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新营
杨成武比聂荣臻小15岁,他一直视聂荣臻为“最尊敬的、最可信赖的良师和益友”,称之为忘年之交。六十载如一日,他们的师友情始终不变。
杨成武与聂荣臻相识在中央苏区。杨成武在上中学期间,于1929年1月跟随老师张赤南参加闽西古城暴动。1931年春,17岁的杨成武担任红一军团第11师32团政治委员。不久,他第一次见到聂荣臻。那时,聂荣臻刚从上海白区来到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杨成武晚年回忆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时说:“聂荣臻高高的个子,清癯白净的脸庞,身着咖啡色皮夹克,英俊而文雅,像个大学教授。”
1932年3月,聂荣臻接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从此杨成武开始长期在聂荣臻领导下工作。在第四次反“围剿”的宜黄仙人桥伏击战中,聂荣臻来到杨成武所在的第11师32团,由于该团团长不在岗,聂、杨一起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杨成武所部与兄弟红军配合,取得大胜,并活捉了敌59师师长陈时骥。战斗结束后,聂荣臻夸赞杨成武是“模范團政治委员”。
红军长征途中,血战湘江一役,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时,杨成武的腿部负重伤,聂荣臻得知后,特意交代红二师师长陈光:一定要抬着杨成武走,不要寄养在老乡家里。杨成武康复后在红一军团首长聂荣臻等的直接领导下,率部参加突破乌江、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斗,屡立战功。过草地时,红四团为先锋团,在充满死亡陷阱的草地里,为全军踏出了一条北上道路。在天险腊子口战斗中,杨成武巧用奇兵,一举突破天险。对此聂荣臻曾高度评价:“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走活了。”
抗战时期,杨成武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的领导下,率部在长城内外、太行山麓、易水河畔进行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5月,杨成武率部取得大龙华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400余人,缴获日军大量机密文件。聂荣臻说,缴获这批文件,比缴获日军几百支枪、几十门炮的价值还要大。这些文件后来送到延安,为党中央制定对敌斗争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1月,杨成武指挥部队在黄土岭伏击战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令日本朝野震动。
在华北地区,杨成武在聂荣臻的领导下整整战斗了13年,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使他们凝结下深情厚谊。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副主席等职;杨成武先后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司令员、中央军委第一副总参谋长。这一时期,两人的工作接触十分频繁。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后,因兼任总参谋长的邓小平被打倒,实际主持总参工作的杨成武在叶剑英、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有一段时间,杨成武同叶剑英、聂荣臻一起住在西山,后考虑安全因素,聂荣臻、叶剑英先后下山,杨成武成为两位老帅的“联络员”。
1977年8月,在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聂荣臻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继续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9月,由于工作需要,杨成武调到福建前线,担任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他们为党和军队的建设努力工作。
1983年6月,杨成武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不久离任福州军区回京。1987年之后,聂荣臻和杨成武分别从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这一时期,聂荣臻年老体弱,杨成武常去看望他。
在此前后,50年代就确定编写的晋察冀抗日战争史和华北解放战争史一直未能定稿,在编写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大的经常提交到聂荣臻这里。聂荣臻总是说,请杨成武先提出意见,再作商定。在聂荣臻写回忆录,聂荣臻传记组编辑《聂荣臻传》时,他再三嘱咐有关人员,在收集情况和形成初稿时,要多听听杨成武的意见,“成武同志战争年代一直同我在一起工作战斗,他记忆力好,头脑清晰,多听听他的意见有好处”。在编写组多次召开的座谈会中,杨成武提供了许多情况和把握分寸的宝贵意见,给编写人员很大的帮助。
1992年春天,杨成武夫妇由福建家乡返京后去看望聂荣臻。当时医生从聂荣臻的健康考虑,规定一般谈话不超过半小时。这次聂荣臻与杨成武一直聊了一个多小时,仍然还饶有兴致。在医生示意下,杨成武借口还有些其他事情,起身离席告别。但聂荣臻仍恋恋不舍地说:“成武,你不要走,我好久没有这样谈了。”
5月上旬,聂荣臻病情日趋加重,杨成武得知后十分不安,多次询问病情。后来,听到病情有所好转,他刚刚感到心里有些宽慰,没想到5月14日夜,聂荣臻突然与世长辞。时值子夜时分,聂办负责人周均伦由于过于悲伤和紧张,通知时忽略了杨成武,他第二天一早才得知聂荣臻去世的消息,即刻招呼家人驱车前往。在聂荣臻住地门口,杨成武见到周均伦时说:“周秘书啊,我在聂帅领导下工作了整整60年,他临终时你也不通知我一下,让我见他最后一面。”说罢声泪俱下。
5月17日,《人民日报》第1版刊登了杨成武的诗《悼聂帅》:
撕肝摧胆噩耗来,顿失良师无限哀。运筹功勋铭青史,教诲深情记心怀。
(摘自《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