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空转”背后的干部不良心态剖析

2020-06-19 08:02董振华
领导文萃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本领干部

董振华

“局部空转”这个难题折射出当下基层治理的软肋,这一现象形成的深层根源主要在于,部分基层干部人民立场动摇,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存在,自身利益的羁绊以及官僚主义作风的作祟等。这些原因进一步导致不想落实、不会落实、不敢落实和不能落实等问题。

立场问题:担当作为动力不足,不想落实

“想落实”是基层干部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内在动因。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有的基层干部由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奋斗精神不够昂扬、责任意识有所淡漠,忘却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缺失了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工作热情,局限于个人私利的狭隘格局,对于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政策和要求,主观上动力不足不想落实,致使现实工作中“文来文去”、相互推诿。

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和日益严峻的各种风险和考验,有的党员干部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有所动摇,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从而忘了初心和使命,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抛之脑后,不敢攻坚克难、披荆斩棘、踏浪前行,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不想落实、不愿作为。

奉行明哲保身原则,缺乏为人民利益担当作为的工作热情。工作热情是基层干部想作为、能作为、敢作为的内在动力。部分地区的部分领导干部在感觉提拔升迁无望时,工作热情会降低,直接影响其为民服务的热情、为民办事的效率。这与用人导向的偏差及干部荣誉激励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有关,导致的后果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干部频频被提拔,而勤勤恳恳、专心做事的干部却默默无闻。

牵涉腐败问题,基于个人利益考量不愿作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的逻辑逐渐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滋生。在基层干部腐败案例中,官商勾结、暗箱操作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确实存在“拿下一个官员,跑掉一批商人;查出一个不法商人,牵出一批官员”的现象,这是值得深思和警醒的。

能力问题:陷入知识和本领恐慌,不会落实

“会落实”意味着基层干部能够依靠知识学习和本领高强能作为、善作为。但是部分基层干部疏于学习,没有对党的新理论新知识进行透彻理解,也不愿学习和运用新技能开展工作,因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更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应对变化了的新形势新环境,从而导致“击鼓传花”式地落实工作、“踢皮球”式地落实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疏于学习,知识储备不足。在新形势下,一方面,部分基层干部对待学习不认真、不深入,在学习过程中走形式、走过场,根本不能清晰透彻地理解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内涵,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不能把握最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沿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更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确立,对领导干部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基层干部疏于对新技能的学习,缺少对新科技的敏锐度,不会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实践历练不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本领不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增强本领。绝大部分基层干部对待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十分注重增强基层治理的本领,但也有部分基层干部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求甚解,只停留于概念层面,虽然说起来头头是道,实则根本没有把握理论政策的精髓与本质,因此缺少将新时代思想理论与基层治理需要相结合的能力,不能结合基层实际,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基层治理工作中。

思路不夠开阔,创新能力缺乏。新时代对国家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也对广大基层干部提出更高本领更强能力的要求。如果基层干部“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一定会制约其自身能力的提高、自身发展空间的拓展,甚至给基层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带来损害。这背后折射的是,基层干部思维模式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的重要性。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基层干部改革创新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

利益问题:怕担责任患得患失,不敢落实

“敢落实”意味着基层干部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敢于攻坚克难的胆量。但在多机构、多部门通力合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基层治理工作中,领导干部应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勇于担责,推动工作落实。但“敢落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体制机制、利益纠葛等原因,现实中仍然存在不敢落实的情况。

怕承担责任、不敢主动承担边界不清的工作,是基层干部不敢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靠某个机构、部门,或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有的时候通力合作的部门之间并没有完全的、清晰的责任划分,有些部门的职能可能相互交叉,部分基层干部出于私心可能存在害怕担责、不愿担责的心理,他们或是对于群众困难视而不见,或是办实事时能拖就拖、能推就推。同时,由于追责机制的不完善,基层治理中也可能存在乱问责的现象。权利与责任的不相匹配、责任与错误的不相符合,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不敢在职责交叉的地方主动作为。因此,基层干部要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第一要紧的事,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不能因为怕出错而畏惧责任,不能只追求私利而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诉求。

作风问题:官僚主义脱离实际,不能落实

“能落实”意味着好政策的落地生效。但在部分地区,好政策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变成了“土政策”。究其原因,与一些基层干部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没有因地制宜地把好政策落实下去,形成政策和落实之间的“盲区”有关。

部分基层干部受官僚主义的影响,务虚不务实,致使好政策成为空中楼阁。在其位谋其政、居其职担其责本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但就有一些基层干部忘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仅仅为了做官、为了头上的乌纱帽而奔波忙碌,这从本质上讲是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这种思想的危害在于,这些基层干部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是专心做“表演秀”,这种专做“虚”功、不务“实”的做法,难以达到政策与特殊地情、民情的有效衔接。

部分基层干部存在形式主义作风,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关注不够。干部下基层应该到问题多、矛盾集中的地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用以推进基层治理出实效。但是,部分基层干部总喜欢挑选经济较富裕的地区,到那里摆摆拍、开个会、汇个报就了事,需知这些地方并不具有代表性,这样的形式主义无法深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注不到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解决不了他们的现实问题。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扭转“空转”现象,基层干部要从增强责任担当精神入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推进基层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摘自《人民论坛》)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本领干部
小透明,大本领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谁的本领最大
谁的本领大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