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莲
(江苏省镇江市口腔医院 正畸科,江苏 镇江 212000)
颞下颌关节疾病(TMD)亦被称作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临床表现以下颌运动异常、肌肉关节疼痛和关节杂音等为主[1]。该病主要因咀嚼肌功能障碍及颞下颌关节结构呈退行性变化所致,尤以牙合闭塞为主要致病诱因[2]。经临床检查,个别牙干扰引起咬合的紊乱,继而导致TMD发生。临床治疗多采取可逆性保守治疗,达到缓解控制病症,而正畸治疗则在形态及功能上取得最佳咬合环境[3]。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实行口腔正畸治疗TMD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9年8月江苏省镇江市口腔医院接诊的40例TMD疾病患者,对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1~64岁,平均(42.5±1.28)岁。观察组男11例,女9
例,年龄22~65岁,平均(43.5±1.31)岁。纳入指标:均被确诊为TMD;研究获委员会审核,患者均同意。排除指标:合并严重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者;依从性差。组间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包括:采用抗生素、止痛药或是泼尼松龙关节腔内进行封闭,减轻疼痛。观察组予以口腔正畸治疗,明确牙合障碍和牙合干扰等不同类型疾病是正畸治疗TMD关键。定期检查牙齿、颌骨及面部状况,注意错位牙表面异常磨损和咬合关系;检查中位线情况,包括中位颌骨和下颌骨延伸。横向运动中有无受到干扰。咬合传感器系统可用于筛查及记录咬合接触点,包括咬合分布和力度、角度及咬合接触发生顺序等,正式治疗前可采用咬合板进行诊断治疗,通过在咬合夹板上找到早期接触点和咬合干扰点。随后调整下颌骨位置,告知患者佩戴咬合板能够在张开咬合且减轻原始咬合干扰,以此调节肌肉、关节和下颌运动平衡。此外,使用软的咬合垫可解除原始咬合干扰、调节肌肉功能,而佩戴前牙平面导向器后,后牙将不再与咬合接触,充分打开咬合,消除因深度咬合或闭锁咬合引发的下颌伸展运动干扰,调节肌肉功能。经过上述治疗,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患者总有效率情况,判定:显效指患者牙合、关节盘和关节间隙线距恢复正常,各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指患者牙合、关节盘和关节间隙线距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得到好转;无效指上述标准均未达到。②观测治疗前后关节盘移位情况。③就关节间隙线距位状况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SPSS 22.0录入评测。计量以(±s)的形式表述,经t值对结果检验;计数用(%)形式,经卡方值对结果检验,检验值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指标对比(n=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分析表[n(%)]
2.2 指标对比(n=关节盘移位状况)。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关节盘移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盘移位状况比较分析表[n(%)]
2.3 指标对比(n=关节间隙线距)。治疗前,两组关节间隙线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前间隙和上间隙均高于对照组,而后间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间隙线距位状况比较分析表(±s,mm)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间隙线距位状况比较分析表(±s,mm)
注: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前间隙 上间隙 后间隙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0 2.58±0.58 3.62±0.35 3.51±0.24 3.56±0.29 3.64±0.41 2.51±0.26对照组 20 2.46±0.25 3.32±0.28 3.45±0.16 3.36±0.31 3.63±0.24 2.74±0.32 T-1.472 5.185 1.611 3.649 0.163 4.321 P-0.144 0.001 0.110 0.001 0.871 0.001
TMD主要是由颞骨下颌关节凹、下颌骨髁状突、关节盘、关节囊及关节韧带所组成[4]。主要包含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颞下颌关节强直和颞下颌关节脱位这几种病症,不同病症类型其治疗方式均不相同。关节盘移位则是影响颞下颌关节疾病发生率一个重要因素[5]。
正畸治疗前、中、后颞下颌关节病中,主要依据颞下颌关节具体情况而定,不论患者错牙合的类型及主诉如何,正式治疗前进行初诊检查时须关注颞下颌关节状况,若未有明显TMD表现,正畸医师则会依据常规治疗实行正畸治疗方案;若存在TMD 的表现,医师则会进行下一步鉴别诊断,评估TMD严重程度。具体视情况而定,如急性期并有严重TMD体征、症状者不宜进行正畸治疗,而是在患者相关症状有所缓解并得到控制后的3~6个月内开始正畸治疗;若TMD 体征及症状较轻患者(如无痛关节弹响),便可实行正畸治疗,但治疗期间须时刻观察颞下颌关节的情况[6-7]。
针对颞下颌关节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正畸治疗中及治疗后发生TMD问题,因而,在颞下颌关节功能检查应贯穿整个正畸治疗中。若是正畸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TMD体征和症状,正畸医师需依据诊断结果作出正确的选择,即推迟治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正畸治疗期间其症状可能与创伤性牙合干扰或牙齿移动有关,一旦出现该种情况,应适当调整正畸治疗步骤;若患者佩戴牙合垫期间咬合较重从而促使颌间牵引,肌肉及关节疼痛加重,则应将牵引改为间歇性使用;采取口外牵引力初期也需做相似的调整;若是TMD症状仍未得到缓解,则应停止上述治疗方式。针对正畸治疗后仍处在保持阶段的患者,若是出现TMD的问题,其治疗原则应在最大限度减少复发的前提下,保护颞下颌关节、肌肉及建立牙合关系间的功能趋向平衡状态[8-9]。实验结果指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移位和关节间隙线距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采取正畸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改善关节盘移位及间隙线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