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学校体育衔接补偿研究

2021-09-24 06:14刘德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课教学内容

唐 凯,刘德明,杨 峰

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精神指引下,学校教学工作也都纷纷转为线上进行,这也使互联网线上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单一的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将会发生转变,“互联网+”课程资源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将是必然趋势。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1]对于学校体育工作来说,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形势下,如何结合体育学科特点与需求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学校体育衔接的提升意义重大。

1 学校体育衔接研究内容领域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学段的划分,还是各学段学科教学内容的制订,都充分体现了教育科学研究对于教学衔接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这也使得对体育教学实践逻辑和衔接科学性的重视程度也愈加重视。

学者余立在其主编的有关论述教育衔接的著作《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教育的衔接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容易受到冷落科目上,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由于中学阶段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重视,会造成学生进入高校后综合素养不平衡等问题[2]。”这也成为当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成因之一,加上许多学生存在着经过多年体育课程的学习却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现状,有关学校体育教学衔接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1.1 有关课程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科学系统性、连贯性的重要体现,这在许多科目教学内容的制订上得到充分体现。追求具体内容与难度衔接的思路,就成为最直接、最简单、最学科化的思路[3]。这种研究强调体育教学也像其他科目一样按照项目内容的难易顺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技能传授的连贯性。

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可将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教学内容、学期教学内容、学年教学内容及学段教学内容。随着学校课程设置的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学期教学内容的衔接不断提升,但是学年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受学习项目的更换和学校的改变,在教学的内容衔接上很难做到。

1.2 学校体育活动空间的衔接

学校体育空间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除此之外还与校外体育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相比较每周有限的体育课时来说,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广阔空间并未被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且在空间的衔接互补上也有待加强。而校外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具有共同的功能体系,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补充。有关三者多层次衔接也是当前体育活动空间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体育素质发展衔接

柔然、速度、灵敏、耐力、力量等每个身体素质都有其发展的“敏感期(也称窗口期)”,学生们在小学阶段有柔韧、灵敏、平衡的发展敏感期,在初中有速度、力量的发展敏感期,在高中有力量和耐力的发展敏感期,于是“追求身体素质及发展衔接的思路”也就很顺理成章地出现了[5]。追求体育身体素质发展的衔接多是以教学内容指导为基本思路,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期,各个学段教学内容的安排做以相应阶段身体素质发展情况衔接为主。

2 学校体育衔接的影响因素

2.1 有限的体育课时安排

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体育课程与语数外等学科无法相比,而且体育课还受天气、人为占用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校甚至规定课时都很难保障,更别说在这些有限的课时上还要教授不同的项目。在上海市教委2020年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中指出:“在课时方面,强调小学一到三年级每周落实4节体育课,有条件的学校在2020年底前,覆盖至四到五年级[4]。”这也为其他地区学校的体育课时安排提供了典范。

2.2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和巩固过程三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使条件反射系统巩固,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但是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5]。一方面,在学校体育课堂中,学生很难达到巩固阶段,再加之有限的体育课时和多项目教学任务下学生的练习时间本就有限,所以即使对每个项目内容的难度排出顺序进行学段年级教授,也肯定会有重复性教学现象的存在,这也是技能掌握的必要途径,是由操作性技能性质决定的。

2.3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

体育课程资源匮乏是最为常见,也是影响课程开展质量的基础性要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尤其是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师资数量与质量等课程资源危机尤为突出,这都是造成课程运行障碍和课程功能衰减的重要原因。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很难针对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运动兴趣培养更是捉襟见肘。除此之外,体育课程危机还体现在校外体育活动中,由于家庭居住区周边的体育设施、体育培训配置欠缺,也为校外体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2.4 重视程度思想与现实的偏差

虽说国家一再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多年的高考制度改革,体育内容从未在涉及所有学生的分数中占有权重,在“一切为了高考”的压力下,无论是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都产生了对体育的忽视,这也间接导致了体育课占用、家庭体育缺失等现象的加重,也是学生近30多年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无形推手。课程改革虽也在不断推进与完善,但是如果与高考制度改革、社会家庭对体育的重视没有很好的对接,那么体育课程的衔接只会是事倍功半,仍然无法很好解决学生体育技能掌握和体质健康问题。

3 “互联网+”对于学校体育衔接的补偿作用

随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7]的印发,“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已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正在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行业领域进行优化升级甚至转型,教育也不例外。在中国这样发展差距极大的人口大国,必须同时使用“发展性”和“补偿性”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普及,增进教育公平[8]。对于学校体育衔接而言,不仅要从改革的角度探索合适的衔接机制,还需要从当前体育衔接问题的角度出发探寻相应的“补偿性”举措,“互联网+”对于加强体育衔接来说将大有可为。

图1 “互联网+”对于体育衔接补偿作用结构图

3.1 拓宽学习空间

学校体育衔接依托于学校而又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教学的空间也不应仅限制在课堂。相比较每周有限的体育课时来说,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广阔空间并未被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且彼此之间的衔接也有待加强。虽然许多学校也开始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但实际操作中却是自由活动居多,缺少组织性。

就像语数外等科目有家庭作业一样,课外活动完全可以作为体育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线上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搭建集体育课程、练习打卡、沟通交流等一体化的平台,促进无体育课时间的体育参与,拓宽课内外、校内外学习空间结合与联系,增加相互之间的衔接互通,提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内容的完整性。

3.2 丰富课程资源

学校体育教学是青少年体育技能学习的最主要途径。当前所存在的学校师资短缺、体育教师技能不足、课外体育活动无序以及校外体育培训资源短缺等问题,都为学生体育课程的开展与运动技能的掌握提供了阻碍。

教师可以把学校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慕课,利用“互联网+”平台供学生习练。同时还可以借助平台资源增加相应的拓展内容和学生兴趣内容供学生选择,例如街舞这样学生喜欢而校园又很难开展的项目,可以达到满足不同需求和层次学生群体的需要,既丰富了课程资源也能保证学生在非课堂教学的时间也能进行技能学习,有兴趣内容作保障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

3.3 提高练习质量

众所周知,语数外等学科除了课上教学之外,还有相应的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而体育是教学与练习都在课上进行,课外与校外体育活动也没有相关的质量监督机制。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在脑海中形成正确动作的初步影像。在课下没人指导时通过课程资源的复习对技能进行自我评估和巩固,促进动作自动化阶段的形成,对于不甚理解的运动技能细节,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线上平台资源了解动作要领,加深动作的定向和整合熟练,提升运动技能的掌握进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一些打卡学习和练习的作业,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保障。

4 结语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会替代传统单一线下教育模式,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有限的体育教学安排下,要达到学生技能掌握与活动时间的达标,拓展线上资源以获得学校体育衔接的补偿是顺应“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发展下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程资源共享,探索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在提升衔接的有效性、整体性方面势必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互联网+体育课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