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勇
本文论述了在我国现阶段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分工决策应从经济学思维中寻找答案,即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由老人带小孩、年轻父母从事市场劳动可以使家庭收益最大化、家庭产出和效用最大化、全家人的心理获得感总和最大化;相对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小孩成长、成材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老人带小孩存在风险和缺点,选择由老人带小孩是对获得好处与存在缺点综合权衡的结果;隔代照料不仅仅对家庭的关系 、对孩子的成长有显著的影响,它也是尚未计入GDP的一笔隐形的巨额财富。
一、我国现阶段及普通家庭的定义
所谓我国现阶段,即我国目前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了政府无力仿效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对每个家庭的婴幼儿抚育和儿童照料实现全包买单或提供可观的补助。除市场的补位外,照顾小孩的责任主要落在家庭其他成员的身上。何谓普通家庭?并无标准定义。这里暂且从经济基础和社会阶层的角度,将企事业单位工薪阶层、小生意从业者、小企业主等中产家庭以及城镇、农村的相对贫困家庭视为普通家庭。富豪、大公司高管、高级干部等高收入和社会顶层家庭显然不是普通家庭,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二、经济学思维与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道格拉斯·诺斯说过,经济学的力量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认为,资源的稀缺是永恒的,个体(含单个家庭)应当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因此资源的使用和配置决策甚至比资源本身更重要。如南北韩的自然环境、人种基因并没有太大差别,经济发展和国家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因为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截然不同。国家如此,个人、家庭同样如此。
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对一个家庭来说,资源是否获得最优配置,最重要的依据是家庭成员的分工是否最有利于家庭利益或收益的最大化,而家庭利益是眼前利益与预期未来收益的均衡。当家庭中一个人与另一个相比, 家务劳动(带孩子是主要任务)比其市场挣得能力有更大的价值, 就可以专业化于家务劳动, 而另一个人专业化于市场劳动, 通过二人交换增加家庭的产出和效用。那么由谁来带孩子才才能让家庭利益或者说家庭的产出和效用最大化呢?这里列出几个方案进行比较:
(一)年轻的父母和老人都去进行市场劳动,对小孩进行放养或托管(这里指非专业机构和非专业人员的托管)。短期来看,进行市场劳动挣钱的人越多整个家庭收益越高,但这是以牺牲未来收益为代价的:一是小孩缺乏家人的关注和亲情的滋润,身心健康、成长成材都会受到不良影响,未来的竞争力和收益自然被削弱。二是老人的身体和智力都在急速衰退,强行从事市场劳动极易造成身体受伤生病、在陌生的就业市场上当受骗等,未来的损失或风险远远大于眼前的收益。这种情况在我国贫困地区比较多见,被放养或非专业托管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学业、事业上都极难成功,基本上是一代一代地在恶性循环。
(二)老人独立于子女家庭,不从事市场劳动也不带小孩,年轻父母自己带小孩。由于年轻父母一边工作一边带小孩,有上进心的父母还要学习提高。这样最常见的结果是搞得心力憔悴,几边不讨好。每个人的体力、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且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分配在工作、学习和照顾小孩上的精力、时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年轻父母自己带小孩,不仅会减损当前市场劳动上的收益,而且不利于未来工作和赚钱能力的提升。经济情况一般的普通家庭中,年轻父母带小孩的情况很少见,就算带也是小孩刚出生的一两年。
(三)老人带小孩,年轻父母从事市场劳动。老人虽然不适合拼着老命去赚钱,但他们可以发挥余热承担起照顾小孩的责任。由于照顧小孩这件事没有就业市场上刚硬的KPI指标的约束、没有上当受骗和尊严被冒犯的风险,同时与小孩相处的过程也在享受天伦之乐,对保持健康、心情愉悦是有帮助的,整体上是一个收益大于风险的选择。另外由于有老人接盘,年轻父母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卯足劲在市场上、事业上打拼赚钱、花较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提升。工作与个人价值提升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和进化,这对保障和提高眼前及未来的收益,是大有裨益的。
经过调查发现,在年轻人对老人的赡养方面,隔代抚育对子女养老行为产生影响。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得到结论,隔代抚育行为对子女养老行为是有显著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约为7%,即隔代抚育行为会使得子女养老行为的比例提高7%左右;老人有照看孙辈的能力,其选择结果会对子女的行为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如果老人有能力照看孙子女却没有隔代抚育行为时,这或多或少会给承受较大生活压力的子女在与父母的感情上产生隔阂,影响到子女的养老行为。
毫无疑问以上三个选择,第三个为最优(当然现实中家庭成员分工没有那么明确,有重合的部分和模糊地带,这里指讨论三个简单的模型)。最优意味着每个家庭成员从事自己最擅长、最具有比较优势或最有利于未来收益的事情,杜绝资源错配。资源错配,比如最具有赚钱能力的年轻父母天天在家带孩子或者去学校读书、缺乏赚钱能力的老人去工作、小孩不读书很早就辍学去打工等等,资源错配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它让一个家庭当前或未来的收益萎缩,不必要的支出和风险增加;它有可能摧毁一个家庭的生机,扭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期的资源错配甚至会让一个家庭走入死胡同,造成一个家庭的崩溃。其实不只一个家庭,就算一个政权和一个国家,如果长期资源配置错位,必然丧活力和竞争力,最终必然走向衰落和崩溃。
对于一对年轻的父母,两人都从事市场劳动与仅一人参加进行比较,前者是更优的选择。一是两个人的工作收益自然要大于一个人的收益。二是两个收入来源能更好地抵御风险。如唯一工作的一方因生病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工作或供职单位效益不好被裁员,那对整个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因为另一方因长期不工作,知识缺乏更新、工作能力丧失,匆匆忙忙赶鸭子上架一般也难以谋一份能够实质性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工作。经济学上最忌讳的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风险来临没有旋回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