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2021-09-23 02:43许梦瑶
学周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初中思维

许梦瑶

摘 要: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只有思维参与下的言语活动才有意义。本文基于“思”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实践意义,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课堂多元互动和深度课堂构建等方面分析,最后提出以“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话文本,提高思维逻辑性;引入比较,提高思维深刻性;多样表达,提高思维独特性;斟词酌句,提高思维敏感性;巧妙设疑,提高思维鲜活性等,引领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深入。

关键词: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73

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思维培养缺乏足够认识,将语文课堂简单定位为知识传输,使语文教学停留在浅层教学层面,教学效率不高,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课堂思维缺席的现状进行理性反思,提高语文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水平,构建“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思”为核心不仅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语文教学互动和推动语文课堂深入的多重需要。

(一)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是主动对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积极转变,厘清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摆脱了狭隘的语文教学观念,从单一化注重学生言语能力发展转向言语能力和思维发展,让《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得到较好落实,也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和新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促进语文课堂的转型升级。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

语文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纳入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成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无疑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对接了起来,体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思路,转变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将“思”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调动学生思维,为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三)促进课堂多元化互动需要

互动是衡量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还存在较多“伪互动”,缺乏价值。“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唤醒学生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思维的力量,学生在思维的参与下,开动脑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互动主体,让课堂互动走向多元化。

(四)构建语文深度课堂的需要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主要围绕语言展开教学,思维的缺席导致语文课堂缺乏深度,教材資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将借助思维的力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生长点,在形式多样的言语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推动语文课堂不断走向深入。可见,“思”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是构建深度课堂的需要。

二、“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思”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凭借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加以落实,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尊重学生思维特点,构建真正意义的“思”为核心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思维的张力。

(一)对话文本,梳理文脉,提高思维逻辑性

语文教材是实施语文教学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载体效应,聚焦文本,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完成文本脉络的梳理学习。学生在梳理文本思路的过程中,被文本严密的思维逻辑感染,从而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引领学生对话文本,完成文脉梳理的任务,教师既要立足于共性,又要细化文体意识。共性是从文本的一般结构引导学生调动思维,通常来说,的文本主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思路,一般先总述,再展开分述,最后进行总结。学生把握了文本的一般结构特点,对文本的脉络就能获得清晰的认识。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本又体现了差异性,教师要打破共性思维的局限性,聚焦文本个性,根据文本特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例如,议论文文体教学,一般是先引出话题或提出中心论点,进而运用论据展开论证,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记叙文的文脉梳理,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思路进行梳理。

通过对话文本,学生对文本脉络获得清晰的认识,在阅读文本时,无形中将借助思维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促进逻辑性思维发展,为学生语文学习积累经验,从而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二)引入比较,深化认知,提高思维深刻性

比较是组织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深化学生语文认知的必然路径。语文教学中引入比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从语言的表层深入本质,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升级。然而,运用比较调动学生思维时,要基于比较思维活动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基于求同、求异等多重目的,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比较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

求同主要是寻找共性特征,从而建立起言语活动的通道,让学生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碎片化建构的做法,在段落和段落、文本和文本之间建立起言语运用的通道。例如,基于相同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同主题比较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以“文体”为比较点,引导学生对多篇相同文体的文本进行比较学习,找到该文体的共性特征。通过求同比较阅读,使学生明晰这一类文本阅读的思维,学生在自主阅读该类文本时,自主阅读能力自然能得到较好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初中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