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豪
[摘 要] 基于高职铁道工程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经验,通过分享高职铁道工程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建设模式与途径、基地结构体系构建等实践经验,对高职教育铁路类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182-02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本文通过教育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阐述高职铁道工程“产教融合·纵横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一、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基地特点与现状分析
(一)效益难显,资源与利益融合不匹配
铁道工程产业有其特殊性,由地方政府管理的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与铁路施工维护企业合作上欠紧密,运行协调机制存在先天不足。铁道工程实训设备设施投入大与产出不成比例。而全国开设铁道工程类专业院校多而企业资源有限,企业对互补性不强的实训基地合作内生动力不足。
(二)内涵不足,制度文化融合不契合
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中形式大于内容主要表现在浅层次、简单化,无法实现双赢。在制度融合上,实训标准化、教学模式、建设标准与企业标准不密切。实践教学中重技能轻素质,在融入产业理念及工匠精神等企业文化方面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共建共享共育的功能。
(三)供需错位,人员与技术融合不适应
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贪大求全的建设方式忽略职业教育规律本质,校企互动不多,对产业技术发展、人才需求方向把握不够,缺乏共享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基地等人才培养环节,容易受各类建设指标影响,而忽略专业建设内涵,育人功能不足,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因此,基地资源供给侧改革亟待解决。
二、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途径实践
我基地采用政、校、企三方合作资源融合及效益共赢合作模式图与特点分析如1所示:
(一)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实现资源与利益融合
此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协调机制,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并建立高效工作协调机制和协商制度;因地制宜根据人才市场与学生就业需求选择企业合作建设基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实训基地潜力,实现资源与利益深度融合。
(二)侧重内涵,挖掘契合点,实现制度与文化融合
此模式通过校企双方人才双向互动,引入企业实际生产场景、行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及行业标准与基地建设内容深度融合,服务实践教学与铁路文化交流推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三)需求导向,拓展合作面,实现人才与技术融合
此模式以学习、实践、创造、合作能力培养为育人功能主线,开发满足多层次教学模式需要的基地。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产教融合师资团队,共同制订建设目标、规划功能建设实训基地,实现人才与技术融合。
三、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结构体系与功能构建实践
(一)明确目标定位,构建实训基地结构体系
在该基地建设目标定位中我们将对接“产教融合·纵横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作为建设目标。按目标建设基地的“三中心一基地”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二)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结构体系与功能分析
在基地结构层次与实践教学功能上,结合“产教融合·纵横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分层次构建“三中心一基地”体系,满足铁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需求。
在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功能上,分层次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主就业企业及行业主流企业,搭建共同育人平台,实现人才交流、企业实践与学生就业等功能,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功能。
在社会培训服务功能上,引入国铁集团工务系统职培基地标准与行业企业构建培训资源共同体,开展铁路工务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竞赛)等服务。通过以赛促教、以培促建完善基地功能,夯实产教融合。
在企业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上,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以轨道交通工程中心为主的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横高铁精调精测、轨道BIM技术应用等横向项目合作,通过技术服务与反哺教学,双向产出,实现真实生产功能。
在国际化教育服务功能上,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為基础,融入国际教育元素。与企业、联合办学机构共建线上实践教学资源;输出实践教学标准、实训设备及联合建设海外基地等灵活模式,适应国际化教学及特殊时期下的教学与培训模式转型。
四、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方向探索
从今后建设方向看,突破制约,积极拓展企业真实生产功能,加强虚拟仿真平台建设,以虚助实,虚实结合,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内涵建设。
铁道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是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发挥政、校、企各方优势,资源深度融合,完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功能,推进实训基地供给侧改革,为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赋能。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