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模式探讨

2021-09-23 13:21李慧静巴文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8期
关键词:育德思政心理健康

李慧静 巴文娟

[摘           要]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育心与育德有机结合的模式分别为“结合自我认知方面内容的教学进行育德教育”“结合自我与环境关系方面内容的教学进行育德教育”以及“结合挫折承受力方面内容的教学进行育德教育”。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心;育德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138-02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它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具体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基于上海的经验,我们可以把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理解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面向高职院校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认识并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功能,将育心与育德有机结合,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育心与育德的内在契合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各成体系又密不可分。两者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方法、原则等方面有所不同,不可互相替代。但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两者又紧密联系,存在天然的内在契合。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内容上有诸多方面的交叉性和互补性,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属于德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伸,健康的心理是道德发展的前提,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又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互作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前提,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德育提供支持,同时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价值导向;最后,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都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育德与育心的内在契合性,决定了两者在实践中可以进行有效的融合。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育德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课程,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育智方面,主要是普及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学体系;二是育心方面,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的教学,使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三是育德方面,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在育德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的剧烈变化,理智与情感的激烈对撞,极易产生焦虑、迷茫、困惑等心理问题,也极易发生思想认识与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可使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个体积极、主动内化的结果,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统一,而不是强制的无奈之举。心理健康课育德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挖掘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和成熟的需求,这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育心与育德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渗透融合了育德内容,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在本门课中如何将育心与育德进行结合。

(一)结合自我认知方面内容的教学进行育德教育

本文所指的“自我认知”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大学生人格、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觉察、认识、评价与管理,它通过社会交往获得。自我认知的目的其实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修身”,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修养自身的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认为“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儒家倡导“仁、义、礼、信”旨在修德;《孟子·离娄下》:“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就是自我认知教育。通过不断地自我发现,使学生更加清晰、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明晰自身的个性特质、优势及劣势,并能积极地接纳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如何调节、管理自我,修身养性。自我认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探索并修正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格系统的重要内容。《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将自己塑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自己。

猜你喜欢
育德思政心理健康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