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杰
[摘 要] 专业课程在职业院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地位,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互相渗透是价值塑造的实现途径。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特点,挖掘岗位思政要素,以城市轨道交通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为例,整合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提出“三入四式”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思政范式,设计五维评价体系,实现思政评价与课程知识、能力评价同步,以虚实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开展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研究实践,有效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关 键 词]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032-02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2]。如何将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中融为一体,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
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践模式等进行了探索与研究[3][4]。但专业课程由于其所处专业领域不同有其自身特点,课程思政的落地与教师团队的课程设计规划有着紧密联系。本文紧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新业态及行业人才岗位新需求,以建设专业大思政体系为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创设试点,探索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模式,形成成果可借鉴、经验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品牌。
一、专业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现状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即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在目前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总体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品质、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但是长期以来课程体系中的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化”现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过度分离,同向不同行的现状凸显了以下问题。
(一)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相互脱离,互不相干
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侧重在通过实践实训的熟练操作获取技能知识点,而思想政治课程则是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学生并不能自主将两者进行结合,导致学生具有过强的自我意识,不关心国家时事政治,以及适应岗位能力差、心理素质偏弱等。
(二)专业课教师亟须加强思政意识,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知识教育才是自己的主职工作,思政教育应当是辅导员以及思政教师的工作,并没有意识到专业课背后的思政要素,这就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沒文化”。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不管是高校还是学生均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学生除了学到专业知识技能外,更希望教师利用自己的见识和综合素质带领他们了解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前景及职业发展。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师应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增强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
(三)课程考核中过度强调“才”的考核,缺乏“德”的考核
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的考核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在考核环节中,通过试卷、实训操作等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可以量化评判,但是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岗位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则难以衡量。
二、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
(一)课程思政融入实施思路
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是浙江省特色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车辆检修工岗位需求,在地铁车辆传动系统、牵引制动系统、辅助供电系统等五大模块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在“能分析车辆电气原理,会诊排车辆电气故障”等能力培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课程通过建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及周期性深入地铁企业进行调研,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序化课程体系内容,融入科技报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爱岗敬业、责任意识五方面的课程思政内容。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真实生产案例为载体,以轨道交通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三入四式”课程思政实施范式,设计全过程五维评价模型,健全思政育人评价;并组建了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及思政教师组成的职能互补、优势叠加的三全育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以德立身,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以期达成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思政育人效果。
(二)构建“三入四式”课程思政范式
聚焦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在教学方法上构建了“三入四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范式,有效提升思政目标的达成度。时空层面上,依托线上学习空间与线下课堂教学生态从课前导入、课中融入、课后润入三个维度找准切入点;融合方式上,采用系列主题式、专题讨论式、习惯养成式、画龙点睛式四种方式以系列纪录片《中国城轨》、企业典型案例、课堂活动等为载体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