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慧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610000)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作为面食故乡的山西,有着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面塑”尤为出名,面塑民间也称为面花、花馍、礼馍、面羊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其特点。山西花馍艺术也随当地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出具有当地风格的艺术作品,通常分为晋北地区、晋南地区、晋东南地区这三个地区。晋北常见的花馍艺术多分布于定襄、原平、代县、五台、河曲等地,造型简洁大方,色彩偏向素色,风格粗狂流畅,但有不失细腻,极富美感。花馍中通常添加油、盐、芝麻、小米及各种豆类,不仅提升花馍的口感也增加了营养,主要为食用性花馍。晋南地区以临汾、侯马、闻喜等地最为出名。当地面塑风格以做工精细、色彩鲜艳为主,造型以动物形象最为经典,动态夸张富有活力,通常以素面花馍做底,上面再添加各种富有意义的动植物样式,并点染鲜艳的色彩。晋东南地区,主要是晋城、阳城等地花馍艺术较为活跃。尤以阳城的焙面面花最为独特,与晋南晋北不同的是要将面花进行烘焙,直至呈现金黄色。虽说各地花馍艺术风格特征有所不同,但原料都是面粉,并经过和面、造型、蒸笼、上色等工序而成。且都是艺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造,再配合巧手捏制出造型精美、故事情节丰富、大众易懂但又具文化内涵的花馍艺术品。
而具有“花馍之乡”的闻喜县更是因花馍艺术而闻名世界。早在2006年山西闻喜花馍就入选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在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奠定了闻喜花馍在山西大地中面塑艺术的重要地位。闻喜县地处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位于山西晋南,晋南地区较寒冷的晋北不同,地势平阔,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尤盛产的小麦为花馍的制作原材料,其质量优良,颗粒饱满,粉质细腻。近千年来的生活习惯使闻喜当地居民三餐以馍为主,更是出现“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的文化风俗。人民通过双手与面粉的巧妙结合,制作出造型奇特,内涵丰富的花馍艺术。这其中的文化情感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对自然的感谢,还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在闻喜县,当地有句俗话说:“露水没籽,花馍没本”,意思是闻喜花馍没有一个具体的制作规则和规定,由心灵手巧的母亲用自己充满智慧的大脑和巧妙地双手把花馍文化通过自己的口述给自己的下一代,以至于群体传承形成的种类非常齐全,系列繁多,至少有上千种。因此花馍艺术总被大家亲切的说成“母亲的艺术”。在闻喜当地,通常在节日、婚嫁或寿诞等民俗活动时,主家便会邀请一些手巧的人过去帮忙制作花馍,体现当地邻里相互帮助的淳朴风情。贯穿闻喜居民一生的花馍,其原材料较为单一,主要是白面,其装饰为红枣、核桃、豆子等辅料。制作工具也是平日里随处可见的剪子、梳子、竹签、擀面杖、菜刀等,而制作方法是通过制作者的巧手以切、揉、捏、压、搓、剪、按等。看似简单的花馍艺术,其背后也蕴藏着“巧儿”们对造型艺术的独特审美。闻喜花馍的构成要素、题材分类以及色彩选择上都体现出当地的特色。
“点”在花馍艺术中最为精巧,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闻喜花馍的制作中,点有大小之分,也有疏密之分。通常“点”是通过各种豆类、红枣、杏仁等来装饰人物或动物造型的眼睛、嘴巴、身体其他部位等,也可以用来修饰花馍本身。如结婚所用的婚礼花糕(如图1所示),中间造型为龙凤配,给予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在龙和凤的眼睛就是用豆类做装饰的。除做定睛之笔的“小点”外,还可以将完整动物、植物、人物作为花馍艺术中的“大点”。在龙凤糕的周边,会配有红色花朵及各类瓜果,这些都可以当做单独的、完整的“大点”来修饰花糕。
“线”在花馍艺术中的运用主要形式为直线、曲线、云线等,同样也有长短、粗细之分。其花馍艺人通过各类工具将面团制作成所需要的线条,以此来作为所需道具。通常圆形线条会用来制作人物或动物的四肢,以及动物尾巴;相对扁平的线条通常作为植物藤蔓的装饰;而云纹线条一般在花糕类中用于包裹红枣以便连接。在花馍艺术中,最必不可少的还有“面”的构成。“面”可以是由点和线组合而成,也可以是直接由擀面杖撵成片的形式,再依据花馍的不同需要,做成花馍的底盘、或动物、植物的底部支撑物。
在花馍艺术中,点线面三种构成元素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花馍的造型,是每个整体都不可缺少的部分。如花馍中最受当地居民喜爱的以花为造型的结婚花馍(如图2所示),其中花蕊为点做点睛,以花瓣为面,一树枝为线,花朵造型丰富,种类繁多,有时花瓣也会用线来表示。又如上述的结婚花糕(如图1所示)就是一种及点线面为一体的典型代表,最下面一层素面糕是糕底,第二层是云团线夹红,上面一层是糕面,与糕底相似,只是会在边缘用手捏出花边。最上面一层也就是我们看到具有鲜艳色彩的装饰物,包括龙凤图案、花朵造型、各类瓜果等。可以看出一件优秀的花馍作品是将点线面完美融合的艺术品。
图1 婚礼花糕①
图2 婚礼花糕
动物类题材是花馍样式中最常见的,且民间艺人根据生活中动物模样加之自己主观理解,再经过创意夸张变形,抓住其动物特征进行创作。除通常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外,还会有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等神兽。题材选择是根据不同民间节日主题而定制的。如小孩十二岁在山西是一件大事,通常要吃“项圈花馍”,意为护身符,食后可保孩子平安。“项圈花馍”是孩子外婆和奶奶共同完成的,花馍上为十二生肖造型,其中孩子的生肖为最大。青年男女结婚时,常见动物造型就是龙凤、喜鹊、鱼虫等此类象征新人龙凤相配、幸福美满,生活甜蜜的题材。
人物造型多取自美好的神话传说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人物,如八仙过海,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财神、寿公以及忠勇仗义的关公等。还会做一些憨厚可爱的小人形象,这些都是靠手工艺人的想象发挥的。
植物类的品种繁复,象征爱情的玫瑰,为老人祝寿的“九世共居(菊花)”,早生贵子的莲花,以及早春报喜的梅花等等,现在还会有单独的装饰花馍,如单独的梅兰竹菊等独特样式。
花馍制作者均为农村农妇,并未受过专业美学训练,内心纯粹质朴也使得花馍保留了原发性、民俗性、生活性的自然和淳朴。花馍色彩运用上也是民间艺人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总结以及发挥自己独特的审美进行色彩搭配。但在整体上运用的是红、黄、青、白、黑做基础色,此外,会调配桔色、紫色、绿色进行氛围点缀。
闻喜花馍文化内涵有对远古社会的生殖崇拜、对逝者的尊敬哀悼、对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特殊的时代记录者”,这也看出闻喜花馍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结合,充分体现民间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人类社会早期,生殖崇拜的信仰并不少见,半山和马场文化的彩陶中,有诸多蛙纹形象,其原因也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理解仅在于蛙强大的繁殖能力,以及对鱼纹的运用,也是同样生命崇拜的标志。植物中石榴和莲子多形容多子多孙、连生贵子的寓意。在闻喜花馍中经常会看到关于民间繁衍后代的题材,常会有“鱼形馍、子孙饽饽、石榴花馍”等。
闻喜花馍中有献祭品系列的花馍,包括馄饨馍、大烧馍和盘顶等。其中盘顶就是专门用在丧葬祭祀中,摆在食箩顶节的花馍,不可食用,仅是供奉之用。盘顶造型大多采取民间传说,如“看门狮子保驾虎,梅鹿仙鹤伴神主,八仙过海摇钱树,二十四孝道义谱”,还有更多的戏剧故事等,也会夹杂花鸟果虫,来借物寄情。寄托了对先人的哀悼,希望逝者在另一个空间可以有丰富的生活。以及逢年过节、清明等特殊节日,都会有特定的花馍对祖先进行供奉,这都表达了后人对祖先的缅怀与思念。
民俗活动的增多扩大了花馍艺术的运用,除传统吉祥祝福的造型外,现也增加了搬迁、升学、开张等场合也会用花馍艺术助兴,作为一种礼物祝福。比如乔迁新居,会赠送梅兰竹菊等瓶花类花馍,店铺开业会赠送“开门大吉”花馍,以及家中小孩考入大学,会有“金榜题名”花馍等。
花馍艺术起源于民间、在民间流传,民间生活给予了它充足的养分,一件优秀的花馍作品也会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其意义不会脱离当时的创作环境,只有这样才会被人理解,才有其存在价值。花馍艺术随时代的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时代符号,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参与社会的变迁。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会,花糕最上方是中国馆的造型,在中国馆上有绿色“世”字会徽及吉祥物“海宝”,周围还有象征和平的白鸽,用花馍艺术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来参与世博当中。此外,闻喜当地花馍展厅中还摆放着许多具有时代记忆的代表花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居民在特定环境下产生出特殊的花馍艺术。闻喜花馍不仅代表了民间艺术家的心酸劳作,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沉淀。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原先对万物繁殖能力的赞美与向往,到对祖辈先人的缅怀与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直至对当下时代的记录与参与,这都是闻喜花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注释:
①图片来源:山西闻喜花馍_360图片 https://image.so.com/i?q=%E5%B1%B1%E8%A5%BF%E9%97%BB%E5%96%9C%E8%8A%B1%E9%A6%8D&src=s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