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痉挛肌联合针刺拮抗肌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影响

2021-09-23 04:40李盛楠
当代医学 2021年26期
关键词:艾灸痉挛疗程

李盛楠

(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理疗中心,辽宁 辽阳 111000)

脑卒中发病率高,预后效果较差,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遗留症状,可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增加家庭、社会负担。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通常分为3个时期,即软瘫期、痉挛期与恢复期,其中,痉挛期表现为肌肉张力异常增高为主的症候群,多发生于脑卒中发病后的2周左右,并可持续长达3个月,在此期间需给予有效的治疗,否则痉挛状态可永久固定,影响肢体功能恢复,提高致残率[1]。中医在脑卒中及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丰富经验,针灸、艾灸均为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若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的选择极为关键[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艾灸痉挛肌联合针刺拮抗肌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3)。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67.45±6.62)岁;病程14 d~6个月,平均(3.08±1.51)个月;中风类型:缺血性中风20例,出血性中风1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50~80岁,平均(67.38±6.57)岁;病程16 d~7个月,平均(3.14±1.58)个月;中风类型:缺血性中风20例,出血性中风1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3]中相关诊断标准,患者有脑卒中病史,恢复期出现肌张力增高,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等表现,Brunnstrom功能评定处于痉挛阶段,结合病史、肌张力检查、肢体检查、肌阵挛检查等确诊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为中经络风痰阻络证,主症半身不遂,口歪舌斜,失言语,肢体麻木,手足拘急,次症头晕目眩,舌苔白腻,脉弦滑;病程<1年,年龄<80岁者;可耐受针灸、艾灸治疗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肾、肺、脑疾病者;过敏体质者;意识不清者;严重关节病变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改善脑循环药物、脑代谢活化剂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抑制性体位训练、肌肉牵张训练、关节被动活动等。

1.3.1 对照组 传统针灸,选穴: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伏兔、解溪、昆仑及太冲。手法:指切进针法,进针深度至肌肉层为宜,手法取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并在得气后电针疏波刺激伏兔穴、足三里穴,确保强度可刺激肌肉跳动,且患者可承受,每天1次;艾灸三阴交穴与强直拘挛部位,温和灸,以灸处有温热感为宜,每天2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间隔3 d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 观察组 传统针灸同对照组,针刺拮抗肌:针刺选穴:阴陵泉、承扶、殷门、殷外(位于殷门穴前3寸)、屈膝(位于在委阳穴上2寸)、照海、纠内翻(位于外踝后缘上3寸),指切进针法,得气后电针疏波刺激殷外穴、屈膝穴,每天1次;艾灸三阴交穴与强直拘挛部位,温和灸,以灸处有温热感为宜,每天2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间隔3 d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下肢痉挛程度,参照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5],其中腱反射以0~4分评价,0分为无反射,1分为反射减弱,2分为反射正常,3分为反射活跃,4分为反射亢进;肌张力以0~8分评价,0分为软瘫,2分为低张力,4分为正常阻力,6分为阻力轻到中度增加,8分为阻力中度增加;阵挛以1~4分评价,1分为无阵挛,2分为阵挛1~2次,3分为阵挛2次以上,4分为阵挛持续>30 s。总分16分,得分0~9分为轻度痉挛,10~12分为中度痉挛,13~16分为重度痉挛。②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参照Fugl-Meyer量表[6]评估,其中评估下肢功能共17项,每项0~2分,总分34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轶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痉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下肢痉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下肢痉挛程度均改善,且观察组下肢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痉挛程度比较[n(%)]

2.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提升,且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34)对照组(n=33)t值P值治疗前20.79±2.53 20.97±2.31 0.304 0.762治疗后27.12±2.03 23.28±2.27 7.304 0.000 t值10.293 5.827 P值0.000 0.000

3 讨论

目前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综合康复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每日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肌肉牵张训练可预防关节活动受限情况出现,抑制亢进的牵张反射活动,但作用效果缓慢,干预效果有限[7]。祖国医学认为,风痰癖血阻脉闭窍是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基本病机,患者处于康复期时,多有肤冷肢寒等阳气不足的表象,或筋挛肢缩等血亏气虚的表象,针灸治疗可起到促进人体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的作用,但若穴位、针刺手法不得当,可伤及阳气,损害气血,影响患者病症恢复[8]。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中医干预手段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恢复极为重要。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宣通气血的作用,配合针刺治疗,可鼓动阳气,使患者经气充盛、血脉和顺,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下肢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艾灸痉挛肌联合针刺拮抗肌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提升运动功能。分析其原因为,针刺下肢拮抗肌所选的穴位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照海属足少阴肾经,承扶属足太阳膀胱经,殷门属膀胱经,纠内翻属经外奇穴,均具有通经活络之功效;殷外穴局部以股二头肌长头为主,屈膝穴局部以股二头肌与腓肠肌为主,以电针加以刺激,可引起股二头肌与腓肠肌收缩,从而强化下肢屈肌运动,使主动肌与拮抗肌间张力恢复平衡,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9]。艾灸痉挛肌所选的穴位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可行气活血,疏经通络,而艾叶温经散寒,含有鞣质、黄酮、多糖、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可通过穴位及强直拘挛部位皮肤直达痉挛肌,起到温阳通络、强筋壮骨的作用[10]。艾灸与针刺并用,可使气血莹润周身,阴阳协调并济,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间张力,缓解肢体肌肉痉挛,稳固康复治疗效果,利于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

综上所述,艾灸痉挛肌联合针刺拮抗肌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提升运动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艾灸痉挛疗程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无花果煎汤熏洗治疗痔疮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