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荷源
(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增数量在4/10 000左右,虽然该病尚无确切的发生机制,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产生和内源性激素紊乱、遗传、环境等相关[1]。在早期筛查普及下,社会中女性会定期做筛检,也就提高了早期疾病确诊率,此类患者如果能够采取合理的手术措施,是有着治愈可能的[2]。不过手术方式较多,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近些年来最受认可的手术方式之一,但无论哪种手术都存在创伤,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术后康复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护理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也就是从心理教育、强化术后康复等方面着手,最大程度预防术后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3]。为了掌握该方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进行了此次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入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中选出94例作为试验对象,并利用系统抽样法分成每组47例的两组。A组年龄26~57岁,平均(41.27±6.52)岁;肿瘤直径2.3~5.6 cm,平均(3.86±1.05)cm;肿瘤部位:20例右侧、27例左侧;肿瘤TNM分期:25例Ⅰ期、22例Ⅱ期。B组年龄28~55岁,平均(41.94±6.21)岁;肿瘤直径2.1~5.5 cm,平均(3.73±1.12)cm;肿瘤部位:23例右侧、24例左侧;肿瘤TNM分期:26例Ⅰ期、21例Ⅱ期。上述资料经分析,差异小(P>0.05),能进行研究。
1.1.1 纳入标准 患者经过B超检查、穿刺活检确诊;符合手术指征;均为首次患病;病历资料齐全;家属和患者都知晓本次研究,自愿加入;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 排除标准 预估生命时长<1年者;伴随凝血功能障碍、传染性疾病、精神系统疾病者;有药物过敏史者;合并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病变者。
1.2 方法 B组女性在围手术期护理中采取从传统护理措施,也就是告诫患者术前12 h禁食禁水,并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手术过程中补液2 000~3 000 mL;术后2 d拔出导尿管,进水、进食;术后5~8 d开始逐渐的进行康复运动,活动患侧上肢。
A组女性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 ①建立快速康复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师、护士、护士长共同参与。首先,进行专业的学习培训,增强护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培训内容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流程、护理优势、手术原理、术后康复等;其次,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全面评估患者,制订可靠的护理方案。②心理护理:为了让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情,减轻抑郁、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对减轻应激反应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术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通过沟通掌握其内心想法,再结合其心理问题针对性干预。为其讲解手术流程、预后效果等知识,解答患者各种疑问,提高认知度;还可以讲解手术成功案例,帮助患者重塑信心;并借助转移注意力法、音乐疗法等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③术前准备:术前可以饮水,禁食6 h;为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抵抗力和充足的身体能量,术前2 h可以让其饮入糖水或果汁300~500 mL;提前教会患者和家属术后6 h到拔管后2~3 d的康复运动方法。
1.2.2 术中护理 加强手术室保暖工作,室温控制在24 ℃左右;尽量缩小身体显露面积,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基础上,使用棉被遮盖好肢体,避免体温流失。控制好术中补液量,一般在500~1 000 mL。术中所用冲洗液提前在恒温箱中加温后再使用。采取优化的麻醉方式,术中对患者病情发展、生命体征做好监测,如果有异常情况,立即与医师默契配合做相应处理,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1.2.3 术后护理 ①患者麻醉消退,意识恢复后,可以在护理人员看护下饮用少量温水,如果6 h内没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可以给予少量的流质食物,并逐渐过度到软性普通食物,术后12 h后可正常饮食[4]。②术后24 h持续使用静脉镇痛泵。③术后24 h在护理人员引导下,可以进行床上运动,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床边活动、下肢翻身等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术后1 d,进行患肢手指被动或主动活动,以及患侧肢体握拳、手掌关节前臂肘关节活动等,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并逐渐增加活动量,逐渐将被动活动转换到主动活动。术后2~3 d,进行患侧上肢上举运动,上举高度逐渐增加。术后5~6 d,进行爬墙运动,也就是患者身体贴在墙壁上,顺着墙面手指尖部位从下至上移动,手指上升高度逐渐提高。术后7 d,进行肩关节运动,也就是将肩轴作为中心,向前向后旋转、圆周活动[5]。术后10 d,逐渐的展开康复锻炼操训练,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每日肢体活动量逐渐增加,延长运动时间,强度以患者能程度为宜;直到患者彻底恢复运动功能。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1、3、6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估,评定量表内容包括背后扣胸罩、提重物、洗澡、梳头、取放物品、穿套衣服等,采用5分评分制,得分越高上肢功能康复效果越好。②评估两组患者患侧肢体恢复效果,患侧肢体活动范围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患侧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则为优;患侧肢体活动范围恢复50%~90%,患侧肌力恢复到2~4级,则为良;患侧肢体活动范围恢复不足50%,患侧肌力恢复到2级以下,则为差。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发热、患侧上肢水肿、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等。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1.0软件整理数据,分别应用[n(%)]和()描述计数和计量资料,并分别采用χ2和t进行检验,P<0.05提示数据有明显差异。
2.1 两组患者术后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相较于B组,A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上肢功能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上肢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上肢功能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侧肢体恢复效果比较 相较于B组患者术后患肢恢复优良率,A组患者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侧肢体恢复效果对比[n(%)]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相较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患者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乳腺癌是有着极高危险性的疾病,因为癌细胞存在侵袭能力,没有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容易发生转移,并且预后往往不良[6]。早期乳腺癌患者相对来说病情较轻,病变范围小,肿瘤体积小,也没有远处转移情况,所以是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通过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能完全切除病灶,基本可以实现治愈效果[7]。但还是需要强化围手术期护理,才能优化康复效果。
快速康复外科是新型、高效护理模式,以优化康复效果为目标,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综合多学科护理方法,让手术顺利完成,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康复进程,优化康复效果[8]。在实施过程中,术前不强调长时间禁食禁水、不做常规的肠道准备,避免引起不适、降低免疫力,增加应激反应;手术中会强化保暖,预防低体温[9];同时做好皮肤保护,预防压疮,减少隐患;术后缩短禁食时间、早期功能康复运动,让患者机体代谢功能更快恢复,为术后恢复创造良好条件[10]。此次研究中,与B组相比,A组术后上肢功能评分、患肢恢复优良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确实能让患者术后减少并发症,更快、更好的康复。
综上所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应用效果良好,有进一步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