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丹东市中心医院妇儿院区观察室,辽宁 丹东 118000)
小儿静脉输液是一项基础护理操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家属的不满情绪,甚至引发医患纠纷。静脉留置针因其套管柔软、不易穿破血管壁且能避免反复穿刺等优点成为当下小儿输液的重要工具。调查显示,对于需长期输液等患者首选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针相比,可将药物外渗率降低2倍[1]。但是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有时候滴管内液体不下滴或低速<10滴/min[2],而穿刺点周围并无红肿压痛,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也很顺畅,这不仅会增加护理工作量,还可能因此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品管圈(QCC)是一个团队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氛围下通过持续的现场管理与改善,提高工作效率,解决问题,实现质量持续性改进的一种活动[3-4],它的特点是由下而上的自主管理[5],近些年在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品管圈对门诊小儿留置针滴液不畅发生率的预防效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160例门诊小儿输液患者,按QCC活动实施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实施前)与研究组(实施后),两组各80例,对照组:男47例,女33例;年龄为6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09±1.09)岁;研究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为4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43±1.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QCC活动实施前后均由同一组护士承担护理工作,共13人,均为女性,年龄为19~38岁,平均年龄为(29.53±4.25)岁;学历:中专6人,大专6人,本科1人;职称:护士5人,护师6人,主管护师2人。
1.2 方法 QCC活动的实施方法:①成立QCC小组:圈员数目为13人,以投票的方式选择圈长1名,圈秘书1名。圈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确定圈名为“通畅圈”,确定以“降低门诊小儿留置针滴液不畅发生率”为主题。②计划阶段:拟定QCC活动计划书,由2018年4月开始实施QCC活动,活动周期为6个月。③原因分析:由圈员讨论,分析导致小儿静脉留置针滴液不畅的原因,应用鱼骨图寻找原因。最后确定引起小儿静脉留置针滴液不畅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管选择不当、封管方法不当、患儿手脚乱动、护士巡视不足、护士宣教不足等几个方面。④对策拟定与实施: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对于不满2岁的患儿避开四肢静脉,首选头皮静脉,其他患儿选择双上肢粗直且富有弹性的血管,不宜选择手腕关节处血管和下肢静脉血管进行输液,务必做到“一针见血,无痛穿刺”。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冲式冲管进行正压封管。患儿在输液过程中,护士每隔15 min要巡视一次,同时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家属做好静脉留置针的维护,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同时注意管理好患儿,防止患儿烦躁、用力挣扎。圈长组织召开每周会议,同时监督护理质量,每日随机抽查10名留置针输液患儿进行评估,结果纳入护士月考核内容。⑤效果评价:记录两组患儿滴液不畅发生率与留置针留置时间;设计问卷调查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士综合素质能力,包括QCC手法、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责任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几个方面,每项0~6分,得分越高越好;设计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包括环境整洁、护士接待、护士语言、就医流程、护士巡视、主动帮助、技术操作等几个方面,满分100分,分数≥95分为十分满意;80~95分为一般满意;<80分为不满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1 两组患儿滴液不畅发生率与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儿滴液不畅发生率为7.50%(6/80),留置针留置时间为(6.47±1.52)d;对照组患儿滴液不畅发生率为18.75%(15/80),留置针留置时间为(4.27±1.09)d(P<0.05)。
2.2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士综合素质能力评分比较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士的QCC手法、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责任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均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士综合素质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1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士综合素质能力评分比较(分,)
注:与实施前比较,aP<0.05。
2.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十分满意52例(65.00%),一般满意27例(33.75%),不满意1例(1.25%);对照组十分满意36例(45.00%),一般满意37例(46.25%),不满意7例(8.7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QCC最先是由日本学者石川馨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它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迅速在日本、美国等国家流行开来,其具有普遍适应性,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医院都适用。国外研究表明,QCC在ICU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帮助医院节约了不少于10万/年美元的开支[6]。目前,品管圈已在全球近80个国家或地区得到推行[7]。QCC在我国应用的起步较晚,近些年被逐渐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论是有形成果还是无形成果都是令人惊喜的。在有形成果方面,既往研究表明,QCC可将食管癌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率由原来的12%降低到4.8%[8];将留置针一次成功穿刺率从原来的89.5%提高到96.4%[9];将护士规范吸痰正确率从原来的85.6%提高到96.8%[10];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从原来的80.8%提高到98.0%[11]。本研究结果显示,QCC可将门诊小儿留置针滴液不畅发生率从原来的18.8%提高到7.5%,并显著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在无形成果方面,既往研究表明,QCC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开发智力因素,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寻找、解决问题,并且还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极大地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12]。本研究亦显示,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士的QCC手法、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责任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对门诊小儿输液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从而降低留置针滴液不畅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