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晶焱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心理科疾病,该病患者在临床上既表现为抑郁发作又表现出狂躁发作,目前该病在临床上尚无明确病因,社会环境、心理、生物等因素均有可能参与该病,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心静稳定剂治疗等,但尽管为患者展开无限期持续治疗,患者在5 年内出现复发的几率依然可高达70%[1]。G-CBT 以团体情境为背景,对患者的行为和认知等进行干预,从而促使患者行为、情绪等发生变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本次研究主要以86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G-CBT 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诊治的86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38.35±5.89)岁。观察组男23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38.65±5.1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与国际疾病分类-10(ICD-10)提出来的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年龄18~57 岁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2 周且自知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存在有一定的视听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患者。排除标准[4]:躯体状况或情感状态较差,不能够配合临床研究患者;由精神活性物质所引发的精神障碍患者;同时合并有恶性肿瘤和其他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严重自杀倾向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干预。具体内容包括:为患者展开服药指导、心理干预、认知干预和运动指导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G-CBT,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G-CBT 小组:小组共有10 名成员,包括1 名精神心理专科主任,1 名资深心理治疗师,1 名责任护士,7 名小组成员;②组织具有个性化和专业化的相关活动,1.5 h/次,1 次/周,连续干预9 周,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活动1:患者需要首先进行自我介绍,心理治疗师需要针对本次研究的规划和目的等展开介绍,由患者对各自的预期目标进行设置。b.活动2:为患者展开健康教育,详细为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包括疾病的预防知识、治疗知识等,做好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工作,使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好自控工作。c.活动3:家庭作业为患者与其家属展开沟通,同时要求患者能够对自身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使患者和患者家属掌握疾病的控制方法和监控方法。d.活动4:使患者掌握每天自身的服药情况,提高患者接受临床医护工作的积极性。家庭作业为提出自身对于疾病复发的相关想法和看法。e.活动5:对患者疾病复发的诱因进行探讨,包括患者的实际服药情况以及生活事件等,总结并且制定出降低疾病复发率的措施。f.活动6:就疾病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使患者认真做好情绪记录表。家庭作业为让患者记录自身情绪的波动情况,同时记录不良情绪发生的因素,1 次/d。g.活动7:让患者就自身的情绪波动情况和引发情绪波动的事件进行讲述,引导患者发现该项思维存在的不适当性,进而发展出代替思维。家庭作业为让患者进行自我缓解,增加患者对自己心理压力的了解程度。h.活动8:为患者讲述心理社会压力对其疾病产生的不良影响,对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行了解,探讨和总结出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预防措、相关应对方法等。i.活动9:对活动展开期间总结出来的心得和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出自我管理策略,患者与患者之间可以互赠小礼物,然后互相告别。每次活动结尾,需为患者播放轻音乐,让患者保持放松,冥想1 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狂躁程度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干预后自我病耻感程度、依从性。①采取YMRS 评估患者狂躁程度,YMRS评分越低表示狂躁程度越轻。②采用SDSS 评估社会功能缺陷程度,SDSS 评分越低表示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越轻。③采取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SMIS)评估患者自我病耻感程度,包含抗病耻感、社会回避、疏远和歧视精力等维度,评分越高表示自我病耻感越高。④采取问卷调查法评估患者依从性:完全依从:评分>90 分;部分依从:评分70~90 分;不依从:评分<70 分,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5,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狂躁程度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S 评分、Y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S 评分、YM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狂躁程度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狂躁程度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
2.2 两组干预后自我病耻感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抗病耻感、社会回避、疏远和歧视精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自我病耻感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后自我病耻感情况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完全依从20 例,部分依从16 例,不依从7 例,总依从率为83.72%;观察组患者完全依从36例,部分依从6例,不依从1例,总依从率为97.67%。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2,P=0.026<0.05)。
双相情感障碍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生率,该病的主要特点为躁狂和抑郁出现反复性发作,是临床上致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住院的一项重要原因,并且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等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7]。G-CBT 的应用,可以以模拟训练为途径,帮助患者了解其思维存在的不恰当性,从而进一步发展出代替思维,最终实现对患者行为和情感进行改善的目的,能够减少患者因生活事件引发的不良情绪,避免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触发因素,同时,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以及情景模拟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回归到社会[8]。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证实,相对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往往具有更敏感和脆弱的内心,更容易形成耻感体验,G-CBT 的展开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病耻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在活动展开期间,患者可找到与其病情相似的同伴,患者会进一步体会到归属感,从而实现减轻病耻感、自卑情绪和抑郁等的目的。另外,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G-CBT 还可以对患者接受临床医护工作的依从性进行提升,缩短患者病情发作之间的间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行提升,降低疾病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促使患者提升各项情感功能,改善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S 评分(7.00±1.03)分、YMRS 评分(3.60±1.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18±1.34)、(4.42±1.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抗病耻感、社会回避、疏远和歧视精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97.67%高于对照组的8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2,P=0.026<0.05)。说明G-CBT 的应用有利于优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医护工作,有利于提升整体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G-CBT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社会功能和依从性,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