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丹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优势表现为血药浓度低、抗菌谱广、抗菌作用显著以及药效发挥快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率。此类药物可有效的杀灭多种菌群,具体包括衣原体、菌团体、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以及厌氧菌等,而且与其他药物不易产生交叉耐药性,导致药物消除半衰期一般较长,在人体内分布范围相对广泛,医疗价格低廉,在临床各组织病变感染或传播性疾病治疗中可取得广泛应用[1]。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时不合理用药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患者耐药性较差,而且用药期间极易出现系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整体疗效,对此加强用药不良反应监控干预对提升用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率的不断增加,由于药物特性和各种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所致的不良反应率随之增加。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引发了人们的高度重视[3]。为提升预防和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提升用药安全性。本研究对120 例于本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收集于本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12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研究。其中女58 例,男62 例;年龄20~78 岁,平均年龄(35.19±14.28)岁;疾病类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29例,肺炎14例,呼吸系统感染33例,急性肠炎16 例,急性胆囊炎24 例,妇科感染4 例;既往病史:既往有肺系疾病史者28 例,存在相关药物过敏史者24 例;合并症:合并高血压疾病者18 例,合并有肺心病者12 例,合并有肿瘤疾病者6 例,合并有糖尿病疾病者13 例。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给药方式及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累及器官与临床表现等相关资料。经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上述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并明确其不良反应诱因,统计其所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名称、用药方式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受累器官或系统等。并提出针对性有效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与方式以及不同药物类型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 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0 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7%(23/120)。23 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过敏性休克4 例,占比为3.33%(4/120);皮肤及皮肤附件6 例,占比为5.00%(6/120);药物变态5 例,占比为4.17%(5/120);消化系统4 例,占比为3.33%(4/120);神经系统4 例,占比为3.33%(4/120)。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患者皮肤及皮肤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器官及系统。见表1。
表1 120 例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2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与方式分析 23 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5 例予以单独用药治疗,占比为65.22%;8 例患者予以联合用药治疗,占比为34.78%;5 例选取口服用药途径,占比为21.74%;3 例选取外敷用药途径,占比为13.04%;15 例选取静脉滴注途径,占比为65.22%。以单独用药方式以及静脉滴注用药途径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见表2。
表2 23 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与方式分析(n,%)
2.3 不同药物类型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3 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呈较高,占比依次为43.48%、26.09%、17.39%。见表3。
表3 不同药物类型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经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临床疾病治疗中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以及可快速吸收等优点。氟喹诺酮类药物可有效抑制革兰阴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4]。针对以革兰阴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作用,比如胃肠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5]。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率的显著提升,其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现明显增加趋势。长期临床实践结果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期间往往会产生系列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具体涵括皮肤及皮肤附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6]。
针对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皮肤及皮肤附件不良反应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皮疹、过敏等;针对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痛、黑便、腹泻等;针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耳鸣、失眠、抽搐、头部眩晕、谵妄、头痛等;针对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尿频、尿急、尿血以及肾功能异常等;针对呼吸系统不良反应患者临床症状多为胸闷不适、呼吸不畅以及呼吸衰竭等;针对循环系统不良反应患者临床症状多为心室传导阻滞、心悸以及心速加快等;针对全身不良反应患者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寒战以及过敏性休克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20 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7%。23 例不良反应患者中,过敏性休克4 例,占比为3.33%(4/120);皮肤及皮肤附件6 例,占比为5.00%(6/120);药物变态5 例,占比为4.17%(5/120);消化系统4 例,占比为3.33%(4/120);神经系统4 例,占比为3.33%(4/120)。可见,其不良反应主要会累及患者皮肤及皮肤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器官及系统。此外,研究结果显示,23 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5 例予以单独用药治疗,占比为65.22%;8 例患者予以联合用药治疗,占比为34.78%;5 例选取口服用药途径,占比为21.74%;3 例选取外敷用药途径,占比为13.04%;15 例选取静脉滴注途径,占比为65.22%。可见,以单独用药方式以及静脉滴注用药途径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本研究中,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呈较高,占比依次为43.48%、26.09%、17.39%。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慎重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对有效预防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不良反应及相关原因加以明确后,需针对性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可最大程度上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药物毒性可能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有效保障其用药安全性以及健康安全[7,8]。对此需做到以下几点:①开具处方的医生需明确此类药物的禁忌证,以及其可能对机体钙磷正常代谢的影响,未成年患者应禁用此类药物,以免引发关节软骨病变。同时,对合并有中枢神经疾病、癫痫、脑动脉硬化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均慎用;②重视不同药物相互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抗酸药物、茶碱、万古霉素、红霉素、氨基糖甙类等药物治疗会导致药效受到影响,且药物副作用更高,影响药效。但是因为不同药物结构具有差异性,因此各种药品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严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例如环丙沙星联合华法林对凝血作用时间可起到延长作用,但是联用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与华法林等相关药物则无影响;③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尽量让患者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因此口服效果更佳。而对该药物进行静脉滴注,会增加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进而导致其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对患者用药前,需对其既往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尤其是针对精神异常、过敏体质者临床治疗时需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总之,需系统全面的分析患者情况,用药时对其相关药物禁忌证与适应证进行充分了解,并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慎用药物,在患者用药期间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可有效预防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