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2021-09-23 09:37:42陈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8期
关键词:胰岛空腹胰岛素

陈敏

(江苏省雎宁县中医院 检验科,江苏 雎宁)

0 引言

DM简称糖尿病,是一组慢性血葡萄糖指数较高的代谢慢性疾病,是代谢慢性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糖尿病疾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分型及诊治,对防治糖尿病病情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诊治糖尿病患者主要采用的是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浆胰岛素测定,而血清C-肽测定能够有助于了解胰岛合成及分泌功能。相关研究表明,对糖尿病的诊治采用C-肽测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后续治疗糖尿病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2]。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的106例采用了C-肽测定的临床资料,资料显示,该检测获得了较好的诊断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被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再选取106例来我院进行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72例,女34例,年龄1~70岁,平均(51.32±7.61)岁,病程为1~6年,平均(2.31±0.7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情况,血糖水平控制良好;对照组男69例,女37例,年龄2~71岁,平均(51.90±7.41)岁,血糖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且未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肝肾功能正常。两组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研究对象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对106例糖尿病患者空腹、进食2 h后、治疗前后(采用餐前胰岛素治疗)以及106例体检健康人员进行C-肽测定,方法如下:所有人员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5 mL静脉血,抽血后服用5 g葡萄糖,2 h后再次抽取静脉血5 mL。所有的血液标本采集结束后室温离心并进行分离和保存,以准备检测。通过日本AIA-2000仪器,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对C-肽水平进行检测。

1.3 检测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空腹及进食2 h后的C-肽水平(空腹:1.10~3.30 ng/mL餐后2 h:2.70~10.50 ng/mL)。对比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C-肽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空腹及进食2 h后C-肽水平对比

观察组空腹、进食2 h后的C-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空腹及进食2 h后C-肽水平对比(,ng/mL)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空腹及进食2 h后C-肽水平对比(,ng/mL)

2.2 不同糖尿病类型空腹及进食2 h后C-肽水平对比

2型糖尿病空腹、进食2 h后的C-肽水平均高于1型糖尿病(P<0.05),见表2。

表2 不同糖尿病类型空腹及进食2 h后C-肽水平对比(,ng/mL)

表2 不同糖尿病类型空腹及进食2 h后C-肽水平对比(,ng/mL)

2.3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C-肽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C-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3。

表3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C-肽水平对比()

表3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C-肽水平对比()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等特点,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严重高血糖症状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既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长期的高血糖容易导致各种组织的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尤其是肾、血管、神经组织。对糖尿病的诊断采取检测血糖的方式,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即可确诊[3]。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一般<30岁,“三多一少”症状较为明显,血糖水平较高,病情比较突然;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且肥胖患者居多,同时还可能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情比较隐匿[4]。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只能进行控制,无法根治,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控制,首先是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以及自我监测血糖;其次是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及胰岛素治疗;最后是运动及饮食治疗。

糖尿病容易造成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缺陷、代谢紊乱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因此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胰岛功能是否出现异常[5]。胰岛分泌胰岛素能够提高糖原、蛋白质及脂肪的合成功能,能够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水平,胰岛素在血液循环中能够被肝脏所代谢或者摄取,因此血浆胰岛素水平检测并不能够真实反应胰岛β细胞的分泌能力[6]。C-肽则不为肝脏所灭活且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其半衰期比胰岛素长,测定灵敏度也显著优于胰岛素,因此检测C-肽水平能够反应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C-肽是由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物质,与胰岛素有一个共同的前体,那就是胰岛素原。此外,C-肽不容易被肝脏所降解,因此通过检测C-肽水平能够准确反应胰岛细胞的功能,能够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治及分型提供依据。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空腹、进食2 h后的C-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空腹、进食2 h后的C-肽水平均高于1型糖尿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C-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因此,对糖尿病诊断采用C-肽水平检测具有较好敏感度,通过检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延缓病变发展,此外给予有效治疗后,检测C-肽水平可以预测治疗及降糖效果,因此该检测值得借鉴与推广。其结果产生原因在于C-肽水平为糖尿病胰岛素水平相关指标,可以反映出胰岛素β细胞储备功能,而糖尿病患者早期未表现出特异性症状时会表现出血清胰岛素降低或正常,随着疾病的进展,胰岛素分泌能力也会出现下降,进而引起C-肽水平降低。胰腺当中的胰岛素原在蛋白酶及羧肽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了1分子胰岛素及1分子C-肽,胰岛素与C-肽以相同的分子数量释放于毛细血管当中,因此刺激或者抑制胰岛素分泌的物质也能影响其C-肽水平[7]。在糖尿病患者发展的初期阶段,1型或2型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够通过C-肽,在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情况下来判断胰岛β细胞。循环血中的胰岛素在肝脏部分被灭活,所以测定的血浆胰岛素并不能准确地反应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C-肽与胰岛素抗体不发生交叉反应且不被肝脏摄取及代谢,其半衰期长于胰岛素两倍多,不受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后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的影响,在生理情况下C-肽主要排泄于肾脏。诊断糖尿病的临床类型可采用C-肽检测能够了解患者的胰岛功能,还可以了解临床胰岛素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表明采用C-肽测定,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效果,在指导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优于以往传统经验用药,具有较好的效果[8]。1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进程逐渐完全丧失胰岛功能,且患病初期胰岛功能已经大部分丧失,因此该指标C-肽测定浓度较低,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多数伴随胰岛素抵抗,血液中胰岛素及C-肽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将C-肽测定应用于诊治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既往常采用单一血糖水平进行判断,患者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出现血糖波动概率较大,难以反映出胰岛素分泌全貌,而对患者空腹、进食、治疗前后采用C-肽水平检测,可以了解到糖尿病患者不同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水平。

综上所述,C-肽水平检测对糖尿病诊断有着显著的效果,该检测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从而可以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控制并延缓病情发展,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胰岛空腹胰岛素
采血为何要空腹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12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空腹喝水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