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春林,李鸣,李九智,邱涛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2.乌鲁木齐市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前列腺癌属于男性泌尿科的常见肿瘤病症,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但目前针对前列腺癌的发病因素探究并未形成标准解释,有研究指出可能与慢性炎症的影响有关。通过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激活以及聚集进而促使患者机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富集情况产生,进而引起癌症发展[1]。临床研究指出,辅助下T细胞17属于癌症炎性因子进展的主要指标,其可通过释放白介素17A以维持炎性症状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富集环境,与病症产生具有密切联系[2]。而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ɑ则属于病症中的主要高表达因子,对针对病症具有一定的作用[3]。现为探究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A、IL-6、TNF-ɑ及IL-17A的表达水平及诊断意义。
纳入共计300例受检者,所有受检人员纳入时间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根据是否存在前列腺癌进行组别区分,两组患者组别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150例进行分析,对照组年龄56~87岁,平均(71.23±3.72)岁;观察组年龄57~87岁,平均(71.46±3.81)岁。所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前列腺癌的相关诊断标准;②肿瘤患者病症危险程度分级[4](Gleason),高危患者27例,中危患者65例,低危患者58例;③存在34例骨转移者和116例非骨转移者。
排除标准:①接受过其他相关手术者;②存在其他器质性功能障碍者;③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者;④免疫系统疾病者。
所有受检人员均在于凌晨取静脉血液4 mL,将其置于3000 r/min的离心机中离心10 min[5],依照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患者的tPSA、fPSA和fPSA/tPSA,并准确记录tPSA>4.0 μg/L的样本,将其置于-80 ℃低温冰箱冻存,于冻存样本中筛选肿瘤病症患者,将样本融至室温后测定IL-6、TNF-ɑ及IL-17A水平[6]。
以PSA4.0为差异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人员的各项指标的差异。
分析在不同病症危险程度分级中,肿瘤患者的PSA指标差异。
分析在存在骨转移状态下,肿瘤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结果及数据,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fPSA/tPSA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余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检测人员指标差异统计()
表1 检测人员指标差异统计()
低危组和高危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比t=23.722,P=0.000;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比t=8.173,P=0.000;游离和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对比t=1.798,P=0.076。高危型患者在tPSA及fPSA中明显高于低危型患者,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2 患者病症危险程度分级对PSA指标的影响()
表2 患者病症危险程度分级对PSA指标的影响()
骨转移者的tPSA及fPSA高于非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患者指标差异统计()
表3 患者指标差异统计()
PSA作为前列腺上皮细胞标志物,在检测中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炎性反应等[7]。前列腺癌患者由于炎症和免疫反应中介物质影响,对病症过程和转归具有密切联系,肿瘤坏死因子ɑ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炎性介质的作用。白介素6则是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组成的结构,在癌症的诱发和进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且前列腺细胞和产生白介素6和其受体,并于恶性上皮和高级别前列腺上皮中发现该因子上调,转移前患者和激素难治型前列腺癌患者的白介素6水平普遍高于正常人,由此提示该指标和病症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联系。而白介素17A疏于慢性炎症和肿瘤相关性指标,促进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8]。
本文以300例检测人员,150例患者分析有结果:观察组fPSA/tPSA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余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高危型患者在tPSA及fPSA中明显高于低危型患者,差异显著(P<0.05);骨转移者的tPSA及fPSA高于非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病症的产生和患者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联系,而病症患者中高危患者的tPSA及fPSA指标与病症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与fPSA/tPSA无关;在骨转移患者中PSA水平和骨转移发生率具有正相关性,但和fPSA/tPSA无关。
综上所述,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A、IL-6、TNF-ɑ及IL-17A具有明显的表达,针对患者危险程度评分和是否存在骨转移诊断具有一定的使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