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丽,廖玉金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2)
颅脑外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多由外物击打、磕碰所致,患者以"头痛、恶心、感觉功能异常"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在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该病临床发生率较高,发病后患者病情复杂且病情严重,因此临床致死率居高不下,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研究证实,颅脑外伤临床死亡率一般在4.5%-14.5%,分析原因,主要与围术期大出血、术后并发症因素有关。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致使外科手术成为现阶段临床治疗颅脑外伤的常用手段,但研究发现,接受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多见颅内血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但若术后护理不当,极易产生严重后果并对其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考虑到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需对此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开展相关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预后[2]。
此研究借助回顾性方式,抽取我院神经外科2019.12-2021.2 内62 例颅脑外伤患者,遵从"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 例):男、女分别为12、18 例;年龄23-70(45.50±9.56)岁。观察组(32 例):男、女分别为17、15 例;年龄24-70(45.47±9.33)岁。借助SPSS 22.0 软件分析两组资料,P>0.05。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术后进行口头宣教,将生活中注意事项告知患者。
1.2.2 观察组
阶段式康复护理:①脑水肿期康复:ⓐ认知训练:患者意识清醒后以阶段为主对其开展认知训练;可通过"猜测游戏"方法来训练患者注意力和集中力,循序渐进过渡至图片回忆和故事复述,直至患者认知基本恢复后引导其开展物品分类等锻炼,后通过排列顺序等方式锻炼患者思维定向力。ⓑ肢体训练:若患者仍处于无意识状态,要求护理人员主动为家属演示床上被动锻炼措施,确保患者家属熟练掌握相关训练技巧,避免在训练途中损伤患者关节、肢体。依次予以患者被动训练,训练以各个指关节的伸展为主,避免患者出现关节僵化。指导家属每2h 为患者变换1 次体位,有效预防压疮。②病情稳定期康复:ⓐ肌肉活动:主动帮助患者,对其侧肩部、下肢以及手部进行按摩,避免局部肌肉出现萎缩。必要时可借助电刺激、针灸等疗法来对患者肌肉展开刺激活动。ⓑ主动锻炼: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起坐、翻身等基础性的锻炼,日常生活中可对四肢、各关节进行主动活动;若患者伴有偏瘫情况,可充分利用健侧手指开展活动,以内收、外展练习为主,旨在活跃器官的同时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心理护理:部分病情较严重者会出现语言功能、运动功能丧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极易产生抑郁、害怕等负性情绪,要求护理人员站在患者角度出发,将疾病常规治疗方法、成功案例详细介绍给患者,确保其建立正确的心理机制而有效消除不良情绪。③恢复期康复:此阶段内患者基本可以生活自理,因此需指导其将床上训练逐渐过渡至床下活动,内含站立、步行、上下楼梯等锻炼内容,控制好运动频率和强度。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脱衣、洗手、洗脸等活动,确保其自主生活能力可尽早恢复。④出院后康复: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为其建立档案,建微信群指导患者加入,告知其群内会定时发送服药提醒和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通过短信、微信(每2 天)等方式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将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具体的针对措施定期向患者发送,丰富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增强其自主护理意识。叮嘱患者在家休养期间定时开窗通风,做好病房卫生,营造干净、舒适的休养环境;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睡眠干预计划,确保患者有良好睡眠。
不同阶段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3]:神经功能采用卒中量表(NIHSS,0-42 分)进行,0-10 分记录"受损轻",11-20 分记录"中度受损",21-42 分记录"重度受损"。认知功能借助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值0~30 分,得分越高证明认知功能越强)进行评估。
不同阶段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4]:严格以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为参照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展开评估,内含上肢(66 分)、下肢(34 分)两部分,分值0-100 分,分值和肢体运动功能呈正比。日常生活活动借助ADL 量表评价,总分0-100 分,分值≤40 分记录为"生活能力严重受损",41-60 分记录为"生活能力中度受损",≥60 分记录为"生活能力轻度受损"。
此研究所用数据均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设计表格并整理,后借助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录入数据资料并展开分析。文中计量资料借助(x±s)表示且用t检验,计数资料借助%表示且用χ2检验,数据遵从正态分布原则,以"P<0.05"视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显著。
数据可见,行阶段式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不同时段NIHSS 分值较低,ADL 分值较高,两组数据相较,P<0.05。见表1。
表1 不同阶段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
数据可见,行阶段式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不同时段FMA 和ADL 分值较高,两组数据相较,P<0.05。见表2。
表2 不同阶段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颅脑外伤属于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此类患者病情危重且症状多变,颅内压一旦出现急性升高,将会对患者产生直接且严重影响,情况较严重者甚至会因为呼吸骤停而死亡[5]。临床研究表明,多数颅脑外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可脱离生命危险,但术后患者较为虚弱且自理能力差,极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继而对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康复产生直接影响。可见,对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各阶段强化康复护理模措施至关重要。
国内颅脑手术起步较晚,但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病例较多,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国内颅脑手术需求量明显增长,而为了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需优化各阶段的护理管理。既往临床对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多以常规护理模式为主[6]。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常规护理虽有一定效果,但护理措施较为单一且缺乏专门性,导致患者康复护理效果不明显。而阶段式康复护理以常规护理为基准,护理措施更具阶段性和针对性,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同时促使各阶段各项护理措施顺利开展,促进患者术后更好恢复的同时改善预后。
此研究结果示:行阶段式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不同时段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较好,两组数据相较,P<0.05。临床护理模式的发展和成熟,导致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已无法与现代化医疗观念相匹配,因此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低、预后差。阶段式康复护理是临床一种优质模式,对患者开展多方面且系统化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疾病,提高自身和医务人员的配合度,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并提升其术后日常生活能力[7-8]。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两组数据相较,P<0.05。证实了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阶段式康复护理的效果和价值。阶段式康复护理以患者个体为中心,在治疗期间开展各项康复干预,规范护理措施各项操作,帮助患者有效解决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进而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