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焰光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微循环信息的反映不够充分,超声造影技术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区分未确定相关模式[1]。BI-RADS 分类完全基于常规超声特点,BI-RADS 4 类的良恶性跨度大,存在重叠特点致判定困难、错误[2]。乳腺癌应严重威胁到女性健康,若能寻找到有效判断该疾病风险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价值。乳腺超声分型是目前的重要关注对象,但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病灶中的诊断效力还不明确,尚存争论。因此,本文在优化乳腺病灶BI-RADS 分类过程中,采取乳腺超声造影预测模式,分析该预测模型的运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行乳腺超声造影检查的90 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共纳入110 个BI-RADS 4、5 类乳腺病灶,其中有4A 类病灶个,4B 类病灶个,4C 类病灶个,5 类病灶个。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2 岁,年龄最大76 岁,平均(45.22±12.28)岁。结节最大直径中,最小值为5mm,最大值为38mm,平均(16.75±6.56)mm。纳入标准:①经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诊断为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4 类;②拟行粗针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②常规二维超声检查重新评估为BIRADS3 类的病灶;③之前接收过乳腺结节治疗或已有明确病理结果的乳腺病灶。所有患者经最终穿刺活检或者手术病理结果确诊。
1.2.1 乳腺超声造影检查方法
在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时,所选择的切面需要具备以下特征:①具有丰富血流,②具有粗大血管,③形状不规则。将超声仪设定为乳腺超声的模式,采取双幅实时显示。对深度进行调节,确保乳腺病灶部分能够与正常部分的组织在同一视野中进行对比。如果在一个切面内不能够将病灶情况显示完整,将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的部分作为超声造影中的观察部分,将探头频率设置为3.5~5.MHz。将聚焦点设置在乳腺病灶的后侧,经过肘静脉注射造影剂,随即冲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共5ml。在注入造影剂的过程中进行录像,实时观察病灶组织的动态灌注情况,至少2min。保存录像以便后续进行分析。
1.2.2 图像分析方法
检查医师在掌握、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临床症状、表现等之后,结合超声造影预测模型对患者的乳腺病灶进行BIRADS 分类[3]。在乳腺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检查预测模型中,A 类病灶的超声图像主要特征为:快进高增强伴有增强后病灶扩大现象,伴有或不伴有形态不规则现象;B 类病灶的超声图像主要特征为:快进高增强伴有充盈缺损现象,伴有或不伴有增强后增大;C 类病灶的超声图像主要特征为:快进高增强或等增强,伴有滋养血管或蟹足征的现象,伴有或不伴有充盈缺损。乳腺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检查预测模型中,D 类病灶的超声图像主要特征为:快进高增强,增强后无增大,边界清楚;E 类病灶的超声图像主要特征为:同进或慢进等增强,增强后很难对边界和形态进行分辨;F 类病灶的超声图像主要特征为:同进或慢进低增强,增强后无增大或缩小现象出现。
5 类评定标准[4]。:符合A 类、B 类、C 类病灶预测模型。3类评定标准:符合D 类、E 类、F 类病灶预测模型。4 类评定标准:无法确定乳腺病灶表现模型,通过检查医师的经验和病灶造影表现,分为4A、4B、4C 分类。
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将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与之进行对比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统计造影前后BI-RADS 分类分布情况,计算超声造影后4A 类为活检阈值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约登指数(灵敏度:a/a+c;特异度:d/b+d;阳性预测值:a/a+b;阴性预测值:d/c+d;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a=真阳性人数,b=真阴性人数,c=假阴性人数,d=假阳性人数[5]。分析超声造影乳腺病灶的活检率、癌症检出率、随访病例中恶性风险,随访时长12 个月。
用SPSS21.0 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造影前后BI-RADS 分类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造影前后BI-RADS 分类分布情况
110 个乳腺病灶中,以超声造影后4A 类为活检阈值诊断结果显示,59 个恶性病灶,其中病理结果显示为恶性52个,良性7 个;51 个良性病灶,其中病理结果显示为良性47个,恶性4 个。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约登指数分别为92.86%、87.04 乳腺病灶的活检率、癌症检出率、随访病例中恶性风险造影前对BI-RADS 分类中的4、5 类病灶全部进行穿刺活检,造影后分别设置3 类、4A类、4B 类、4C 类为活检阈值的活检率分别为100.00%、79.09%(87 例)、56.36%(62 例)、44.55%(49 例)、25.45%(28例),癌症检出率分别为45.45%(50 例)、58.18%(64 例)、75.45%(83 例)、83.64%(92 例)、87.27%(96 例),随访病例中恶性风险分别为0、0.91%(1 例)、2.73%(3 例)、9.09%(10例)、19.09%(21 例)。
在乳腺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对其良恶性的判断十分重要,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方式,而乳腺超声BI-RADS 分类在该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是:BIRADS 分类中,4 类病灶存在较大的良恶性跨度,主要是因为该类型的病灶在超声检查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重叠。现有的BI-RADS 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病灶的形态,在病灶的微血管信息方面具有局限性。超声造影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乳腺结节的微灌注特征[6]。在恶性肿瘤的形成过程中,比形态变化发生更早的是其血管的生成,这一点为预测模型的划分提供了新的思路。超声造影检查能够有效反映血管信息,及时发现恶性征兆。及时显现出恶性肿瘤形成时增加的血管[7-8]。
造影前,对BI-RADS 分类中的4、5 类病灶全部进行穿刺活检,活检率为100%,而癌症检出率只有45.45%,表明有许多良性乳腺病变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穿刺活检或者病理手术检查。造影后分别设置3 类、4A 类、4B 类、4C 类为活检阈值的活检率均低于造影前,且逐渐降低;而其癌症检出率均高于造影前,且逐级升高;恶性风险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表明次研究中的BI-RADS 分类方法有利于减少临床诊断中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并且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了超声对乳腺病灶良恶性的鉴别的准确性。虽然超声造影检查在指导临床上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直径越小的结节,其超声造影检查的特征具有更多的交叉表现。本次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分级,利用超声造影表现对不同病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各个癌细胞之间具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和纤维硬化组织,对新生血管生长产生抑制,进而容易出现变性坏死或者钙化等现象。因此,超声造影检查出直径在10mm 左右的病灶后,仍然需要进行穿刺活检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避免漏诊。
综上所述,乳腺超声造影预测模型优化了乳腺病灶BIRADS 分类,对病灶检出情况准确性高,有效预测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指导意见,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