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德履行教师立德树人职责

2021-09-22 20:42孙海龙
科技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立德内心

孙海龙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教师是国家开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履行好教师的“立德树人”职责,是值得每一名教师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主题的文化,“修身养德”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孟子》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作为一名教师,修养自己的一颗仁心、良心,一个纯净的中国文化中的天理之心。挖掘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加以滋养和发扬,在起心动念上,要做到“亲亲,仁民,爱物”。中国文化给出了最具人文关怀的答案:传心要法,圣人之心,明德止于善。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修身养德的智慧,是一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1以修身养德为主题的中国文化

1.1中国文化的修身思想

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从古圣先贤的生活实践和思想理论可以发现中国文化传统不朽的价值,其中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念,会引导和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抱着修身养德的心理做事,内心能够充满力量,乃至到了垂暮之年回首往事时,还能觉得心里很踏实,这一生就走好了路。管理好自己的内心,身心和谐一致,能够专注努力做事,正心诚意、不偏不倚,是很难的事情。需要智慧见识,用实际行动求证。

1.2中国文化中的立德思想

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立德养德。“立德”是中国典籍中的“三不朽”之一,《左传》中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人,人能做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做人做事都很中正了,就能够影响他人、教化后人了,这样的人即使死了,他还活着。修身养德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人生主题,是人生的首要任务。“立德树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理念。

1.3修身养德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进入成功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后,转折点前后的目标从清晰可见变得摸不着看不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身心陷入彷徨,内心无所适从,产生焦虑不安,容易变得脆弱,抵御诱惑的能力不足,沉迷游戏,学业困难。

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糖果测试”,对被试的孩子们的耐心和自制力做了标记,并在几十年后观察孩子们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情况,发现自控力和耐心强的孩子都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说明了自控力和耐心强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好,能够用意志力约束自己去做该做的事,学习力也更强一些,事业更成功。人生中时时刻刻都需要耐心、安心地做该做的事情。随时随地的耐心像一个个点,点多了,构成线和面,就是心安理得做好该做的事情。

人生的每个转折点,甚至每件事情,都在考验着心力。找到为人处世时起心动念的准则,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力,用每件事情历练自己的内心。在很多经典中都能找到答案,找到并不难,难的是真的相信,并且做到,这就需要耐心和安心,持续一贯地见、证、行。

2“见证行”是修身养德的途径

2.1 “见”是认知維度拓展的过程

我们通过学习知识,勤奋做事,向别人学习,慢慢认识到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大爱,是明德至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追求生理的满足到老年倾向追求心理的安宁,人生的成长变化过程,是一个个认知维度不断提升的过程,最终达到“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2.2“证”是对认知维度认可的过程

证是对坚持学习的体验的认可,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见和行相结合后,产生的愉悦的体验。很多道理,认识到了,但不一定真的相信,价值观念会经常摇摆。需要通过生活中的体验、学习中的认识、工作中的思考,实证到所见的道理是真实的,是被自己认可的和值得相信的,于是决心坚持去践行。

2.3“行”是对认知维度认可的价值观念的践行过程

按照认识到和实证到的道理去践行,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具体困难,导致信念的摇摆,甚至难以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思考行动的方式,运用行动的方法去前面的见到证实的道理变成自己每天的行动内容。

见证行这三件事情,一件比一件难,每一件都需要找到符合自己性情特点的方式和方法。

3.“见证行”的方式方法

3.1从经典中汲取千年的智慧

以古为师,获取经过千年考验的智慧。如果一部著作,历经千年还能被大多数有学之士认可,那么这部著作就可以称得上是千年的智慧。《论语》,《大学》,《孟子》等都属于这样的经典。儒学经典历经磨难才被留存和传承下来,有文字记录最危险的一次是“焚书坑儒”的浩劫,儒学经典被藏在土墙夹缝中流传下来的智慧。

但是阅读时如果读不懂原文,就要谨慎选择翻译的版本,经典有很多翻译版本,有些翻译的版本有当时的时代局限性。选择经典的时候有一个自我判断的标准,就是阅读的时候有没有强烈共鸣的不断产生。

3.2明师的指点和自己的领悟

此处“明师”指的是懂你的老师,可能是因材施教的老师,也可能是在某一个时间和场合下的言行,是我们内心触动的人。我们心有共鸣,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行为和行动,我们成长了。从生活中观察发现和体验,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内涵,产生共鸣,先“格物致知”,然后才能“诚意、正心、修身”。

3.3学习与实践的磨合

读了书以后要把读到的东西进行实践。比如通过阅读学习到一个很好的价值观念或者成长方式,并且觉得很可行,自己很有必要去照着做。但是按照经典去做的初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过程体验很糟糕。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而不要轻言放弃。这样才有可能度过摇摆阶段,真正相信阅读到的价值观念,变成一种信念坚持行动。

4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爱和包容的心,让自己时刻处在一种成长心态之中,遇到挫折时,用实验与修炼的心理去把困难妥善地解决好。大爱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与仁爱相契合的价值观念才是值得坚持的。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人爱护他,对坏的人也要怜悯他、感化他。要锤炼自己的内心,起心动念都是正能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安心地履行好“立德树人”的使命。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立德内心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