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晶莹 谭将 舒漫
摘要:分析了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以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为例,从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工程型师资队伍、科技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独立学院;机械工程;产教融合
1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教育厅结合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战略部署[1]。目前,全国20 多个省份、200 多所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主线,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型发展试点工作。 这些探索和成功实践为独立学院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和深层的转型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驗[2-3]。但目前针对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献鲜有报道。
2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通过广泛听取业界人士的建议、征求校内外学界专家的意见,开展问卷调查,访谈学生和校友,明确制造业中各企业工程实际需求,整理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确定了以满足企业工程实际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进行独立学院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途径的探索。
2.1构建适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的人才需求调研,与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轮座谈和讨论,修订与尽可能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入学前两年即大一及大二按机械大类专业进行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教学,大三及大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合理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在确保理论教学够用原则,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侧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程体系构建9大模块,即公共基础、公共选修、学科专业必修、跨学科专业选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程、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模块。以工程实际需求为导向,凝练新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机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等知识。
2.2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室里传授理论性强的课程,而将实践性强的课全部“搬”进实验室或企业车间;按“理论—实践”交替安排教学时间;充分发挥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各自的专长,校企双方合理互补、人员良性互动“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和认识的循序渐进互相结合的规律,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搭建三个技能训练平台,即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平台。不断优化对实践教学过程,针对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实训需要,将实践教学平台设置为实践能力逐步递升的基础实践教学层、综合实践教学层以及创新实践教学层等不同的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完成不同阶段需要的人才培养实习实训任务,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依次得到有效培养(见图1)。
图1 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结构框图
2.3建设校企“双向流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模式,打造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柔性引进企业里面理论功底较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让他们主讲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及开展实践教学。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专职教师轮流、定期到相关企业生产一线,不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甚至参与企业设计制造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构建“双导师”机制,学生可以将部分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安排在企业生产一线,学校委派派专任教师联合企业选派的技术骨干兼任导师参与指导。
2.4提升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济实体,高等院校只有迎合企业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合作共赢、双方利益才能永久对接。学校派教师轮流赴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研究,选派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升级改造等工作,自本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为企业开发了6个新产品,横向进校科研经费达400万元,为企业创造了1.5亿元的经济效益,其中大功率节能燃烧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出口南美多个国家,深受用户欢迎。教师与长江动力机械厂、科美达公司联合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为企业争取了技术开发经费1000余万元。通过一系列的产学研实践,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实现了科研和教学互长,开创了“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局面。
3新的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本项目通过3年的实践,采取校企合作、校企全程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赢得社会认可和高度评价。机械类专业学生完成省级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5项、国家级1项,获国家专利4项,发表论文12篇,在省级以上的机械创新竞赛、大学生挑战杯赛等学科赛事活动中获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2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6项。应届毕业生每年考研报考录取率达40%以上,录取单位的导师对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评价较高,多名同学被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机械学科每年分别录取。毕业生年均就业率 98.8%,签约率 89.9%。其中被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招聘录用 215人,约占 55%。随着实施措施的进一步加强与,我校机械类专业必将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晶莹,安伟科,周勇.工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9):28-29.
[2] 王春利,孙丹丹,徐瑶. “五个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新模式建设研究现代教育科学[J]. 2021,(04): 149-156.
[3] 张兵,邹一琴,蒋惠凤.共生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4): 125-132.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研教改课题 (湘教通[2019]291-1276)
作者简介:谭晶莹(1973,04-),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机械及制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