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静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关注能力与品格的培养,注重个体综合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得到教师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结合新时期教育要求,重新思考小学数学教育,提升对量感培养的重视。基于此,本文提出利于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量感;教学策略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量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地事物往往更易于学生理解。对此,教师应注重运用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源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感知“量”,理解“量”的知识,从而有效培养量感。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极大程度增添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实现教学可视化。
以“千克、克、吨”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考虑到这些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创设相关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激发其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应该是“千克”“克”,对于“吨”则比较陌生。对此,教师运用大型动物鲸鱼、大象等作为例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体重。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对“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能够理解“吨”这一重量单位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准确、便捷地计量事物。而且,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可见,情境创设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又要充分思考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经验,如此才能确保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二、开展实践活动,拓展量感学习深度
量感的培养仅依靠教师讲授知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充分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探究,使其在深度学习中实现自主建构。实践活动是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有效途径。量感培养既要关注“量”的知识概念理解,又要关注知识运用能力的掌握,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以“什么是面积”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字体观察,说一说哪一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一个省的面积最小,通过对比初步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而后开展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三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5个方格的面积,这一实验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量感体验,帮助其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再如讲授“面积单位”这部分知识时,教师以具体的事物为例子说明1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以及一平方米,只能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直观认识。为了促进量感培养,教师还应开展实践活动,如用透明方格纸测量魔方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一平米的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僅可以掌握面积单位,还可以学会结合量感来推理常见事物的面积。
三、注重迁移延伸,促进知识体系建构
知识迁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能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践探究初步掌握量感概念后,需要通过迁移训练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让“量感”在长期的学习中作为一个系统发展起来。
以“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而后引入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这样学生学习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初步构建一个度量单位系统。实际上,度量单位系统的构建过程就是知识迁移延伸的过程,由某个知识点延伸为一个知识面,最终构建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迁移训练,将知识内化与运用有效结合。目前,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单位换算错误。对此,教师需要通过科学训练帮助学生找准“量感”之间的连接点,使其能够明晰不同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换算。总之,量感培养必须重视知识迁移延伸,只有促进个体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才能确保知识的合理运用,从而有效发展综合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教学明晰教学目标,提高对量感培养的重视程度。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培养尚存在较多不足,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任重道远。广大教师在日后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让学生们在生活化、趣味化、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中发展量感。
参考文献:
[1]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04):76-78.
[2]王秋雨.小学数学教学长度估测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8(11):18+20.
[3]梁培斌.科学利用数学教材培养学生量感[J].教学与管理,2017(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