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趣味和审美认同视角下探究小众文化“出圈”现象

2021-09-22 14:37栾霄晗
今古文创 2021年33期
关键词:出圈文化符号现象

栾霄晗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许多小众圈子的文化符号开始走出圈子,为大众所了解,这一现象被称为“出圈”。例如,“二次元文化”中“弹幕文化”在网络中的流行。“出圈”现象背后有着审美认同层面的原因,本文通过剖析小众文化圈子形成机制,从审美趣味和审美认同角度分析“出圈”现象的原因。揭示了“出圈”现象背后隐含的个人趣味、社会审美趣味的交互以及其深层次话语权力关系。

【关键词】审美趣味;文化符号;“出圈”现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116-02

一、何谓“出圈”

“出圈”一词最早来自于“饭圈”,作为“饭圈”常用语,一般指某个明星或者某一事件在圈内走红,不仅在自己固定粉丝圈中传播,而是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所知晓。如今“出圈”一词成为网络流行语,它的意义被引申到更广泛的层面,“出圈”现可泛指某一圈子内事件或某一表征符号被圈子外的人所了解。这种圈子内的文化一般较为小众,即小众文化圈子或亚文化圈子。

二、小众文化圈子的形成和“次元壁”的构建

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相对,根据《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它指“流行于少数人群和局部范围的一种文化”。

现代社会小众文化圈子主要是以網络为基础的小众文化圈子,其形成有着诸多影响因素。首先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新型媒介分工愈发精细,在促进形成分众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虚拟社区、平台,不同媒介的受众可以“将自己所喜爱的内容、关注的热点依靠互联网的平台以连接方式推给有着相同爱好和属性的受众”,这一圈层的人之间就形成“圈层文化”[1]。此外,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冲击了某种单一的中心文化,为各种被压抑的文化提供了共同参与的机会。”[2]尤其是对90后,00后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等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中,亚文化、边缘群体的文化、地方文化的身份意识开始觉醒”[2]。

小众圈子内部寻求一种认同感,尤其是审美层面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往往通过“特殊的表征策略”来实现。以中国的“二次元”圈子为例,“ACG领域”“弹幕文化”“日式制服”等,常常被认为是二次元族群的表征。[3]再如“饭圈”,在互联网空间最突出的其中一个表征是“饭圈用语”,如“谐音”“拼音缩写”“外来词”“特殊表情符号”等。[4]这些表征往往是圈内成员所共同爱好或追求的事物,且大多数是不容易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的。

在构建这种特别的文化身份的时候,圈内成员有意“通过审美认同的表征策略”巩固“审美类型之间的边界”[2],即小圈子内部成员往往刻意构建一种“次元壁”,这样阻断了他人的窥视和进入,使得自身区别于其他圈层,还有助于强化圈层共同体的辨识度和认同感。

三、小众文化“出圈”现象和原因分析——

以“弹幕文化”出圈为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小众文化“出圈”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二次元文化圈子和饭圈是如今文化符号输出最多的小众文化圈群。以二次元文化为例,随着日本的“ACG文化”的传入,带有“弹幕”的视频也开始在网络上出现。这里的“弹幕”本质上是一种“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即时互动评论方式”,“用户发表的评论以弹幕的形式,同步出现在视频画面上,自右向左迅速飞过画面”。[5]它以互动性和风格化为最突出的特点。

“AcFun”网站(俗称“A站”)是中国最早专门分享弹幕视频的网站,后期,“bilibili弹幕网”(俗称“B站”)兴起,逐渐超越 “AcFun”,成为目前为止最具影响力的弹幕视频聚集地。bilibili弹幕网早期是随着二次元文化的进入而产生的一个以二次元、ACG、动画分享为主的视频网站,从内容设置上看,ACG占据主要阵地,且B站设置了“正式会员晋级考核”制度,该考核试卷的题目大多数与ACG文化有关,该准入机制的设置意在对想要加入圈内的人进行筛选,这属于“二次元文化圈子”或更准确地说—— “B站用户”,主动设置的“次元壁”。圈内人通过“弹幕”等形式表征自身,逐渐形成了一种身份认同,也使之与圈外人士相区别。

弹幕的交互性强、风格化明显的突出特点使得它最终能够踏上“出圈”之路。首先这种“弹幕的意义来自于弹幕文本的生产、结构和消费,取决于发弹幕者自身的实践和话语,是一种内部构建话语的方式”。[5]而二次元圈子内的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样态,与主流文化相对,它本身带有反叛性,常常通过反讽、恶搞的形式表达个性化观点。处于后现代性时代,对现代性的反叛成为了一个母题,其现象之一是“以‘微小叙事’的语言游戏来取代‘宏大叙事’的知识权力”[6],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已发生了普遍的变化。弹幕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式文本,文本容量的限制促使它多以巧妙的文字游戏的形式出现,文本与视频内容之间一般存在着密切的意义上的联系。弹幕发出者通过这种“微小叙事”抒发情感,达到参与的满足感。所以,弹幕的特点符合了当下后现代性社会中人们的表达欲望和表达方式,使其从二次元文化圈子这一相对小众的圈层文化中“走出来”,独立成为“弹幕文化”,独立之后的弹幕文化在与各种媒介接触,在媒介无处不在的时代,“弹幕”广泛传播,如今几乎成为了视频的组成要素之一。

从个人与社会审美趣味的关系来看,“弹幕文化”的出圈有着更深层次的审美的原因。人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一个首尾相接的环形结构”,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社会审美趣味之间也可以如此看待。按照布罗夫的观点“社会趣味是在集成个人趣味的基础上形成的(即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个人趣味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质)” [7],他认为个人趣味的成长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个人趣味成长后,又会作为一种“积极地改造的力量”,最终对社会趣味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黄仲山在此基础对个人趣味与社会趣味之间的交互进行了解读,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着话语权力的作用。个人审美趣味在进入社会公共领域后,就是一个“获得权力的过程”,而“社会文化趣味企图笼罩和统摄每个个体的审美趣味,往往是权力下渗并干预个体审美生活的过程”。[8]

这里包含着两点,第一,社会对个人趣味的干预具有一种无可避免和必然性。在中国,最初使用弹幕的二次元文化圈子内部的成员属于亚文化风格在中国的转向中最突出的网络亚文化圈子。调侃式消解对抗成为网络亚文化圈子的主要特征。[9] 二次元文化圈内群体本身包含于网络亚文化圈层,因此,作为其身份表征的弹幕文化本质上仍旧是网络亚文化的产物。第二,在个人审美趣味有一种走向审美趣味的“本能”,这一方面有为“消除了人对自身趣味认知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的因素,其次,也出于个体对获得权力的渴望,“趣味问题本身就隐含了从个体选择到群体认同直至社会体系性控制这样一种递进式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伦理关系”。使用弹幕的小群体在通过弹幕文本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同时,希望通过“他者”关照自身,寻找审美上的认同感,这种机制就是一个宣传自身的过程,而弹幕文化正是依靠这种个体的本能和所形成的机制建立起来的。

四、结语

本文对小众文化“出圈”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这种“出圈”现象十分普遍,并从审美趣味和审美认同的角度分析了小众文化“出圈”的原因,首先,从个体审美趣味与社会审美趣味的关系中看,得以“出圈”的小众文化的表征往往是在更大的社会亚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通过话语权力视角,发现“出圈”的文化表征自身获得话语权力的欲望又构建了一种扩散、宣传自身,或者说使之“出圈”的机制。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和各种媒介遍布的社会,小众文化中某个文化表征的“出圈”或许是一种必然的“偶然”。

参考文献:

[1]白晓婷.分众理论下的“圈层受众”理论及其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35.

[2]尹庆红.全球化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审美认同[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02):67-72.

[3]刘书亮,朱巧倩.论二次元文化的概念流变及其文化消费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8):22-26.

[4]程盼婷.从亚文化角度看“饭圈”用语[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4):113-114.

[5]王晟君.弹幕网站Bilibili的网络亚文化建构研究[J].东南传播,2015,(11):110-112.

[6]吴小坤.网络表情包: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与符号[J].人民论坛,2020,(04):136-137.

[7]亚·伊·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美学论争的方法论原则[M].张捷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124.

[8]黃仲山.论审美趣味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交互式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03):111-118.

[9]刘梦杰,谭文奇.网络话语场新生亚文化风格转向探究[J].今传媒,2019,27(11):18-20.

猜你喜欢
出圈文化符号现象
萌囧动物出圈记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层逻辑
纪检新手“出圈”记
用音乐奏响电竞“出圈”号角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