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艳
【摘要】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文明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却在日益被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生态批评文学逐渐诞生。在文学领域通过作品创作及文学研究来探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是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通过文学研究与生态保护意识有机结合,开创了文学研究中的绿色化的新视角。本文重点对英美文学中的生态批评认识进行细致剖析,从而深入解析生态批评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主要特征、表现形式以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英美文学;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23-02
一、引言
生态批评是生态中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在文学中将人类、自然、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紧密整合在一起,并深刻揭示了人类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而这一生态危机也在影响着人类文明系统。提倡整个社会要尽快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中跳出来,关注生态、共同携手化解生态危机,维护人类文明的稳定性。本文重点分析了当下主流的英美文学中生态批评的常见表现形式,重点解析了“自然中心文学”“自然主体性创造文学”以及“生态预言文学”三种文学批评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对英美文学中的生态批评认识。
二、生态批评理论概念解析
(一)生态批评概念
生态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中一个理论派系,作者在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中深入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文学表达,深刻揭示地球生态危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情况,并用文学创作来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拯救地球生态。
(二)生态批评发展情况
生态批评首先出现在上世纪中叶的英美文学中。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快速扩张,工业革命全面崛起,人类社会在经济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系统性的生态危机问题也日益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生存环境面临污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以及可用资源日趋枯竭等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向人类的生存发起了严峻挑战。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面临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的生态危机事件,如美国核电泄漏事故、印度农药泄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故、非洲大灾荒,这些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越来越多生态保护主义者的关注与担忧。于是生态批评作为文学领域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在英美文学中最先应运而生,并随之获得了十分快速地发展壮大。生态批评理论是一种文学创作与研究角度的创新,将视角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自然观的构建上,这一全新的视角为现当代英美文学研究、特别是文学批评理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阵地。
三、英美文学中生态批评的呈现形式
在英美文学中,有关生态批评的理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视角,一种是体现对自然的绝对尊崇的“自然中心文学观”;一种是在文学创作的世界里构建自然主体的“自然主体性创造文学观”;第三种是通过文学想象,预判人类未来的一种“生态预言文学观”。现将这三种文学批评方式在英美文学中的表现情况探析如下:
(一)“自然中心文学观”
在部分生态批评人士看来,造成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地球满目疮痍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在地球上的生存始终持有的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人类始终将自己设定为整个地球的绝对领导者,主宰世间万物。正是这种霸权的自然观,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的严重化。因此,生态批评学者们提出了一种放弃对自然的主宰权,树立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观,并用这一生态观来进行文化创作,力图借助充满冲击力的文字表达来让读者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唤醒人们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意识并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去。美国作梭罗的《瓦尔登湖》在这一方面的展现比较突出。梭罗借助作品和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强烈控诉。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伴随社会经济文明和商业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不断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从而促使着人们疯狂而贪婪地吞噬自然资源。梭罗在这种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早期的自然中心主义观,他厌倦并憎恶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唯利是图的文明状态,并意识到在这样无情、残暴、毫无节制的开发下,会对自然生态产生致命的破坏。因此,梭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当时的美国社会发起了抗议,他独自隐居在远离美国工业文明的偏远乡村,并用两年的时间创作了以呼吁人们爱护自然、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文学散文集《瓦尔登湖》,成为了英美文学学者中较早关注自然生态,提倡人们回归自然本体,构建自然中心主义者。
(二)“自然主体性创造文学观”
生态批评文学学者们,一方面呼吁人们要改变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者的霸权观念,要放弃这种利己主义思想;同时,要在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人类还要将自然主权重新归还给自然界,让自然拥有彻底的自主权,能够按照自然的本来发展规律和进程发展。而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特殊性和优待,人类应该重新回到自然界的怀抱,在自然生物大系统中,作为一个普通的生物物种而存在,和自然万物平等对话、和谐相处,共享自然的恩惠。文学批评学者在这种自然主体性创造文学观的指引下,进行了大批的文学作品创作,并逐渐激起了人们尊崇自然,赋予自然主体性的意识与良知,形成人性化的生态关怀意识。例如,在美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独自一人在一个完全没有人类文明迹象的荒岛中克服困难求生存的历险故事。作者通过构建一个零文明的野蛮荒岛生存环境,实际上是一种自然主体性的文学折射,作者通过鲁滨逊在这个荒岛上遇到的各种生存挑战的创设,引起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当一切的人类文明消失殆尽的时候,人类本体在地球上的生存是如此艰难,一场大风、一次暴雨……任何一次自然系统的变换都随时让人类面临死亡的危机,而自然界却愈发地屹立不倒,郁郁葱葱。这样一种鲜明的对比,是对人类自然意识的召唤,是对人类中心主义霸权观的一种警示,提醒着人们不要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文明相对立,因為人类文明的构建基础永远是自然生态,过度地破坏自然生态就是在啃噬人类自己的根基。这正是对自然主体性的文学批判观的深度体现。
(三)“生态预言文学观”
在生态批评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类文学创作倾向就是通过思维发散打开文学想象力,构建让读者充满心灵震撼和情感撞击的灾难场景,让读者跟随自己的想象产生一种世界末日的绝对恐惧感。通过这样一种生态预言式的文学创作,在震撼与撞击之下,生态批评学者们真正想要实现的是构建人们的生态灾难意识,在灭绝与死亡的巨大冲击之下,深刻反思人类行为,改变对自然生态的行为做法并在思想意识上彻底认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尤其是在现当代的美国社会,灾难文化成为一种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影视领域,这种灾难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例如,人们熟知的影视作品《2012》《泰坦尼克号》《独立日》等等,都是依托生态预言文学观念下,通过影像技术的一种立体展现。在电影《2012》中,借助高超的影像呈现技术,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因为人类的生态破坏、无节制的自然资源攫取,导致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遭到了无可挽回的破坏,并最终彻底崩盘,迎来了世界末日的到来。其实,在生态批评学者看来,所谓的世界末日更确切地说是人类文明、人类物种的末日。因为,对于地球来说,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是一种常态,自然界不会跟随人类文明的消失而消失,只是当人类文明超出了大自然的承载极限后的一种自我修复状态。而这种自我修复本身,对于人类文明就是灭顶之灾。因此,生态预言文学观的倡导者,通过种种生态灾难的语言和构建,真正想要唤醒的是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试图通过灾难预警的方式,让仍然处在人类文明的优越感之中的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挑战大自然权威的错误做法,带来的结果是人类自身的无限毁灭,继而真正构建起自然生态保护观。
四、结语
總而言之,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研究等多种文学表达渠道,主题鲜明、意志坚定地在向全世界、全人类发出生态危机的预警信号,呼吁人们面对并接受人类文明、地球文明正因为生态危机而面临着极大生存挑战,并警示、鼓励人们及时行动起来,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用实际行动拯救地球家园。可以说,诞生并在英美文学中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态批评理论对于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约束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构建人类守护自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在未来,生态批评仍然将继续扮演“地球卫士”的角色,在促进地球生态危机的化解上持久发力,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井娜.英美文学中的生态批评认识[J].文学理论,2018,(12):71.
[2]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
[3]吴哲.生态批评理论的环境正义转向研究[D].兰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