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救赎

2021-09-22 14:37杨华
今古文创 2021年34期
关键词:救赎反思

【摘要】 唐·德里罗名列当代美国四大文豪,备受文学批评界的关注。继以“9·11”事件为背景的小说《坠落的人》之后德里罗创作了《欧米伽点》。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揭示《欧米伽点》中德日进宗教思想的影响,指出德里罗对人类命運的终极关怀,唯有意识的自我反思和回归有爱的集体现实方能实现个体和人类的救赎。

【关键词】 德里罗;终极关怀;反思;救赎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12-02

唐·德里罗于1936年出生在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自幼深受天主教思想的浸润。德里罗也曾在访谈中承认他的创作深受天主教成长背景和纽约城市的影响。他的创作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尤其是在“9·11”事件后更致力于对美国文化的批评和构建。继以“9·11”事件为背景的小说《坠落的人》之后创作了《欧米伽点》。虽然德里罗曾在采访中表示小说与政治无关,但笔者认为这是作者为避免政治诘难的官方说辞,小说中依然折射出德里罗式的创伤性反思。

小说开头和结尾讲述匿名年轻男子观看《24小时惊魂记》的经历,期间出现了正文部分的三位主人公,主要讲述发生在埃尔斯特隐退的沙漠中的故事,呈现出“小说被电影包围,电影被小说打断的夹心叙事结构”。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揭示《欧米伽点》中德日进宗教思想的影响,指出德里罗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唯有意识的自我反思和回归有爱的集体现实方能实现个体和人类的救赎。

一、德日进的欧米伽点

《欧米伽点》和以前的作品相比,德里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饱含宗教思想的欧米伽点作为小说的标题。德日进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主要从事古生物学研究,由于他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天主教会,《人的现象》等著作在其死后才得以面世,奠定了德日进哲学家的地位。德日进于1951年移居美国并于1955年在纽约逝世。

该著作的核心思想为进化论,德日进强调精神的重要性,生命是意识的上升,精神最终将我们引至“欧米伽点”。德日进描绘了一幅超生命阶段的人类前景,即所有个体、民族和种族必须联合成统一的整体,建立一个没有战争和私欲的和谐社会。而实现这一伟大愿景的方式则是宗教观下的博爱思想,这也决定了德日进乐观世界观中的宗教性质。

二、看见和反思

德日进在《人的现象》序言中就强调看见的统摄地位,“看见。可以说,这就是整个生命之所在。”“看不见则亡。”德日进认为人才是世界的中心,主观来说,“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自己的透视中心。”首先每个人应该去看,而不是“张望一下,抬脚换个重心,转身走了”。看电影的人必须全神贯注,否则毫无意义。小说中的匿名观影者也在反思电影无声的原因,是用“超越通常设想范围的深度来吸引读者,”还需调整自己的站位,甚至“想象自己在用演员的眼睛看”,且需摒除先验观念的影响,让“自己的每一个预期都落空”。在发现问题时反思要“改变格式才能暴露缺陷”。但是在博物馆里的匿名观影者依然停留在观看电影的阶段,并没有将自身作为透视的中心,“他的长相,就是他母亲在看着他时看到的那个样子。”他已然成为电影中杀手诺曼·贝茨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推测杰茜的失踪也与其有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看见真相并非易事,媒介的选择性过滤特质会模糊公众对真相的认知。小说《欧米伽点》中埃尔斯特拒绝在纽约或华盛顿拍摄,是因为“他妈的回声太多了”,他的沙漠隐退就是要远离“新闻与交通的恶心”和“只在城市里感觉到的”恐惧感和冲突。沙漠中的时空是封闭的,埃尔斯特在沙漠中感知的时间与都市无关,是“我们消失后仍然存在的时间”,是地质的时间。

后现代媒介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影响揭示了美国霸权主义在全球信息空间的延伸。正如史岩林所说“极权主义冲动是导致技术泛滥和消费过剩的根源,而技术理性和消费文化的过度发展又使得极权主义成为可能”。对于将原作《惊魂记》延长至24小时的实验电影《24小时惊魂记》来说,看的方式变成了最重要的主题。而对于习惯消费的公众而言,“原作电影才有意义,那一段共同的经历,会在电视屏幕上,在家里被重新经历一次。”

如何去看便构成了个体和宇宙的存在,自我意识的反思则影响了人类的发展,看的方式也必然是理解欧米伽点的密钥。小说中自我反思的重任主要落在男主人公埃尔斯特身上,同时真正的反思阶段也建立在社区意义上吉姆和杰茜的陪伴基础之上。在三人同在的沙漠中,才能进行一场“对公众的坦白”,才能承认战争是“盲目的虚荣,是对权力的崇拜”。反思如果说美国极权主义的国家机器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那么在小说的地质时间中,德里罗借由埃尔斯特之口实现了对晚期美国资本主义危机的反思。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利用媒介的欺骗性践行自己的霸权主义企图,迎接它的则是欧米伽点的悲剧解读:灭亡和末日,人类将变成“田野里的石头”,呈现出逆向进化的特质。

小说开头的时间标题为“2006年夏末/初秋”,不由让人联想“9·11”事件的发生时间,时间的巧合延续了德里罗对恐怖主题的历史化叙事,恐怖一直是德里罗小说永恒的主题,小说中吉姆希望埃尔斯特参加他拍摄的电影,就是“关于对伊拉克的那些喋喋不休和张口结舌”。美国打响伊拉克战争的借口为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支持恐怖主义,结果七年之后也未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踪迹。美国未经安理会授权,也不想师出无名,只能编造莫须有的谎言,正如小说主人公埃尔斯特所说“谎言是必需的。国家不得不说谎。在战争中和为战争做准备时,没有一个谎言是不可辩护的”。事件之后,恐怖和恐慌深入美国人的心灵甚至融入美国身份的内涵,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衅,安全体系受到质疑,美国人“处在绝望中,我们正在变小”,于是编造谎言便成了侵略的必备工具。埃尔斯特写过的一篇论文“改编”中提及“接着而来的是一出复仇剧,反映了大众的意愿,隐约阐释着整个民族的需求”。美国人为了重塑世界维和警察的形象,打着人道主义援助的幌子,进行了一场非法侵略主权国家的战争,正如埃尔斯特所说“我们让人揍惨了。我们得重新掌握未来”。

三、爱的救赎

德日进提出的“欧米伽点”英文是the Omega Point,而小说的英文标题是Point Omega。德里罗故意颠倒了语序,改变了通往“欧米伽点”的方向和进程。德日进的“欧米伽点”最终是神性的,而德里罗的“欧米伽点”则是关注人类的终极共同命运,希冀在德日进宗教思想的框架下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思避免走入虚无的末途,同时完成各种危机经历后创伤的救赎。实现的途径则是德日进的博爱思想,友爱陪伴的吉姆和女儿身份的杰茜共同建构了爱的化身。

小说中匿名观影者对于《24小时惊魂记》的迷恋达到了偏执的程度,甚至希望“将肉身移进屏幕,成为一个晃动的形象”。在他的意识里,博物馆已然成为封闭的隔绝的甚至他专属的空间。对于他来说“原作电影是虚构,而这部电影则是真实”。同时他也在担心这样的时空体验和观影方式之后,“他会不会忘记自己是什么人,”“他還可能在外面的世界里生活吗?”吉姆的妻子对他说:“你再专注一点,就成黑洞了。唯一的存在。”偏执狂形象经常出现在后现代小说中,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困境,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德里罗将他对真实的追求推向极致以对抗现实生活的虚伪和空无。而年轻女子的到来则“不知怎么的正在改变所有关于隔离的规则”。匿名观影者开始谈起指涉现实生活的地名、路牌和车牌,开始看指涉现实时间的手表,开始约女子去所谓的真正的电影院。年轻女子是杰茜,匿名观影者则是杰茜母亲加林娜口中的丹尼斯。

从整体的写作表现模式来看,《欧米茄点》有隐退叙事的痕迹,继续了远离都市的沙漠书写。男主人公埃尔斯特逃离被技术理性主导的都市的控制,希冀在广阔的沙漠中通过时间的延缓对抗肉身在浩瀚宇宙中的短暂存在。“欧米伽点”对于埃尔斯特来说意味着死亡,他只有在沙漠的地质时间中才不会变老,通过咬掉死皮和吃药来延缓时间的流逝。随着杰茜的到来,吉姆一直感觉他们三个人更像一家人。杰茜更像是现实的使者,喜欢真实的互动陪伴,喜欢看男士为女士点烟,喜欢看老太太看着丈夫,喜欢触摸自己的身体来确定自己的存在,喜欢“这一星球上的普通生活。”如果杰茜尚不能将沙漠中的隐退者拉回现实,也许只能依赖某种突发或神秘的力量。杰茜失踪后,将埃尔斯特拉回现实的重任落在了吉姆身上,吉姆提醒埃尔斯特系好杰茜之前一直强调的安全带,提醒通过电话方式求助,提醒吃药时要反复看说明书和警示语,吉姆要将埃尔斯特送回加林娜那里,希冀哪怕是相互怨恨的前妻给他带来家庭的温暖对抗经历的创伤。

杰茜成了吉姆的交谈知己和性幻想对象,让他在沙漠空无的存在中有了精神的依托,甚至开始“倒并不想念电影了”。而当杰茜失踪后吉姆准备重回都市的现实时,“就是那部电影。这念头又出现了。”杰茜解释埃尔斯特邀请吉姆去沙漠的原因是“作伴”,因为埃尔斯特“完全不愿意独处”。吉姆说他是埃尔斯特“默认的知己,是一位他可以放心地对其说出他权益之下编造出的真相的年轻人”。埃尔斯特开始并不喜欢沙漠,是经历了婚姻的失败后才来到了这里。在社区意识的陪伴下,每个人都需要反思自己,把自我当作透视的中心。“只有别人不知道的关于你的东西才使你了解自己。”自我是“真正的生命,最本质的存在”。

四、结语

德里罗将天主教的美德思想化于文学叙事中,以其对抗技术理性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后现代美国精神文化危机。德里罗将人类个体置于其一生的纵向维度,将个体的反思置于“欧米伽点”的神学框架中,将个体的境遇尤其是灾难后的创伤个体与人类的集体命运密切相连,试图指出通过反思抉择和行动,以期延阻“欧米伽点”的悲剧意义上的终极指向。

参考文献:

[1]史岩林.论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政治写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德日进.人的现象[M].范一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尚必舞.“结构让我得到快感”:论《欧米茄点》与电影[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6).

[5]唐·德里罗.欧米茄点[M].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6]张瑞红.艺术与现实的反思—— 评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J].译林,2012,(02).

作者简介:

杨华,文学硕士,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美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救赎反思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