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概念隐喻分析

2021-09-22 08:58薛韵洁刘祥海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新闻标题

薛韵洁 刘祥海

摘 要:本文以Lakoff&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选取2016年间出版的《经济学人》中“中国”专栏新闻标题作为语料,对新闻标题中运用的概念隐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了概念隐喻在构建丰富的话语意义、帮助受众理解抽象概念和事物以及激发读者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思维和推理等方面的作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同时能对中国同类报刊杂志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關键词:《经济学人》; 新闻标题; 概念隐喻; 认知作用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09-002

一、研究背景

隐喻(metaphor),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达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人们认识新领域、新概念的重要认知工具。长期以来,隐喻研究在不断的批判和继承中推陈出新,经历了从传统修辞手法分析到认知角度研究,再到如今的跨学科探讨,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态势,成为语言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和极具意义的领域之一,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蔡龙权,2003)。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Johnson(1980)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其核心观点认为概念隐喻的实质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个领域,其工作机制被定义为基于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过程。换言之,人们往往用具体的、熟悉的、简单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不熟悉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由此隐喻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根据Lakoff和 Johnson的理论,概念隐喻可因不同源域主要划分成三大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隐喻性地构造另一个概念,如“Time is money”,“Argument is war”。本体隐喻是指将抽象、模糊的概念、感情、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有形的实体,从而对其进行物理性描写,包括指称、量化、范畴化等,人类隐喻便是其标志之一。方位隐喻则是指运用上下、内外、远近、前后等空间方位概念来阐释另一个概念,如“I am feeling up”便是通过“up”这一方位词隐喻性地表现出高昂情绪。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收集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出版的《经济学人》“中国”专栏里的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其中运用隐喻的标题逐一进行分类和概念隐喻分析。研究发现,语料库中的121个新闻标题中有58个标题运用了概念隐喻,这些隐喻可以根据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大范畴进一步细化分成11种隐喻类型。其中,人类隐喻、冲突隐喻和旅行隐喻的出现频率最高。笔者选取六种标志性的概念隐喻进行实例分析,揭示概念隐喻是如何发挥构建丰富的话语意义、帮助受众理解抽象概念和事物以及激发读者对特定事物事件的思维和推理等作用的(束定芳,2000)。

(一)冲突隐喻

冲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了解各种冲突、对抗和战争,也将其与其它较为陌生、抽象的领域进行联系。在《经济学人》和其他经济政治新闻报道中常常能够看到冲突隐喻的出现。

(1)The Documentarians Battle(2016-10-01)

(2)Caught in the Middle(2016-12-17)

(3)Warning Shot(2016-12-24)

例(1)的新闻主要是写中国纪录片在近年来的变迁。标题中的“battle”一词便体现其发展受阻但依然不断突破的决心,其涵盖的概念隐喻是“DEVELOPMENT IS WAR”。例(2)的报道主要介绍了台湾在中美竞争下的处境,“caught”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困窘的局面。例(3)的新闻系统性地整理介绍了南海问题,标题中的“warning shot”本意是指开枪警告,在这里被比做来自中国的严肃警告,体现出涉及主权领土问题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不移的立场和意志。由此可见,冲突隐喻一般涵盖对立的两方,它强调了目标域的竞争性、攻击性和潜在破坏性,使读者感受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激烈竞争。

(二)旅行隐喻

和冲突隐喻一样,旅行隐喻也属于结构隐喻,人们习惯用具体的旅行旅程来描述其他抽象或是陌生的事物事件。在这样一个跨域映射过程里,源域“旅行”中的旅行者、道路、目的地、路障分别对应目标域某事件的参与者、发展过程、发展目标、发展中遇到的阻碍等。

(1)The Burden of Ageing(2016-02-20)

(2)A Horror Confronted(2016-08-27)

例(1)主要报道了中国日趋增长的老龄化现象,标题中“burden”体现了该趋势对中国造成的巨大负担和负面影响,从而激发政府和人民通过有所作为来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例(2)则集中报道了当前国内受虐儿童的现状,标题中的“confront”表现出实施保护措施的重重困难。由于家庭自身原因和立法的不完善,有些儿童的正常权益依然无法得到保障,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这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研究发现,大多数旅行隐喻都是以未来为导向的,它不仅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更强调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有可能遇到的阻碍。

(三)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源域,它包括了不同建筑物(房屋、工厂、道路、桥梁等)、交通工具和建筑工具。正如英国语言学家Charteris-Black(2004)在其批评隐喻分析中所说,建筑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相当普遍,它甚至构成近四分之一政治文本中的概念隐喻。

(1)The class celling (2016-06-04)

(2)Our bulldozers, our rules (2016-07-02)

例(1)的新闻主要报道了中国城乡教育发展状况,“celling”一词原意为楼层之间的天花板,这里被隐喻作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从而强调了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例(2)的文章介绍了中国最新的外交政策,标题中出现的推土机是一种强有力的建造机械。该建筑隐喻不仅生动地表现出中国正在努力寻求更多改革和更高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创新进取的中国国家形象。事实上,在很多英语日常用语中,如“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pave the foundation”都运用了建筑隐喻。它们通常情况下都带有强烈的积极意义,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所要取得的进步。

(四)人类隐喻

人类隐喻,即“拟人”,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比喻方式,它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类特有的行为特点、个性感情等。“人”作为人们最为了解的源域之一,可以被映射到抽象陌生的政治经济目标域,从而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并掌握其本质。

(1)A slow awakening (2016-02-20)

(2)Doubling down (2016-05-21)

例(1)所在的新闻主要介绍了在中国国内逐渐引起重视的乡村教育,标题中的“awakening”一词将中国政府比做了正在慢慢苏醒的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中国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正在積极作为。例(2)的新闻文章则集中报道了中国西藏地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的公路建设工作。标题中的“double down”本意是指赌博游戏中的双倍下注,而用在此语境不仅体现了该项工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危险,还表现了中国政府对其的高度重视和强大决心意志。新闻语篇中的人类隐喻常常将某些事物,如政府、国家等,刻画成人的形象。它能哭、能笑;会感到害怕、生气;会失去信心或充满干劲;会犯错误和反省自己,等等。这无疑能够拉近读者和新闻主体之间的距离,并通过代入日常生活来帮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新闻。

(五)实体隐喻

人类和外部物质世界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当人类复杂的思维情感超出其自身的理解能力时,人类往往需要借助对物质世界的体验来认识和表达它们。换句话说,人类对物体的体验和接触提供了广泛的实体隐喻基础,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维等看作实体或物质。

(1)Rocking boats, shaking mountains (2016-05-28)

(2)The legacy of Sun Yat-sen (2016-11-05)

例(1)这篇新闻讲述了近年来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发展。这样的关系在标题中被隐喻成“摇摆的船只”和“震动的高山”,立即展示出其高度的紧张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例(2)的文章概括性地回顾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标题中孙中山先生深远伟大的思想被比做了无价遗产,这样的实体隐喻既赞颂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又号召广大读者去进一步继承他的思想。总之,在实体隐喻中,人们将抽象的事物、情感、事件、状态等看作具体的有形的物质实体,从而对其进行量化和理解。

(六)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作空间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是从一个空间源域到非空间目标域的动态映射。人们将这些产生时间很早、可以直接理解的方位概念,如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投射于其它更为复杂难懂的抽象概念之上,帮助人们更好地传达和认识客观世界。

(1)The rise of divorce (2016-01-23)

(2)Deep in the pit (2016-05-19)

例(1)的新闻主要统计了近几年国内离婚状况,标题中的“rise”便属于上下方位隐喻,这样的方位隐喻形象地体现了在数量上的变化。例(2)则属于深-浅方位隐喻,新闻涉及的是这段时间事故频发的采矿工业。标题中的“deep”体现了该行业的陷入困境和发展受阻。可以说上述这些方位隐喻为新闻语篇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概念隐喻在新闻标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概念隐喻构建了熟悉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的桥梁(胡壮麟,2004)。它帮助读者通过有形的、熟悉的、简单的、可见的概念来学习和认知抽象的、陌生的、复杂的、不可见的概念。在新闻语篇中,特别是经济政治语篇中,往往存在很多超出普通读者生活和认知范畴的专业术语或特有表达,使用概念隐喻可以大大促进读者对其的理解,同时还使新闻标题叙事更加鲜活形象,增强新闻本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第二,概念隐喻构建了已知观点和新观点之间的桥梁。正如James F. Ross(1981)所说,隐喻用于刺激和调节人类的行为。新闻标题中很多概念隐喻在读者的大脑里形成特殊的映射,促进读者对某些特定的新闻事件或人物产生新的观点,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情感。第三,概念隐喻构建了表意和内涵之间的桥梁。新闻标题中的很多概念隐喻背后涵盖了该媒体所代表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很多西方报刊媒体会利用这一点来有意推行和宣传某些观念,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观念。因此,通过对概念隐喻的具体分析,读者能够从社会认知角度来理解概念隐喻及其系统的构建原理,了解新闻语篇是如何通过隐喻来传达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从而更加客观理智地对待隐喻背后所涵盖的思想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2]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Ross, F. Portraying Analog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4]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38-45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薛韵洁,女,本科生(现留学加拿大)。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通讯作者简介:刘祥海,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新闻标题
党媒类新闻媒体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研究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试论新闻标题的文化品位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