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兰 陆卫兵
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文本从不同文体、不同维度、不同表现手段、不同语言方式进行梳理、对比、表达,与文本产生共鸣和情感交融,加深阅读层次和提高阅读境界。
一、梳理主題,相同主题在比对中求异
统编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和叙事类文章,教师要将其以人物或故事为切入口,形成一组主题来进行研读,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组单元课文因其主题相同,其文本所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也趋同。主题单元教学中,不能孤立看待每篇课文,要吃透整组教材,确定主题单元应达到的共性目标。
(一)抓内部联系,归纳相同目标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以相同主题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本身有相似板块,教师要利用教材梳理出相同目标、整体目标,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既有差异又相通的结构群。 统编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来自经典名著,有的来自神佛故事……这些故事在一个单元出现。
(二)理文章脉络,归纳单元流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主题单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会变通,学习其他类似题材的文本,适切的主题单元流程,在迁移中真正“会学”。 笔者以三篇神话故事为例,叙事类主题单元阅读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板块教学:“初读基础课”:读通读顺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品读提升课”:运用对比阅读,赏析人物形象;“课外拓展课”:链接名著阅读,深化人物形象;“随文习作课”:关注表现手法,创作人物形象。
二、深度阅读,情感感悟在比对中升华
(一)结构比对,建构维度
学生最初接受的文本,都是自己的潜意识阅读,关注自身熟悉相认同的知识和信息。要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需要接受教师的指导,构建不同的维度,寻找文本中的异化点,消除阅读“结构差”去“顺应”作品内涵。不同中看出相同,相同中看出不同,“比较”是一种比“感受、感知、感悟、熏陶”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对文本本身的要素进行比较,也可以将一个文本与另一个文本建立联系,形成不同的比较维度,找出同一主题下文本的不同点。
(二)纵横比对,咬文嚼字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在同一主题下,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文本的求同存异,纵横比对,互为补充。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文章结构、内容表达、体裁风格、价值体现、语言风格等细致比对,立足共同点,比较不同点,让学生对同类文本形成理性认识。叙事类文本教学时,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情感蕴含、人文价值等有深刻把握,认识语言外在美及内在美。阅读时候要让学生尽量与文本中丰满而鲜活的形象进行对话,与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入境动情,入情入心,产生强烈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再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感悟人物性格,从而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多样表达,情感体验在比对中生成
(一)选准切入,捕捉习作入口
经典名著文本主要以人物事件为主线贯穿始终,课文的浅层和原著的深度比对阅读,交流点拨,纵横交错,观点聚焦。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刻画,让人物跃然纸上,深入人心。深度阅读后,此时学生已进入人物角色,情感丰富,学生掌握了表现人物的写作技巧,教师此时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习作最好的切入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言语表达与文本解读无痕对接。
(二)创设语境,彰显人物形象
学生普遍存在喜欢阅读,但习作时却无从下手的状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创设情境,捕捉写话场景,从模仿典型句段、扩展故事情节、插图续写、补白想象共鸣四方面入手。阅读与写作是学生输入与输出的结合体,不是学习任务的附属品。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将经过文本阅读后,语言表达不断内化、吸收、重构、创生的过程。
(三)定格场景,再现精彩画面
教材中许多叙事性文章,通过再现精彩场景,定格文中精彩画面,学生细化语言,细品语段,情感升华,心中有了画面感,就好比有了血肉身躯,注入新鲜的血液,顿时人物形象就饱满起来了。情感的内化就是语言的获取,写话中如融入了学生的个性理解、独特情感,再加上定格场景,才是真正理解、感悟语言,就能让画面跃然纸上,情感自然流淌于笔端,表达就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就是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我们要遵循学生生命成长与生命表达的规律,以学生生命成长导向活动为主线,构筑主题单元教学整体结合,找寻文本的触发点,创建最美的共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