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林琳
整本书阅读指的是针对整本书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学段年龄特点,推荐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并组织学生围绕话题展开整本书的讨论。学者徐鹏认为整本书阅读不是一般意义的阅读,而是内嵌于语文课程中,作为正式语文活动的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师生、生生、生本多元对话,促使他们建构阅读经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引导学生阅读,而应该结合整本书提出各种问题,进而促使学生找到交流和互动的角度,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一、诠释性问题,统整分析
学者蒋军晶提出,事实性问题就是在书中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如關于人、事、物的问题等;而诠释性问题则是需要学生整理、分析书本中的内容,然后根据文章得出自己答案的问题。与事实性问题相比,诠释性问题更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提出此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答案。
在学生自主阅读《西游记》时,教师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孙悟空原本大闹天宫,不服管教,但是为何在拜师唐僧后逐步变得忠诚,辅佐唐僧西天取经,这期间发生了哪些事情,孙悟空又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呢?”这就是一个诠释性问题,学生要通读全文,找出孙悟空性格变化的重要节点,再一一分析,这样才能得到答案。如有学生认为“三打白骨精”一段是十分重要的故事,在该故事中,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但是最终他还是营救了唐僧,让唐僧意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还有学生认为“真假美猴王”这一段十分重要,孙悟空原本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回忆起了自己和唐僧的情感,所以还是会主动承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宁愿让唐僧靠着念紧箍咒来区分真假。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考了问题,并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故事会的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诠释性问题进行信息归纳和整理,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自己总结出的文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参与度也有所提高。
二、延伸性问题,拉近距离
延伸性问题指的是根据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延伸出来的内容,教师要尝试以“假如”开头,围绕故事情节的发展,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引导学生猜测故事的后续发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想象,回答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拉近他们与作品的距离。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设身处地想想人物的行为,进而缩短他们与作品的距离。如提出问题:“如果鲁滨孙没有救‘星期五,你觉得事情会如何发展下去呢?”学生展开了联想,想象自己就是鲁滨孙,思考后续会如何发展。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话,鲁滨孙就会失去一个好朋友和好帮手,最后他也无法和‘星期五合作,帮助船长夺回船只,那样的话,他也无法回到文明世界。”除了结合作品的内容提出延伸性问题以外,教师还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假如你要到无人的荒岛上生活一个星期,你觉得自己会带什么东西呢?”这个延伸性问题促使学生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探究人类能否抛弃现代文明而很好地生存下去。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在回答延伸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展开想象,在走向文本的同时又从文本走向生活。学生能置身于文本的情境,在体验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三、开放性问题,发散思维
开放性问题有一系列的答案,学生可以发散思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此时他们能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发现文章中的隐藏语义,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开放性问题进行思考,并彼此交流观点,让他们能互相补充,让思维变得更完善。
《小鹿斑比》展现了小鹿斑比和小伙伴一起经历季节更替,体会生命的磨难,最终成为一代鹿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从“和谐”到“破坏和谐”到“躲避破坏,重新获得和谐”到“和谐再被破坏”的过程,多次和谐破坏都是因为人类的出现。教师结合这一点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动物世界遭受的最大困境是什么呢?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用先进的武器迫害动物朋友,对和谐的森林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此后他们还从各种角度入手分析如何解决问题,如有学生认为:“人类应该与动物和平相处,要设立相关的法律,避免对森林进行掠夺。”还有学生认为:“我觉得应该加强的不是法律,而是人类的道德意识,人类有很强的掠夺性和控制欲望,这使得他们肆意欺负弱小。”
认同性问题常常有一个标准答案,这些问题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想,但是开放性问题则只是提供一个明显的答案倾向,学生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有助于他们灵活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讲究问题角度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要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他们就能更积极地展开阅读,带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获得丰富的感受,从而读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着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