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广辉 李禀权 黄镜明
自2009年起,随着校园足球的推广发展,学校不断加大师资、场地、器材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并通过开设足球课程,促使本校足球项目逐步发展至全员普及。历经多年发展,校园足球运动氛围日渐浓厚,课余时间以足球为手段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相应增多,但也相继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学校实情和推广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者,应多一些客观理性的思考,从教育学和体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学校体育真正回归育人本原,并把教育理论与育人实践有机结合,以保证校园足球健康发展。
一、现状
1.学校层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校园足球推广发展规划,细化完善校园足球工作组织实施、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检查督导,以及课余训练和竞赛、运动安全防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并坚持加大投入,强压资金支持,为校园足球的开展提供条件保障。明确提出以“立己达人,笃行志远”的学校办学理念为导向,深化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以足球运动为载体,立德树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教师层面:通过访谈及随堂听课等方式了解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实施校园足球育人策略的执行情况(见表1)。
3.学生层面:以问卷的方式对四、五年级学生共532人(其中男生290人,女生242人)进行调查,了解学生足球学习的情况(见表2、表3、表4)。
二、分析
1.管理者主导思维方式分析
校级管理者非常重视体育工作的开展,制订了校园足球长期发展规划、实施管理和督导机制,明确了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并不断加大投入,保障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
2.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两位足球任课教师首先从教学目标设定上已经有所偏离校园足球的育人本源,而是更加侧重于运动技能的形成;其次,教学策略上德育渗透比较欠缺或流于形式;另外,教法上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层次的划分,没有形成分层教学措施。
3.学生学习行为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约92%的学生喜欢足球课,约68%的学生在足球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只有少数学生对足球课表示抗拒,且以女生居多。
从表3可以看出,约62%的学生表示能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约56%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坚持认真学练,约90%的学生喜欢以游戏、竞赛、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练,相对不乐于接受以任务的方式进行学练。
从表4可以看出,约81%的学生能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健康促进作用,约19%的学生热衷于以足球运动为手段进行身体锻炼,约67%的学生表示从不参与,且女生参与率低下。在进行足球活动时,约60%的学生能按规定在安全的场所进行锻炼,约40%的学生缺乏安全意识,率性而为。另外,对于足球竞技的理解,约75%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体育运动的目的,认为比赛是一种个人及整体技战术能力的磨练和经验,但也有约25%的学生存在唯胜利至上的功利心态和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
三、结论
1.学校层面关于足球课程的目标设定还不够具体化,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指引。
2.足球任课教师入职时间短,对于学校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或多或少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表现为在教学组织上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教法形式略显单一,欠缺了育人策略的制订和实施,并忽视了关注个体差异,这也是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现象的根本原因。
3.目前来说,学生足球学习主观能动性不高,且女生尤为被动。原因有三:一是各学段的足球学习内容层次划分不明确,学生能力基础与学习内容不匹配;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策略不足;三是没有形成“以考促练”的足球学习评价体系。学生课余参加足球活动人数不多,原因有二:一是足球活动场地供不应求的制约;二是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所掌握的足球运动技能难以使他们体验到因足球运动而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使他们望而却步。
4.从足球活动管理上来说,在场地不足的情况下,未及时对开展课余足球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及指引,以至发生因足球活动伤人、纠纷、损坏公物的现象,暴露了体育课堂育人环节的缺失及足球活动管理规则的不完善。
四、对策
1.应对足球课程“教学目标不够具体化、教学组织欠合理、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层次划分不明、学业评价缺乏标准”等问题,研发适合本校实情的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应以育人策略切入点,从而,自上而下统一校园足球“育人为本”的主导思维。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师教学思维,落实校园足球课程的执行力。
3.设置体育大课间足球活动课程,为学生参加课余足球活动夯实能力基础。
4.制定年度足球嘉年华活动制度,以全员参与为原则,有所区别地设置各学段的活动项目,检验足球教学效果,进一步营造校园足球学习氛围。
5.细化完善足球活动管理规则,进一步规范足球活动场所的界定、足球场地的使用安排及足球借用归还的规定等。
【本文系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课题名称”(課题编号)系列成果】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