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仁
摘 要: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来自育人合力,合力的大小取决于格局。大格局有利于争取主动,既走好最先一公里,又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协同顺畅、环环相扣、大局分明的大格局。大格局就是大的战略方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要重点突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方向保证;重点突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高度重视,打造专兼结合的主力军,这是组织保证;善用“大思政课”,发挥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育人功能,这是环境保证;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这是导向保证。有全盘的眼光,才能领导全局的事务。只有胸怀这个大格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当地处置小问题,创造性地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4.00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9749(2021)04-0032-09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意见》着重强调的“大格局”,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的重大论断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地位,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作为“教育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面貌同步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格局性变化”是整体性、结构性、框架性的变化,是绘就总体格局的“大写意”,更多的聚焦重点、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正在逐步铺展开来。最终的目标就是形成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这个大格局包括四方面重要内容: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一、重点突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经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是确保工作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1],理直气壮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等现实问题,建立了站位高远、结合实际、准确全面的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是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在全面”。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得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宏观战略完成新设计,立德树人展现新成效,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源于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
二是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重在领导”。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是政治工作方向性把握的根本要求。党委统一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最显著特点,其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的领导,保证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党委作为主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也是其思想政治领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充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必须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领导机构进行有效的科学化运行,这是前提保障。《意见》指出: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2]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3]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规定,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要求。
三是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在体制”。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探索建立新时代高校“综合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制度层面。成立由高校党委书记任主任、由主管学生工作和研究生工作的两位校级领导任副主任,由学校教务、科研、组织、宣传、人事、财务及学生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它作为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领导和决策中枢系统,负责把握总体工作方向,制定工作方针、政策和目标,研究决定工作重大事件和问题,协调学生工作各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能够加强对整个学校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有效整合全校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形成“一体化领导”的运行模式,为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领导体制保障。
四是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实在机制”。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探索建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运行体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重管理向现在重教育、咨询、服务转化,这种工作内涵的拓展要求我们必须细分职能、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分门别类进行专项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学生的需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强调“一刀切”和规范统一向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选择、个性发展转变,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工作必须讲究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种情况下,走向专业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制,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跳出学生工作系统的小循环,将其真正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大链条并成为其中关键一环。高校以运行机制改革为起点,加速步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运行的科学化进程。
五是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在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各个专业领域的最终目标都是人才培养,并不是都可以分成界限清晰的块,进而划归某个专业部门。人为地细分职能、区分部门更多的是为了工作方便,是为了提高各个方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最终的目标是各个专业部门的工作保持统一的方向,既有专业分工,又有协同合作,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教育教学一体推进。在教育中尊重和体现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强化育人功能,实现学科内外与学科之间的相衔接。思想政治工作也绝不仅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何课程都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目标也需要落实到各门课程之中。任何课程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都需要自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主渠道主阵地一体建设,要求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的互联互通、匹配对接。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个层次是“思政学科”,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个层次是“学科思政”,即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第三个层次是“思政教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堂教学、结合各项活动、融入学校文化。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协同育人。本科生研究生一体教育。既保证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奠基和支撑,又体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与拉动。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构成一体育人育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二、重点突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高度重视,打造专兼结合的主力军
《意见》指出: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员培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育人育才的主力军,建设一支符合中央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高校把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地发挥对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教师又是干部,实行双重考核、双轨晋升。既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本身提出的新要求,又要遵循中央对党的干部、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生的“格局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高度重视。党中央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6],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及中央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紧迫的现实需求、鲜明的實践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方向和愿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不懈追求和最高遵循,整体凸显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地位和作用。
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党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作为开展“大思政”、构建“大格局”的抓手,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打通思想政治工作专兼职队伍和干部、教师的内在联系,能形成育人合力。
二是突出整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8]这是一个重要的新变化。此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度窄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学生工作队伍”划了等号。现在将“七支队伍”都在整体上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中,极大地扩展了队伍容量,成为开展“大思政”的重要组织力量。所以,当前最为重要的是以整体性方法论为指导,加强对“七支队伍”的整体把握,认识到队伍建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整体考虑、分群施策、共同发展。
“七支队伍”分为三个层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锋队”,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持续做到工作的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是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理论和主流声音的主渠道,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高校的“宣传队”,都负有自觉投身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做到高举旗帜跟党走;“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基层的“播种机”,要从战略高度选齐、配强这支队伍。“七支队伍”都要敢于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大做强正面宣传。
在此基础上,整体构建“大思政”育人框架,整体推进“十大育人”任务。“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切实强化管理育人、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9]“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在顶层设计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进一步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师,无论何种专业背景、运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开展育人活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以此为准绳,提升个人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牢记自身的育人职责,能够担当好育人育才的光荣使命。
三是突出政治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突出政治标准,与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0]。党中央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11]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指出:“我们党从来都是在重大政治任务中、在火热社会实践中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项具体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保持家国情怀”“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等表述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寄予了殷殷厚望,立意高远,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这些要求作以简明概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月3日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的“突出政治标准,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首先,对党忠诚。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性锻炼,锤炼过硬作风,成为一支不可或缺和值得信赖的队伍,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个人干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结合。要求高校书记、校长等“关键少数”都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HJ2mm〗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自己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重要性和肩负的重大责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再次,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是一种态度,担“责”不推,担“事”不躲,担“学”不辍,担“难”不怯,担“险”不畏,担“忧”不惧;“敢于担当”是一种胆识,树立高远志向,历练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担当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先锋不当看客;“善于担当”是一种本领,不断创新思维,勤于思考、提升自身本领,在党的领导下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四是突出表率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和言传身教作用,教书与育人结合,言传与身教并重,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教育感染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努力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当好表率。”[13]
人民教师必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高校老师做到“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三传播、三塑造”的要求,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具备教师身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教学管理工作,而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处处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家国情懷关注社会现实,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概括出了好老师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揭示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期待、新要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善用“大思政课”,发挥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育人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从湖北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惊心动魄的斗争讲起,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大思政课”之“大”已经超出了高校和教育系统的范围,是指全党全社会。“大思政课”是全党全社会各方参与的社会大课,需要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发掘一切育人资源以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这些“育人资源”包括《意见》强调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15]“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6],是革命精神的“实物教科书”,潜移默化地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充分发挥这些育人资源功能,实际上是在全社会普遍开展“社会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任何社会想长治久安,都应当传播自己的价值体系,只不过传播的方法各有不同,而传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方法。”[17]只有这样,“大思政课”才能真正实现“善用之”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支撑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各地考察,都要重温红色记忆、讲述感人故事、阐释党史启迪,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从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到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从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到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从雷锋纪念馆,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阜平、西柏坡、沂蒙、古田、照金、金寨、井冈山、香山、遵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以在河南考察为例,考察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之所以要这样做,“目的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8]。
用好鲜活的素材,实现“涵濡浸渍”。这些“育人资源”是“大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善用“大思政课”就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教育感化、润泽滋养每一个学生的灵魂与人格,使学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对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的敬仰之心日益坚定。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从里到表,从外面到内核都发自肺腑、出自真心、自愿自觉、自始至终地热爱和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涵濡浸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通过文化熏陶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以社会生活为“课堂”,以火热实践为“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是跟现实结合起来以收到良好育人效果。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是鲜活的思政课素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遭遇战中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是极具教育效力的“大思政课”。
现实表明,风雨袭来,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的权威成为全国人民最坚实的靠山。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现实表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一大批“90后”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这些最为鲜活的实践和最为生动的现实,成为“大思政课”的最佳素材。“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实实在在的磨炼证明新时代中国青年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2020年3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人与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希望广大青年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巨大鼓舞、对英勇奋战在一线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的极大鼓励,更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高度肯定。标志着我们党对培养时代新人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培养时代新人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显著优势。战“疫”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危,大年三十夜不能寐,大年初一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19]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重大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人民负责、对生命负责的鲜明态度,快速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和力量,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把它保住。”“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我们都绝不放弃。”“不惜代价,要让患者用上最好的设备。”[20]无不彰显了总书记忧民、爱民的赤子情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效避免了有些国家面对疫情时客观存在的权力掣肘等制度性障碍造成的利益冲突、歧见丛生,从而成功把握住了战机。这与部分国家在疫情前期的政策选择“群体免疫”“佛系抗疫”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真正的“群体免疫”是众志成城的决心和自觉,是由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构筑的中华民族钢铁长城。
三是形成一种空气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环境得到整体改观。这主要得益于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接受一种信条不容易,接受了之后要真正实践它们更不容易。对一个社会发展来说,第一步是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主流,然后是使其成为现实。在核心价值没有成为主流时,要使其成为现实,难度自然更大。”[2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环境等紧密联系起来,既善于读“有字之书”,又善于读“无字之书”,既联系实际,又善用实践。最为突出的具有格局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2]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特别强调教育氛围的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如此。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多管齐下;榜样带头、模范引领,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润物细无声。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所有这些基本的价值准则在经过广泛深入动员之后,已成水到渠成之势,一种风气蔚然形成,“一河大水”波涛汹涌。
注重落细、落小、落实,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使之成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4]“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么样。”[25]
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人们的思想方式也就怎样。大学生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去填充自己的生活空间、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直接地反映着其精神状态和所具有的精神境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必然地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要克服这种知行不一的弊病,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单纯地立足于静态理论的讲述和灌输,而应该深入实践,将静态理论运用于动态的社会实践,以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育,更好的地增强实效。
四、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指挥棒”,事关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向。《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26]之所以高度重视评价导向,主要是近年来由于评价失于偏颇,导致英拔才智之士,疲精死神于文章项目,论性谈天,嚼笔吃毫。一些研究成果流于空疏,不谈民生利弊,不论时政得失;一些研究成果流于破碎支离,不见其大者远者,朝气凿丧,志趣萎靡。这种现状泯灭了士子的智慧,虚耗了有用的精力。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亟需恢复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性评价,带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导向性。评价必须摆脱长期以来“锦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单一标准和错误思路的束缚,彻底克服顽瘴痼疾、根治老大难问题,对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不再是补苴罅漏式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做根本性的变革。要达到这个目标,当前最为根本的是实现评价观念变革,将立德树人确立为评价的根本标准;将师德师风确立为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确立为评价的方法论标准。
一是将立德树人确立为评价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引用《资治通鉴》中的名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来讲述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27]评价一所学校是否真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标准,主要看以下三方面指导思想的落实情况。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二是将师德师风确立为评价的第一标准。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怎么样,是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做到什么程度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8],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评价一所学校是否真的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主要看以下三方面指导思想的落实情况。
教师工作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用“极端重要性”来表述教师工作的战略定位,从而把教师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識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教师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直接与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关涉,小到决定个人的精神面貌,大到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工作极端重要”的重要论断,蕴含着对教师工作本质的深刻洞察。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自己没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就谈不上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内容核心是一个“德”字,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四有”好老师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标准。有理想信念,要求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教师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师德,传承中华师道。有道德情操,要求教师自身要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在教育教学细微处见师德,在长效化、制度化中守师德。有扎实学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塑造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有仁爱之心,将爱作为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满溢着爱对待学生,做到有教无类,永葆高尚的职业底色。
三是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确立为评价的方法论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9]之所以突出强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要是因为“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30]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方法论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一个完整的思想方法论和工作方法论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之间具有科学的联动逻辑,必须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论指导意义,以此为科学指针整体擘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因事而化”的“事”既可以是具体的事情、事件、事务,也可以是抽象的“物质事实”。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剥削的无产者的头脑中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31]“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是我们廓清各种模糊认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化”既可以是变化、教化、化育,也可以像“现代化”中的“化”一样表示一种状态,它可以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32]的“化”,也可以是局部的变化。总而言之,上升到原则性方法论的高度“因事而化”可以理解为事实性原则,其精髓和实质是实事求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而言,就是要求做到大事明理、事件明本、事务明责。
“因时而进”的“时”既可以是时代、时机、时效,也可以是“不违农时”的“时”,具有“岁月时刻”的含义。“进”既可以是前进、演进、推进,也可以是进化。“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3]总而言之,上升到原则性方法论的高度“因时而进”可以理解为时代性原则,其精髓和实质是与时俱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而言,就是要求做到把握时代、抓住时机、注重时效。
“因势而新”的“势”既可以是形势、情势、趋势,也可以是拥有一定的势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能量的转化。“新”既可以是创新、革新、更新,也可以是“日新月异”的“新”,与“旧”相对应,具有新鲜事物之意。总而言之,上升到原则性方法论的高度“因势而新”可以理解为顺势性原则,其精髓和实质是改革创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而言,就是要求从总体上做到把握住当前的形势、演化的情势、发展的大势、历史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5][15][26]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1).
[3][9]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7〕62号,2017-12-04.
[4][8][2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1).
[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8-494.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1).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12] 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 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N].人民日报,2018-07-03(1).
[1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4][24]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鏡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3).
[16][18]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15.
[17][21]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1,45.
[19] 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N].人民日报,2020-06-03(1).
[20] 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1).
[22]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1).
[2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6-05-05(9).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
[27][2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0]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4.
[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3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责任编辑:杨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