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莲
本研究采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进行分析,通过对我镇某幼儿园50名临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了解农民安置区临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针对农民安置区临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相应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50名临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太乐观,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问题表现不同。
1
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历史背景
由于东莞港的建设,立沙岛实现全岛搬迁,农民入住立沙花园农民安置区。然而,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很多家庭并不能像在农村那样在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必须到镇上或更远的地方去经商或务工,或是三五天,或是一個半个月,因此这部分家长对子女来说很难朝夕相处的。对于这部分儿童,他们临界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父母情感关怀的缺失。他们从理论上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实际上“父母却很少有时间去教育和监护他们”。父母经常不在家或者对子女无暇顾及,以为把子女送去补习社、兴趣班,或请家庭教师、保姆上门照顾,从金钱上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就得了。父母关怀的缺失使得这个群体不同程度上存在敏感、自私、霸道、逆反、沉迷网络、暴力倾向、爱心不够、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不强等现象。因此,对农民安置区临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意义
在理论上,本课题为农民安置区临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理论作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完善同属于留守儿童而基本上被忽略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理论。
在现实中,本研究所得的调查结果,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对其他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同时,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和重视,投入更多的资源辅助和政策支持。
2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立沙岛安置区某幼园5。名幼为调查对象,采用《学前童理康测评量表》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工具
《学前童理康测评量表》由王星编制,共计有70个分量表。分量表均按英文字母依次排序,每个分量表的定义与其所属题目的顺序号为A情绪障碍,由llO题组成;B性格缺陷,由1120题组成;C社会适应不良(社会退缩行为),由题组成;D品行障碍,由40组成;E交往缺陷,由450题组成;F不良习惯,由560成;G其它障碍,由670题组成。采用家长测评形式。采用三级累加积分模式。问重测信度达087,效度达0.85-090。
(三)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Excel表格和SPSSl4.0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l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临界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问上的得分,仅在交往缺陷这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方面心理健康总分上并无显著差异。在交往缺陷方面,事后检验的结果发现,小班(3-4岁组)和大班(5—6岁组)临界留守儿童在交往缺陷上差异显著(P= 0.034),而中班(4-5岁组)和大班(5-6岁组)临界留守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
4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临界留守儿童心理理康总体状况不够乐观,小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引起重视,不同班级临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显于不同领域。小班和大班的临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症状中社会适应不良均最高,心理问题症以品行障碍为突出。中班是幼儿交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幼儿无论是认知发展水平,还是交往的兴趣和需要都趋向于成熟,他们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里,他们渴望与同伴交往,但是很多时候却不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特别对于临界留守儿童,他们的道德概念处于前习俗阶段,没有判别是非的标准,所以品行障较严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临界留守儿童处于第一叛逆期,身体成长迅速,渐渐地想脱离父母的帮助,然而实际上是不行的,而且他们在父母上班后更显习得性无助,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导致幼行不良。暂时离开父母的监管,临界留守儿童习惯了隔代教育环境下我行我素,以我为主的生活方式,在进入一个新的集体环境时,变得不适应,一方面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处理和其他幼儿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临界留守儿童会以惯常的方解决问题,往往导致冲突的发生。
5
建议
对于临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胜于治疗。即使他们由于父母关怀的缺失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康问题,有的也会随着幼年龄增长而自然恢复,但也有一些理康问题不仅不会消除,还会慢慢加深,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当临界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父母还是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矫治。
首先,父母要寻找根源,对症下药。父母关怀的缺失是临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父母一旦发现孩子表现出心理不健康的倾向,就一定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出自己的内外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缓解其不良体验。这就要求父母在正确认识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做到“三多”,即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总的来说更重要的就是“多陪伴”。
其次,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如何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古今中外家长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在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要求添置玩具、彩笔、乒乓球等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方面的文体用品;要求春游、野炊、听故事等活动。这些家长应积极支持,尽量予以满足。相反,当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要的他人(如父母)对自己的评价。通过有效的理疏导,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逐步适应现实生活,具体方法有三种:
(l)语言法,即用语言交谈来引导幼走出不良情绪困境。语言交谈的基本要求在于父母要尊重孩子,做到平等与真诚。
(2)实验法,即创设情境,让幼展示他所焦虑事件的真实状况,从而帮助幼摆脱不良理。
(3)宣泄法,就是合理的引导幼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缓解这种不良情绪。用宣泄法时,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正面的宣泄榜样,同时也可采取游戏疗法(如假装游戏)来孩子在现实中所经受的创伤性体验得到释放;也有些心理学家指出,可采取“体育锻炼法”来培养临界留守儿童的健全心理。比如让那些孤僻,不愿与同伴交往的幼儿经常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如接力赛等),这可帮助他们逐步适应正常的交往。
第三,若临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过于严重,父母要善于利用心理治疗也即精神疗法,是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幼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纠正,缓解或消除幼儿的心理不健康倾向,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可以帮助解决幼儿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改善幼儿不适的心理,帮助其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最后,政府部门在临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安置区各级相关部门的长期工作。临界留守儿童家长的社会关系被彻底打乱,他们不仅需要政府的初期安置帮助,更需要长期帮助,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生活,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保持心理健康,让临界留守儿童成为真正的非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