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反思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09-22 01:47石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1期
关键词:教案过程课堂教学

石芳

教学反思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思维。作为教师,其“反思”包含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个体到群体,从课前到课后。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如何巧用教学反思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及时、有效、跟进、反馈的反思过程来总结理论和探讨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教学反思的研究意义

基于理论教学中的教案和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教授,很多教师都忽略反思的重要性和实践的操作方法。没有明确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导致问题重复出现,长期积累形成“顽疾”,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个人教学能力也无法提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并巧妙利用教学反思,这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很多,以先理论后实践为主,忽略了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然后用于实践,从不断的反复实践和总结中得出相对稳定的理论,从而更广泛的作用于实践,最终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目的。古代有许多关于思考、反省句子,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等,从以上句子和成语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很注重反省与思考,反省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反省指的就是思考和反思,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都是通过自我反省、反思以达到个人的成长的目的,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的反思是一个动词,不停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l]。这是反思的基本义,而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

在教学方面,反思带来的成长不仅局限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成长,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改进,然后通过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对不同老师对同一课程的教学和反思再教学的过程进行研究、讨论并总结,或同一个老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阶段性反思,再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节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同课教师反思或教师自身阶段性反思,来对比教学的效果,得出结论。然后以实践得出的理论知识再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反思和实践循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二、巧用教学反思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的具体案例分析

(一)“巧用反思”之及时和有效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教案中的教学感悟,这是绝大多数教师反思的方式。如教授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时,教案设计的内容是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词语再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为步骤,其中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怎么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通过一个班的教学实践后,反馈到写作背景可以插入到第二课时来讲,在跟学生探讨以上这个问题的时候再引出创作背景,让学生思考后能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这是课后教学反思时老师设想的。可是到了真正教授第二个班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的记录并运用,设想也只是设想,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情况也通常表现为:一节课结束后,在教案的最底端写上本节课的教学反思,然后每周上交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是一周写一次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不能具体细化到每一节课,不能及时总结出当堂课的问题,那么反思也就失去了意义。还有的老师习惯于写教学笔记,实际上也是反思的一种方式,只是比较个人化的,较为自觉的一种行为,没有人监督和查阅,但这种反思的效果往往会比较好。因为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反思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教案的反思往往只是针对于课后,而且总结的精要再运用课堂的可能性较低,所以相对于教学笔记来说,效果甚微。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其反思的执行都是缺乏有效性和延续性的,通常表现为当时可行。如果是集体备课,那么反思通常都是大家集体讨论的结果,而结果又过于理论化,缺乏再运用的有效性。

(二)“巧用反思”之规范及多元

反思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总结,以教授的形式再运用,是动态的,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多元性主要是针对课堂的不同内容来说的,可以是形式、结构,还可以是教师的风格。虽然我们主导的是语文课堂,但课堂中部分内容的呈现却不仅限于语文科目。例如,学习文言文《核舟记》时,根据注解和译文,理解文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缺乏形象感,特别是后面的人物具体的方位和动作,理解上是有难度的,例如文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各隐卷底衣褶中”“卧右膝,屈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加在一起理解,学生就糊涂了。备课时没有留意理解这段文字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学生手头都有文言注解,理解应该没问题,但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依据现有的翻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文意,这是备课时完全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下课后,及时记录下这个疑点,反思备课的角度,如果光靠文字讲解是缺乏形象感的,于是想到了图画。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核舟记》的图片,大多是以实物为原型的照片,比较小且模糊,看不清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最后想到了手绘。同样是这一课,上课之前,给第二个班的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就是让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对文章的理解,以图画的形式绘出核舟上的人物,看谁画出的动作最精准,表情最传神。果然,效果非常好。经过学生们的讨论、斟酌,准确的绘制出了核舟上人物的方位、动作,甚至表情都很到位。之后用这种方法教授《荷叶·母亲》这一课,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分析完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让学生揣摩情感,边读边画。根据文章中“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和“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大雨中荷叶维护红莲的形象完美的展示出来,同时将“母爱”化抽象为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刻。

(三)“巧用反思”之科学和延展

其科学性主要是反思实践于课堂之后是否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如果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么其反思是不科学的,也就不具备任何意义。从延展性的角度来说,科目之前是互通的,知识的运用也是交织的。在不断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以绘画的形式组织教学,还可以是历史,数学,政治,甚至是音乐。例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我以一首老歌为背景音乐,通过教师演唱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于勒在外流浪的凄苦,从而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分析《管晏列传》的选段时,就要讲到“管鲍之交”,这样就要先从“春秋五霸”的历史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借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语文课堂可以利用其它科目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既能增强趣味性又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将这种延展思维迁移到其它科目的教学中去,让知识之间互通,让师生之间互进。

猜你喜欢
教案过程课堂教学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