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 田沐雨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学术、方法和思想上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创新,蕴含深刻的人民立场和社会理想信念,对今天社会生产力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运用马克思货币理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实体经济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等重大现实问题,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创新;科学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1)05-0029-000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运用,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从来都不过时。新时代涌现出新的经济现象,高科技使更少的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发展实体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能够给以深刻的理论阐释,其历史意义重大,理论资源丰富,学习、运用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等多方面的启迪和指导。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历史创新
马克思所创立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标志着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最终完成,在《资本论》以及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通过几个层次的转化分析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1]为之后论证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割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抽象理论分析与现实经济连接起来,对于全面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理论,有的选取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对比的角度,有的选取理论形成过程的角度,有的选取对现实经济指导意义的角度,有的注重理论地位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化解资产阶级质疑的角度进行阐述。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来源。受资产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亚当·斯密往往偏离科学的正轨,只研究价值的量,而不研究价值的实体,他的劳动价值论最终成为两面性的理论,既有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的一面,也有脱离劳动价值论的庸俗的一面。[2]而大卫·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却贯彻始终,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李嘉图理论中达到最高峰,但当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等向他提出质疑时却无以反驳,这让他的劳动价值论大打折扣。其中一个问题是资本、劳动交换与价值规律相符合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劳动力商品学说给以解决。《资本论》(第三卷)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要解决的是等量资本为何能够获得等量利润。假设有A、B两个行业,A行业资本是1 000,雇用5个工人,每天每个工人劳动12个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之间的比例是6:6,即100%的剥削率,一天的工资是40,5个工人的总工资即可变资本是200,不变资本是800,则从一个工人身上剥削的剩余价值是m=100%×40=40,从5个工人身上共获得剩余价值200;B行业资本也是1 000,雇用10个工人,假设日工作时间、剥削率和工资与A行业相同,劳动也都是均质的,10个工人的总工资即可变资本是400,不变资本是600。依据劳动价值论,B行业应该得到两倍于A行业的剩余价值,即400,但最终两个行业面对的利润率都是30%,A、B两行业得到相同利润300。利润只与投资相关,与劳动量无关,对此李嘉图无法做出解释。
面对李嘉图遇到的难题,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问题恰恰在于利润和剩余价值是本质上不同的东西,两個行业分别得到的300叫做平均利润,不是剩余价值。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得来的,平均利润率是资本竞争的结果,资本在利润率不同的部门之间自由进出,以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这样自由竞争的结果就是再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的利润率高于其他部门,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同,如都达到30%左右,按照这个30%所获得的利润就叫做平均利润。马克思进一步还原事情的真相,平均利润的前身是利润,也就是说,在资本家的眼中,利润是他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给他带来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他得到的收益叫做利润。马克思说,其实利润背后还有更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但是马克思做了严格的区分,让人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资本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中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只有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即工人拿到的工资是40。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是80,其中40作为工资价值补偿给工人,40作为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部分的价值只是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既没有增加也不能减少,只是存在方式的变化。这其中又有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创建,工人的劳动一方面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是有具体目的、方法、工具和操作等的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事实上,全部资本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平均利润总量相等,全部资本的商品价值总量与生产价格总量相等。按照前面的数据,剩余价值总量是A200+B400=600,平均利润总量是A300+B300=600;商品价值总量是2 600,即A的价值800c+200v+200m=1 200与B的价值600c+400v+400m=1 400之和,生产价格总量是A1 300+B1 300=2 600。这才是事情真正的本来面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的质疑包含一系列的混同,把剩余价值混同为利润,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混同为总资本,把平均利润率混同为剩余价值率,导致商品价值由本来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扭曲为资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即生产价格。 [3]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回击过程中,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不仅维护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而且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不仅受本部门资本的剥削,而且受到所有资本的剥削。反过来说,就是一个资本不仅剥削它所直接雇用的工人,而且剥削其他资本所雇用的工人,资本之间竞争的背后是它们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完全一致。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提出以后,遭到庞巴维克、萨缪尔森、森岛通夫和鲍特凯维兹等不同思想体系的攻击,从根本上看还是劳动价值论是否成立的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诞生起就不断经受要素价值论、交换价值论、机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等的挑战,马克思关于“转化”的分析,即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论述逻辑严密、无懈可击,以此为基础,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对商业利润、借贷利息、企业主收入、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的论述便水到渠成,易于接受,其“利益竞争—利益均衡的分析框架”对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宏观政策选择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指导价值。[4]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法说明价值的真正来源,无法透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更无法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而马克思经济学则能够给以科学的阐释,仍然是新时代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革命性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具体方法呈现科学抽象法、逻辑推演、数学分析、历史比较和经验归纳等立体化交织景观,阶级整体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在这里被突出出来,马克思的视野超越微观个体,着眼于整个阶级关系;同时跳出静态节点,纵贯历史发展。
马克思所采用的整体分析方法是本质主义的,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对资产阶级的质疑进行成功的批判,与其科学思维密切相关。与马克思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产阶级的原子方法,原子论强调事物的构成部分在实在性与解释性上的优先性,而本质主义则强调事物整体在实在性与解释性上的优先性,因为整体是不能用个别证实或证伪的,在整体中包含真实和本质。就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而言,如果从单个资本着眼,雇佣工人就可能被短期的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所迷惑,认为是资本为自己提供就业机会、支付自己工资,看不到劳动和资本之间阶级地位的本质差异,从而放弃争取阶级解放的斗争,就会局限于砸毁机器之类的自发斗争,那是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降低为人与物的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阶级的分析方法使工人跳出个别关系的狭隘眼界,[5]做到科学地、本质地定位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深刻认识到工人作为一个阶级的利益之所在,那便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今天的市场经济让少数人积累起巨额资本财富,他们或许认为这是其个人能力的体现,殊不知个人致富根本离不开中央整体性政策和社会民众的大力支持,可见思想方法的缺失会导致狭隘的个人主义片面性。
资产阶级的方法除了原子方法,还有非历史的方法,[6]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缺乏过程概念,其实资本无眠、永远存在只是资产阶级局限性带给他们的幻觉和肤浅,2008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系统性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资本关系不会永远存在,资本主义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终将被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所代替,那种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循环已经失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这种客观存在从事物整体中分离出来、从事物联系中割裂开来,根据其特定的目的性把这种客观存在看作是永恒的、孤立的、静止的绝对存在,不能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去看待资本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揭示客观存在的根据以及它的未来发展趋势。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别从生产角度、交换角度和分配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需要说明的是,现实资本生命力的顽强并不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失效,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在,只是得到一时的缓解,导致事物演变趋势的根源没有消失,这种趋势也就不会改变,所以“两个必然”依然起作用。资本作为一种有机体,它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追求生存和发展是其本能,在它的全部活力没有散尽之前,它是不会销声匿迹的。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尽管在形式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相似之处,但仍要注意不能搞成另一种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绝对没有前途。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能以私有制为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能以资本为中心,坚持新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片面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创新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总结为,不仅包括公有制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且涵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市场机制将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基础上得到加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予以通过,我国将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切实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阻碍,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新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准确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的体现和运用。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工人阶级彻底解放的思想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座思想宝库,充满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和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等丰富创见。这些真知灼见背后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思想,那是《资本论》的初心,是马克思理论的根本思想,就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工人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寻求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也就是彻底解放。这与劳动者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历史事实和社会演进规律相符合,为此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充分地论证资本的巨额财富是由雇佣工人所成就的。
第一,摈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工人自己养活自己的问题。形而上学以其孤立的思维方式看到一个个具体事物,却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视而不见。从个别资本和工人的关系看,确实是资本组织生产,它把工作机会创造出来提供给工人,并且在工人付出劳动之后把工资支付给工人,好像是没有资本就没有劳动。但总体看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客观的事实是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整个商品的价值,其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从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的存在形式转移到新产品中,还通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新价值,表述为v+m,其中v是工资部分,形式上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实际上也仅仅是预付,随后工人用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全部偿还,不仅偿还,而且增加返还,即增加了剩余价值m。对资本来说,产品成本只是预付的资本,而对于劳动来说,产品的成本是全部劳动,产品的劳动成本大于资本成本,其差额就是归资本所有的剩余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多于劳动力自身价值,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除了所谓的作为生产的组织者所承担风险的回报之外,更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报酬,其原因最根本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果。现实经济中企业家成立公司、创造就业岗位,便以此说是他养活工人,这是没有认识到劳动才是财富的真正创造者。认为资本按资取酬、工人按劳取酬,劳资结合才能使企业运转、才能创造财富的观点比“资本家养活工人”要深刻一些,但仍然只看到市场上劳资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交换关系,却茫然于生产领域的剥削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
要素价值论把价值看作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所共同创造,认为各种要素各得其所,资本获得利润、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那是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缘故。作为使用价值,产品确实是各要素合作的结果;但作为价值,就只能是劳动创造,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各种商品能够得以比较量的差别,进而能够进行交换。舍弃价值,也就会失去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间进行比较和交换的共同基础,商品交换将无以发生,因为性质不同的东西是无法进行量的比较的。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劳动的高度复杂化和专业化会使得财富创造日益集中、劳动效率空前提升,但是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地位,即价值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类抽象劳动的物化,是不同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
第二,从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资本的全部家当都是对工人劳动的剥削。形而上学就是那样,只看到事物的存在,忘记它的生成和消逝,资本天天在消耗,为什么没有坐吃山空,反倒拥有更多财富?源头就在于工人对新价值日复一日的创造。可见,工人要寻求自己阶级的彻底解放,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使得工人处于被资本雇用的地位。在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中,劳动只能得到他所创造的新价值的工资部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中,工人只是生产要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工人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主人,而且普通工人对资本的谈判地位低下,在一次分配中处于劣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启动要以扩大消费为支撑,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要提高劳动在一次分配中的比例,这个比例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竞争的结果,更是制度规制的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蕴含人民立场和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进行了严密的经济科学论证,同时蕴含深刻的人民立场和理想信念。
(一)坚持人民立场的新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始至终坚持人民的立场,马克思之所以要研究经济学问题,是他在1842—1843年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碰上群众捡拾枯枝遭遇诉讼的法律事件。当时马克思不知如何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表面上,山林主人应该拥有完整的对山林的权利,包括枯枝败叶归他所有,这在法律上没有问题,法律本就是经济权利的法权保障,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法律判决是否公平,而在于法律背后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一个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问题。这件事说明马克思之所以要研究经济学,就是为劳动者利益的维护找到出路,农民捡拾山林的枯枝败叶被告发为林木盗窃,其根源不在于法律的判決,而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马克思说,法的关系不能从其本身来理解,它们本质上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与物质生活关系相对应的是一种市民社会,对这种市民社会应该进行政治经济学的解剖。更加发人深思的是,马克思对劳动人民利益的维护不是简单地从阶级感情出发,而是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人民立场也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原则方向。下面就从马克思的生产力要素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失业理论等去分析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最活跃的、是主动性的要素,任何社会生产都必须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但必须是活劳动抓住死劳动即物的要素。这个观点运用到现实中,就自然引申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劳动人民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建、共治和共享,从理论上看就是突出人的要素对于资本的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设计、在解决资本收益过多的纠偏中,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构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
在价值的创造上,马克思发现了劳动二重性,深刻地说明创造价值的劳动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不同。一方面劳动有其具体目的、手段、方式和结果等,是具体劳动,创造各种具体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各种具体劳动都是人的智力和体力的付出,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与具体劳动相对应的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相交换的共同基础。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财富形式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那么劳动者共建、共治和共享就有了理论依据。资产阶级经济学不懂得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的区别,他们只是坚持资本自身的增值性,所以不可能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理论,这就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最根本区别,也是资本和人民地位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的最深刻原因。
对于失业问题,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向归罪于劳动者自身,他们认为劳动者生育过多,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供养人们的生活资料只是以自然级数增长,后者满足不了前者的需要,解决办法就是限制人口数量,路径是战争、瘟疫和灾荒等。资产阶级及其经济学家还把失业解释为工人对工资的过高要求,高工资使劳动力供给超过劳动力需求,这样推导出失业也是工人自己造成的。马克思的失业论认为,是资本的贪婪造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通过提高有机构成来限制劳动力需求。对比之下发现,一个是讲劳动力供给为主导,一个是讲劳动力需求为主导。马尔萨斯认为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只能供养一定数量的人口,这个观点有其一定的道理,我国在生产力较低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产力发展起来后又放松生育政策,也可以从马尔萨斯的观点中找到根据。但马尔萨斯的观点也有片面性,一是没有预料到后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样的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大增,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导致他预言的人口灾难至今没有发生;二是只注重人口数量,忽视了社会制度的作用,马克思看到,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本来是足以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过上富足生活的,只是由于制度不合理,才导致相对过剩人口,马克思弥补了马尔萨斯的片面性。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充分地贯彻人民立场,避免以资本排挤劳动,要在制度安排上保证劳动就业的权力和有效途径。
(二)社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价值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就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与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相符合,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全面提升,这就是历史逻辑,也是历史规律。从人类社会的演进历史看,奴隶社会劳动人民既饱受政治压迫之害,又深受经济剥削之苦;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封建社会下的劳动人民获得了少量政治经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那既不可能消除政治上的“人压迫人”,同时又保留“人剥削人”。因为经济是基础,经济问题得不到解决,政治问题便不可能清除,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巨大鸿沟不可能在既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给以填平。这种阶级鸿沟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仍然会有收入差距,但这种收入差距远远小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资本、劳动之间的分配差距,所以社会主义是一个发生质变的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人完全平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的动态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虽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绝对的、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不能抹杀。谁都知道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它勾结封建势力来使用国家机器暴力让无数人失去家园,但是资本主义真正取胜的原因是暴力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战胜封建主义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发达的生产力,机器大工业的产品物美价廉,封建手工作坊的效率在它面前不堪一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就是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一理论都有深刻理解,如毛泽东思想讲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理论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他们在不同的时代担当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任。
当然,我们注重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作用,一点也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问题。单纯生产力发展是一种宿命论,这种宿命论形式上科学客观,实质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指导思想,殊不知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就是特别重视主观能动性,对生产关系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真正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加入“生产方式”,[7]使理论更加细致地与马克思原意相符,避免机械刻板地安排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避免把它们简单地看成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为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在一定生產力条件下的弹性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生产力是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的发展程度,生产关系是人与人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是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其中的技术条件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生产资料之间、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的结合方式,如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结合方式,其中的社会条件即社会经济结构或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加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生产方式不一定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基础,生产方式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确定带来生产关系的确定,生产关系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不同于人民公社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可以引起不同的生产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视角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至今仍然对当前生产力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一是指导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探索形成许多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8]比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理论,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二是经典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直接指导。这里选取马克思货币理论对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指导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
马克思货币理论包括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虚拟化、货币资本化等丰富内容。从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职能等角度看,货币的出身决定着它的本质和职能,那就是支持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基本上等同于实体经济,两者都是价值经济,都排除金融内部自我循环。从货币的虚拟化、货币的资本化等趋势看,实体经济的发展又必须正视金融资本的独立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允许金融资本相对独立,利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价值是使用价值能够按照一定比例实现交换的量的基础,不同性质的东西怎么能够进行量的比较呢?这依赖于不同商品之间存在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价值,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其数量差别就在于生产不同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可见,金融经济或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价值表现,是市场交换所必需,没有市场交换,就没有价值和虚拟经济。历史上,虚拟经济的产生也是源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货币的产生过程或者说价值形式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便利人们交换的过程,它所经历的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一步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每一个形式都是在克服前一个形式缺陷的基础之上得到完善,但每一次完善都是围绕商品经济的扩大,商品的交易更加便利、交易范围更加宽广,这才是货币的本意。之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实在是违背其初衷,其失去根基的创新实质上就是赚钱的游戏,就是一个个经不住风浪的泡沫,2008年从美国发源的世界金融危机展示的就是这样的道理。[9]
虚拟经济的根源就在于货币本身,货币的产生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分离的过程。虚拟经济并不是二战之后才产生的新现象,交换经济一经出现,甚至在物物交换时期,就存在劳动被高估或低估的问题,只不过那时交换没有普遍化,二战后几十年经济发展才使得虚拟经济及其问题凸显出来。[10]货币的每个职能都是对于实体经济的脱离:价值尺度使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的内在价值被外在的交换价值所表现,流通手段使买卖时空分离,而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可以暂时保存,与支付手段一起孕育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世界货币更是把上述分离扩展到世界范围。货币材料的变化也意味着经济虚拟化的加强,金银条块、铸币、贱金属、纸币、电子货币的演变,使得商品交易日益高效的同时,也逐渐走向游戏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及其交易是货币金融的基础,正是生产和交易成就了货币金融,早期受到重视的是实体经济,并不是货币金融,后来之所以站到了经济的前沿,总的来说,是源自实体经济自身的大发展。这种大发展产生对金融的广泛需要,金融变得异常重要,[11]金融的媒介、投资、储蓄、支付和清算等像血液一样不可缺少,同时金融本身具有运作灵活、获利快的特点,它离开实体经济可以自成体系,甚至能够赚到更多的利润,那金融资本就会变得不在乎自己原来的本分,服务实体经济、还是脱离它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货币金融的运动公式可以用钱生钱来表示,即G-G′,快速高效。而实体经济则是跨不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细工慢活,这种情况与资本理性人的本性相结合,便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要求,使金融一步步摆脱实体经济的拘束,逐渐形成货币金融自身范围内的自我增值。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力量之所在,[12]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是预防和迎击国际投机资本的坚固基石,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托;货币金融的发展不能脱离其本体即实体经济,如果失去背后强大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金融再发达也是形式,两者平衡发展才能实现互利共赢。[13]进一步来看,就是要强调市场原则,今后会有大批经济金融专家应运而生,他们不只是懂得货币金融,还懂得怎样运用金融发展实体经济,并且谙熟市场规律。[14]
总之,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避免金融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背离关系,着眼于两者的历史关系,强调虚拟经济应该回归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正途,[15]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现代化的眼光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各自得到发展,最终实现两者的合作共赢。
(二)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把资本有机构成界定为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由于资本积累而不断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平均利润率下降,最终指向两个必然。[16]
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工场手工业时代c:v较低,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较少,但相对地说劳动力多、可变资本大;机器大工业时代c:v大幅度提高,一般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多于流动资本,而劳动力少、可变资本小;信息技术时代c:v下降,其占用空间的固定资本大大减少、流动资本增加,同时知识型劳动力数量少、可变资本大,其中劳动力基本生活费占比降低,教育培训投入提高;未来人工智能时代c:v又会大幅度提高,各种人工智能代表不变资本,而直接的劳动者所代表的可变资本趋近于零。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历史变化贯穿降本逐利红线,肯定不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回归,[17]而是一种高级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在这种技术背景和趋势下,我国经济正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注重国内发展,提升产出层次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要接受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指导,具体表现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周期问题的指导。产业结构要合理布局,鉴于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不平衡特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及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蓝图,我们对资本有机构成的调控要注意多元化。[18]就业与增长同时兼顾,既要保持充分就业的低c:v产业,又必须大力发展代表新技术趋势的高c:v产业,人工智能产品将日益普遍化,新时代的现代化不再是机器大工业特征,而将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模式。在市场决定性经济中,已有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新技术衔接改造,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所以就业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可以一味对旧产业“抱残守缺”,要在新技术发展中创建新的产业,新产业下的教育、养老、旅游和文化消费等将呈现智能、高端和个性化特点,新产业因此以顺应新时代技术发展趋势的姿态保障就业和有效需求,这是需求质量的提升,而不仅仅是需求规模的扩大。同时,内循环也不仅仅是需求保障的问题,产业链和供应链也要在创新上挖掘潜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决不是脱离世界市场,相反国内外经济紧密相连,在国际上出现的经济周期问题也会传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便能够用来指导经济周期的适当调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利润率下降,市場主体的应对思路是发展新兴产业、开拓世界市场,首先,应该助推和催生新产业,促使就业和增长尽快恢复,突破主要表现在:高科技创造新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如网上购物产生快递业;就业模式多元化,如“一对多”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即时联络使一个专业人士服务多个客户便利易得,而一改单纯传统的单位集中式“多对多”模式;伴随新技术的网店等创业者增加;网络时代使得劳动者的维权更加容易获得影响力和良好效果;人口红利的消失使普通劳动者的工资谈判地位不断提升。除了以上这些信息横向传递的市场经济效率导向的就业和分配环境的变化助推劳动者收入和消费的增进之外,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也可以从纵向制度层面约束资本对劳动成果的过度占有。同时,新技术支撑的新产业往往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导致可变资本低下,影响需求增长,但是可变资本的减少是一种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可变资本的总量也会增加。另外,调整资本与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资本与劳动在新价值中的占比既是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市场竞争的结果,又是可以借助政策予以调控的,初次分配调整对劳动收入的增加作用直接、规模广、力度大,其扩大内需的效果高于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
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常说常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结合新时代特点予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50,159.
[2]亚当·斯密.国富论[M].胡长明,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56.
[3]李成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及其在《资本论》中的地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3):54-60+107.
[4]胡进.生产价格理论与均衡价格理论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4(2):46-50.
[5]张小龙.阶级分析方法的复调式展现: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方法论深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9-33.
[6]周书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客观主义批判[J].宁夏社会科学,2020(4):5-12.
[7]郭冠清.创新驱动与新时代我国产业经济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1):10-16.
[8]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6-8.
[9]【美】拉娜·弗洛哈尔.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72.
[10]彭俞超,黄志刚.经济“脱实向虚”的成因与治理:理解十九大金融体制改革[J].世界经济,2018(9):3-25.
[11]王薇.去杠杆背景下连续降准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新经济,2020(Z2):57-61.
[12]武建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N].河北日报,2018-05-18.
[13]刘骏民.成思危的虚拟经济理论[J].中国中小企业,2015(8):62-64.
[14]胡光志,等.中国预防与遏制金融危机对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63.
[15]雷国胜.货币政策动态优化与调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87.
[16]蒋南平,徐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发展的新态势与当代中国的实践[J].社会科学研究,2020(4):40-46.
[17]朱柏铭.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8(2):1-4.
[18]李天成.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当代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29.
责任编辑:武玲玲The Scientificity of Marxist S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Cao Xin, Tian Muyu
(School of Economics,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has great historic innovation on academic, methods and thoughts.She contains the deep people's position and the ideal faith, still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oday's socia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Marx's monetary and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theory to analyze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real economy and new dual cycl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so on, th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for a new era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historical innovation; the scientific nature; time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