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
河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从组织体系、学科体系、内容体系、研修体系和管理体系切入,直击当前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堵点、痛点,开出了改革良方,为新时代河南教师修筑了一条专业发展的“高铁线”。而教研工作在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应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助推器。
一、五大体系,相辅相成
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着眼于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立足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培育,致力于赋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其中,以省基础教育研究院、市县教师发展中心、乡镇教研共同体为工作基点,重构省、市、县、乡全覆盖的培训体系是基础;以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为龙头,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及评价改革体系是引领;以理想信念、师德师风教育为必修课,围绕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建设政治性与学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培训内容体系是重点;以河南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为依托,构建网络化、智能化、线下线上融合的动态延伸培训模式是支撑;以学分制、分级制、准入制、项目制等机制为主体,构建规范完善的教师培训管理体系是保障。五大体系犹如五根“顶梁柱”,必将擎起河南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厦。
二、教研助力,协调联动
新的教师培训体系赋予了市县教研机构更多的职责使命。
一是承担统筹协调职责。即统筹市域(县域)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统筹的侧重点在于培训资源的跨部门整合,而不是部门职权的增减性调整。教师发展中心应在本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承担教师教育职能的科室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避免“政出多门”。
二是承担研究规划职责。教研机构要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及培训项目研究的方向和定位,把教师职业道德、学科育人、教学技能、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并主动参与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和项目设计之中,把教研的专业优势体现在教师培训的必要领域。
三是承担示范指导职责。教研人员是学科教学的领跑者、学科教师的指导者,其日常工作与一线教师血脉相连、密不可分。要走出“个人权威”的角色局限,携手校(园)长、新入职教师和名师、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专业发展共同体”,当好开路先锋,配合教师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专业服务与指导。
三、研训一体,兼容并包
培训、教研与教学相互脱节,是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的一大痛点,亟待解决。
一是研训目标一体化。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研训目标定位在培育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上,运用系统思维确定教师培训、教研与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分群体、分学段、分学科研训目标。各类目标在自成体系的同时,与顶层目标融为一体,让广大教师找到发展方向,确立成长目标。
二是研训内容一体化。以各学段教师专业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三个标准”为重要依据,精准分门别类,深度优化组合,确定研训内容。要把理想信念、师德师风作为必修内容,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尤其是教科研能力作为公修内容,把学科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技能等作为专修内容,把专业阅读、教育写作、自我反思、风格锤炼作为自修内容,真正研在实处、训到点上。
三是研训设计一体化。要避开以往通识性研训与分学科研训“两张皮”的状况,搭建“通识+所教学科+大学科+跨学科”的结构化研训模型,让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四是研训流程一体化。在研训操作层面,职前与职中不同阶段、新手与骨干不同对象、市级与县级不同层级、教研与培训不同任务等的策划筹备、组织实施、总结反馈流程,应相对一致、衔接贯通,做到研训一体化。
四、线上线下,协同高效
由面对面集中培训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型,是新时代教师培训的大势所趋。一要做实线下。校本培训要扎扎实实融入日常教学活动。高校专家、教学名师、教研人员可以“请进来”,本土本校的优秀教师也应该“请上台”,“名师工作室”更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真正使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教学生活的常态和专业成长的沃土。二要探索线上。要借鉴移植“三个课堂”的思路和模式,在城乡、校际和教师之间搭建在线教研、培训、交流、共享的桥梁,通过在线备课、在线磨课、在线听评课、在线专题研讨等方式,营造开放、协同的线上教研场景。要建好用好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借助国家和地方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动直播类工具、在线互动类工具、知识管理类工具,把培训课程、学习任务、在线互动、学时统计、培训评价等功能模块嵌入平台。三要注重混合。要强化线上研训提倡的开放、协同、交流、共享的理念,推动实现研训工作由课堂到课程、由经验到实证、由专家权威到合作共同体的转型。线上研训要主动学习和吸纳线下研训的精髓,在研训前准备、研训中指导、研训后问效等方面做足功课。在研训实践中,要注重线上线下的综合运用,线上研训需要线下跟进,线下研训则可线上展示、交流和分享。
五、有情管理,有效评价
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组织难度大,是教师研训的一个堵点,直接影响研训实效。因此,要在追求研训广度、深度、效度的同时,时时处处事事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规范管理。要优化管理环节,针对研训目标、學习任务、课程设置、考勤记录、在线研讨、作业提交、研训评价、学时统计、结果运用等环节,逐项细化标准,并力求一目了然、简便易行。要改进研训评价,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评价机制,注重对教师研训的常态化数据进行伴随式记录,对参研教师发表的研讨记录和书面作业进行群组内交叉盲评,结合线上研训平台生成的智能化专业分析报告,进行个性化评价和精准指导,以有效评价驱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创设学习、研究、交流的平台,是教研机构的职责所在,也是教研工作的本质意义所在。而培训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梯,教研工作要努力成为“阶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示范者、参与者和助推者,成为一线教师的忠实同伴和亲密伙伴。
(作者系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责编 侯心雨)